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大石村水庫

大石村水庫

1

出了竹窩村,沿著盤山路走不多遠,就到了王子澗村。

嶗山大石村水庫

這些小山村都不大,二三十戶人家,依山傍水,靜靜的守望著這片美景。

王子澗村也是很多的精美的別墅,家家戶戶都是一副畫。

門口都有一叢翠竹,憑添一份儒雅。

王子澗村前有一條河,叫王子河,王子河的水匯聚到下游匯成了一個水庫,我覺得應該叫王子水庫,可是不是,人家叫大石水庫。

嶗山大石村水庫

王子澗自然村因所在的山澗像一條巨龍,王家借望子成龍之意,期盼子孫後代能成器做成大事,起名王子澗。

起的名字這麼好聽,這麼有深意,你說山裡人沒文化,誰信啊?

都是藏龍臥虎之地啊。

具網友說,王子澗曾有一部天書,如今已經被毀壞了。

我百度一下只有嶗山天書,不知道這個是不是。

嶗山天書石位於嶗山天泉至萬年船山路之間埡口北側山崮之巔,西南方向望去兩片岩石好似一本打開的書聳立在山巔之上,三面觀海,西北遠眺嶗頂天茶頂。

嶗山大石村水庫

因為第一次來,不熟悉這邊的情況,很多地圖上標誌的風景都沒有找到。實在是遺憾。

嶗山大石村水庫

2

出了王子澗,沿著王子河慢慢的走,不多久就到了大石村了。

嶗山大石村水庫

大石村是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中的自然村。

大石村四面環山,發源於嶗山西南麓的南九水河將該村分為東岸和西岸,青島市第一條公路臺柳路從村中穿過。

該村北鄰竹窩村,西南面為大石頭村,現有村民一百多戶有劉、臧、王、段等姓氏,以劉姓人家居多。

嶗山大石村水庫

早在清朝道光或咸豐年間,劉氏第十三世祖“元堂”帶著妻小,從九水村沿河北上,在圍子山東南的“踏踏石”旁安家。

後來九水村與元堂血脈相近的父老鄉親也陸續遷來。段家埠的段氏、上流莊的臧氏和周哥莊的王氏,也先後來到這裡,組成了一個村莊。依據村南那塊巨大的“踏踏石”命名為“大石村”。人們來此看山護林,種田養家。

大石村原有村民近300戶人家,1990年因修建大石村水庫,庫區內的100餘戶,遷移到南龍口村以北的山坡上,新建了龍泉村。

大石村周圍有許多人文景觀,最為有名的是大石村現有的兩座橋樑和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大石村水庫。

在大石村的村上和村下分別各有一座“丁字橋”和“彈月橋”。

嶗山大石村水庫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把膠州灣租借給德國後,德國人為了加強在膠州灣的攻防力量,掠奪我國資源,修建了許多公路、碉堡、炮臺。

20世紀初,德國人在沙子口柳樹臺建有休養別墅群,繼而修建了從青島臺東鎮到柳樹臺的公路,通稱“臺柳路”,建起了“丁字橋”和“彈月橋”。

“丁字橋”為鋼筋水泥結構、直跨式,橋長14米,橋寬4米,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

3

嶗山大石村水庫

大石水庫因為在大石村上游而得名。

風平浪靜,水如一面鏡子,影照著綠樹藍天,美不勝收。

嶗山大石村水庫

水庫一側是公路,一側是山欒,山上有別墅和涼亭。

我找了個坐下休息,靜靜的坐了很久。因為是節日,人不多,很幽靜。

我閉上眼睛,聽風聲。

沒有人來打擾我。這個天地間所有的風景,都是我一個人的。

我沿著水庫走了一圈,好的風景要慢慢看,不著急,慢慢的走就可以了。

終點就在那裡,最後的歸宿遲早要去,何必太著急?

就像我們的生命,何必急匆匆趕路,不必著急,慢慢走吧,旅途的風景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

大石村就在大石水庫的下游,水庫大壩很高,村子就在大壩地下,我邊走邊想,如果大壩垮了,村子會不會全軍覆沒?

嶗山大石村水庫

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定居點。

大壩下面的橋上掛一橫幅,上面的字把我逗樂了:“有黑打黑,無黑除惡,無惡除霸,無霸除痞。”

嶗山大石村水庫

看來,全國一盤棋,混混的日子不大好過啊。

最近感到街上的標語比較多,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彷彿時光倒退好多年,又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