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尋根覓祖,傳承文明。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複雜多變,傳承各異;炎黃子孫,共祖連脈。
  • 一、祖中之“祖”,種中之“種”。
  • 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步,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到秦漢之際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血脈。炎帝和黃帝只是華夏族的代表,且炎黃二帝血脈相通,同宗同族。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當代社會,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伏羲創世神話和祭祀伏羲的習俗。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即男女對偶婚制,以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文化自此起源,綿延至今。據《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伏羲和女媧的母親是同一個人——華胥氏。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居住在崑崙山上,為了繁衍後代,兩人結為夫妻……締造了人類,在春秋時期,仍有“任、宿、須、句、顓臾”姓氏延續,都是伏羲的後裔。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可見,伏羲乃祖中之“祖”,種中之“種”;實乃真正的“萬姓之祖”。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二、 起源之“起源”,失落之文明。
  • 伏羲所處的三皇時代,即羲皇(伏羲)、媧皇(女媧)、農皇(神農)(《呂氏春秋》記載),實際上只有伏羲一帝,伏羲死後,女媧只不過是妻承夫業,幫助其統一天下而已;而伏羲的王朝真正的傳人應該是神農氏(不應是一個人,而應該是一個氏族),即神農時代。神農王朝是應該真正發生過的歷史,據《史記》記載,黃帝時,神農氏世衰,可見,黃帝之前確有神農文明。神農時代,的確存在,那是人類“起源的‘起源’,失落的文明”!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三、上古種姓,神農氏“姜姓”亦為祖姓。
  • 《三皇本紀》曰:“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因以為姓” 。 可見,姜姓,起源於炎帝神農氏。
  •  炎帝的姓後代演變很多,但無論哪種類型,都把炎帝當作血緣先祖。由於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起源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百家姓的主體,因此,現在常說的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神農姓氏“姜姓”亦是“萬姓之祖”。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上古八大姓——姬、姜、姒、贏、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可見,姬、姜是上古主要姓氏,即種姓之中的“種姓”。
  • 四、千古一帝,燦爛輝煌
  •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1、黃帝姬姓,萬姓之祖。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但隨著五千年的傳承和演變,黃帝“姬”姓已的的確確成為“萬姓之祖”。
  • 2、黃帝姬姓後人演變出的姓氏。
  • 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萬餘,在現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於姬姓的有120多個,其中部分姓氏有多個源頭,但多以姬姓為主要源頭: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吳、詹、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鍾、汪、田、任、範、方、石、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孟、秦、江、史、顧、侯、邵、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智等等。由這些姓氏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
  • 3、2016年“百家姓”人口排名前十大姓(佔全國人口比例、人口總數):
  • (1)李姓: 7.94%, 95,300,000人。
  • (2)王姓:7.41%, 88,900,000人。
  • (3)張姓:7.07%,84,800,000人。
  • (4)劉姓 : 5.38%, 64,600,000人。
  • (5)陳姓: 4.53%,54,400,000人。
  • (6)楊姓: 3.08%, 37,000,000人。
  • (7)趙姓: 2.29%,27,500,000人。
  • (8)黃姓 : 2.23%, 26,800,000人。
  • (9)周姓: 2.12%,25,400,000人。
  • (10)吳姓:2.05%,24,600,000人。
  • 以上十大姓氏除趙姓起源於上古八大姓氏——“贏”之外,其它全部起源於黃帝“姬姓”。
  • 由此可見,黃帝姬姓,傳承、演變了幾千年,其起源的姓氏,無論從姓氏數,還是看人口數,都佔到全國比例的八成左右,因此,黃帝姬姓,乃真正的“萬姓之祖”。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 五、萬姓之祖,唯周繼承。
  • 1、 作為萬姓之祖的“姬姓”,為何只有周王室繼承下來呢?
  • (1)黃帝之子得“姬姓”者,僅二人(“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姬姓”有天下者僅一人(青陽,即玄囂),其子孫得天下者有帝嚳、帝堯,一脈相承,其後裔姬發(周武王)開創了八百年周王朝,繼承和發揚了“萬姓之祖”姬姓。
  • (2)“三代(夏商周)”中的“夏”,其開國之君“夏禹”雖然乃黃帝玄孫,但其祖父昌意起,未得黃帝姬姓,故夏禹開創的夏王朝未得“萬姓之祖”——“姬姓”,而得“姒姓”。
  • (3)“三代(夏商周)”中的“商”,其開國之君“成湯”先祖 契”封於商,賜姓子氏”;故成湯開創的殷商王朝未得“萬姓之祖”——“姬姓”,而得“子姓”。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本名己摰,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壬亥(又名振)—上甲微—報乙—報丙—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南齊、南梁始祖)。
  • (4)“三代(夏商周)”中的“周”,其開國之君“周武王”先祖后稷(棄)“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故周武王開創的周王朝得“萬姓之祖”——“姬姓”,唯周王室繼承了黃帝姬姓。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后稷(本名姬棄,配姞)—不窋—鞠陶—公劉(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西楚始祖)—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夫餘國、高句麗、百濟、吳周始祖)—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力、後周始祖)—周文王姬昌(衛氏朝鮮始祖、曹魏始祖、冉魏始祖)—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隋朝始祖、武周始祖)。
  • 2、“姬姓”作為“萬姓之祖”,為何現在只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僅50多萬?
  • (1)大封諸侯國,各諸侯基本上以 封國封邑之名為姓,從而大大分散了萬姓之祖的“姬姓”數量。
  •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多數分封國以國為氏,諸如魏國王族為姬姓魏氏,齊國王族為姜姓呂氏與偽姓田氏,楚國為羋姓熊氏,秦國為贏姓趙氏。春秋戰國之後多數諸侯國多以被封之地為姓,姓氏合一,例如魏國滅亡後,魏國王族以魏為姓,同理,吳國貴族則以吳為姓。據載《春秋四譜》及《旁行圖》:黃帝的後裔姬發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姬姓封國封邑的後代多以被封之地為姓,就出現了周、魏、吳、魯、胡、閻、令狐等411個姓氏,由此411個姓氏又演變成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相反,姓姬的人卻不多了。
  • (2)秦滅周後,有姬姓改為周姓,極大的分化的姬姓人數量。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公元前256年在位60年)被秦國所撤國之後,周天子遷為家人,其後代始姓周。
  • (3)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李隆基開元年間,因“姬”與“基”同音,為避諱,“姬姓”改為“周姓”,這一來,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