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可能就是京東的克星,繼劉強東過後,海外倉也遭質疑

隨著中國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國民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商品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

無論從價格上還是產品的豐富度上,普通進口商品都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各種形式的代購一直是國內用戶購買國外商品的重要渠道。

最初的代購,採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通過熟人進行人工帶貨。對於這種私人帶貨方式來說,由於市場魚龍混雜,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對於沒有經歷過國外生活的消費者來說,自己很難辨別真偽,也比較容易上當受騙。

同時,個人帶貨的模式,每次能夠攜帶的商品量較少,商品到貨時間很難保證,運送途中的損壞也很難鑑定賠償,能夠代購的商品品類也較少。

這種熟人帶貨的模式,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很難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於海外購的不同需求。因此,各大電商巨頭們開始瞄準這一市場出手了。

根據Analysys易觀發佈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5477.2億元人民幣。

海外可能就是京東的剋星,繼劉強東過後,海外倉也遭質疑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各大電商巨頭們絕對不會放棄這塊肥肉。天貓、京東、蘇寧、網易考拉等等,已經開始紛紛入局海外購市場。

海外可能就是京東的剋星,繼劉強東過後,海外倉也遭質疑

電商巨頭們紛紛加大投入,將主要的注意力與資源都投放在供應鏈的建設、商品品類多樣化的擴充、跨境倉儲物流的優化等方面,自身實力得到不斷提升。

在各跨境電商的努力下,跨境商品的價格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物流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商品的種類也得到大幅度的擴展。

既能買到海外的優質好貨,又能免除自己海購的一系列麻煩,電商平臺的海外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們的歡迎,電商平臺的海外購迎來了春天。

不過,在這關鍵時刻,有一個電商平臺——京東卻出現了紕漏。就在最近,有相關人士爆料,京東的海外倉只是宣傳片中的海外倉,在京東拍完宣傳片後,直接連廣告牌都拆解回收了。

海外可能就是京東的剋星,繼劉強東過後,海外倉也遭質疑

消費者對於電商平臺海購的信任,主要就是對於電商平臺品牌信譽、商品源頭採購正品的信任。

京東在這時候被曝出"掛牌式海外倉",在最關鍵的源頭質量的把關就出了問題,難免會讓用戶擔心京東海外購的商品質量問題。

聯想到之前作家六六曝出的京東海外購"發錯貨"事件,茅臺運送過程中"被掉包",用戶購買GUCCI變成了"GUCC"等一系列事件,這一次京東"掛牌式海外倉"消息可能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如果真是這樣,京東全球購售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件。

照爆料來看,京東聲稱的"已在五大洲設立超過110多個海外倉,原產地覆蓋達到100%。"也不知道有幾分真實性?

目前來說,還未看到京東方面的相關回復,也不知道,如果情況屬實,這一次焦頭爛額的京東又將如何應對?

那邊劉強東在國外的問題還沒解決,這邊京東的海倉又被曝出現問題。這樣看來,海外可能是京東的是非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