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航空發動機研發難,那麼除五大常任理事國,還有那些國家能夠自主製造類似斯貝發動機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

用戶68886090


除了美俄中英法五常之外,還真就沒有了。

圖為著名的斯貝發動機。


斯貝這樣的發動機屬於中等推力發動機,這樣的發動機一般是指最大推力超過5噸,但是不到10噸的航空發動機,這樣的發動機在全球比較有名的包括我國渦扇9和WS13、英國斯貝、EJ200、法國M88、俄羅斯RD93、美國F404等,但是即便是這種廣泛配備在中型戰鬥機上的發動機,都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可以製造的。

圖為我國利用斯貝發動機研發的渦扇9發動機,他是飛豹戰鬥機的主要動力。


世界上最接近於研發出中等推力發動機的五常以外的國家是日本,日本研發的XF5-1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5噸,作為戰鬥機動力而言,已經堪堪達到中等推力的門檻,但是仍需努力。此外就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製造航空發動機了,更別說中推還是大推還是小推了。所以答案只能是五常之外沒國能造斯貝這樣的發動機。

圖為日本的XF5-1發動機,他是五常之外唯一能作出接近中等推力發動機的國家。


所以航空發動機堪稱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能造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比能造航母的還要少,我國作為一個大、中、小推發動機都擁有的國家,有著很好的底子,算是一個航發強國了。


海事先鋒


如果說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那麼先進的航機就是人類工業水平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小小的發動機需要從工業水準到材料結構等數十種領域的尖端技術凝聚而成,是隻有一流大國才能玩得起的高端裝備。斯貝發動機是英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研發的一款中推力渦扇航發,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相關技術並完成了製造。那麼在這個中美俄都擁有了自己的五代機,中國已經生產配備了具有超音速巡航和矢量機動功能的渦扇15的今天,還有哪個國家能夠生產類似這個上世紀產物的中推力航發呢?

答案令人大跌眼鏡: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外還真沒有國家能滿足要求。我們來說幾個距離這個要求最接近的國家吧:

日本:引進可以,自產不行;日本的發動機技術從二戰時期開始就有了“心臟病”。在二戰結束之後成為了美國的小弟,也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支援,其中就包括f110大推力軍用渦扇航發。看似滿足了要求,實則一不是自主而不是製造——生產線靠美國手把手援助,而且核心部件仍然在美國生產。日本自產的渦扇發動機xf5-1用於自制的心神戰鬥機,然而也只是個加力推力僅僅有五噸的丟人玩意,不能滿足中等推力的需求。同樣,瑞典,加拿大和德國這些都是類似的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靠五常國家幫忙的情況。

烏克蘭:駱駝屍體的繼承者。烏克蘭的西奇航發公司是蘇聯解體後航發製造能力的繼承者,雖然自身發展較小,但是蘇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安225超大運輸機的發動機就是它生產的。但是實際上,西奇公司並沒有生產過中等推力的渦輪航發,所以也不能滿足題目要求。

印度:自不量力。在中國在軍工領域成功騰飛的同時,印度也不甘落後,其燃氣渦輪研究所於1989年開始研製卡佛裡GTX-35VS軍用渦扇發動機以裝備其LCA戰鬥機,但是由於配套工業水平不足,印度的卡佛裡渦扇發動機研究的計劃下馬,其自產渦扇航發的雄心壯志最終迎來了失敗。


霹靂火軍事


答案是沒有。

題主的問題,一個關鍵詞是“自主”,而且排在製造前面。這就排除了日本、印度、瑞典。一箇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排除了烏克蘭。

圖一:2014年珠航展,發動機冒黑煙的殲31。今年可能換裝先進中推。

首先,自主設計是很難的一件事。中國搞渦扇發動機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彎路。中國第一型渦扇發動機,渦扇6從一開始就是個杯具。渦扇6是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用於裝備殲9。後來的殲10也是這個路子,裝備一臺大推力發動機的輕型戰鬥機。

在沒有任何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設計經驗的前提下,上馬大推力發動機就是個錯誤。更可怕的是,指標定的巨高。當時最傑出的MK202斯貝,推重比不過5。而渦扇6一開始高是6,而後來的渦扇6改是7。從1964幹到1983年,20年的時間都搞不定。

圖二:中國第一臺渦扇發動機。

90年代,中國第一型中推用於為殲8換髮,並裝備超7,但是後來為大推讓路下馬。

FWS-13算是中國第二次向中推的衝擊。但即使是現在,中國如果不參考美國F404和俄羅斯RD33兩型發動機。仍然不可能這麼快量產,也不可能出現增推型。目前中國正在研製新的先進中推,可能用於梟龍和殲31換髮。

其次,日本沒有搞過中推,只搞過用於P-1上用的小推。印度的卡佛裡中推,搞了很長時間,中國吃的苦印度一樣沒少吃。只有一樣區別,印度倒沒想過一步登天,在0經驗值的前提下,搞個世界最先進的大推。但是印度也是一變再變,指標不斷拔高,從對標F404到對標F414,指標上的變化除了讓項目不可控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只要卡佛裡沒有量產裝機,就不能說印度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

圖三:殲9戰鬥機原計劃裝備渦扇6

瑞典制造的RM8和RM12都是美國幫著弄的,沒有“自主”這兩個字。

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被稱為動力沙皇,產品線中有重型渦扇、小推和渦軸。是沒有中推這一項的。馬達西奇現在窮得已經準備遠嫁中國,在沒有資金沒有項目牽引的情況下,上馬一型中推是不可能的事情。

綜上,自主製造航空發動機是非常困難的事,中推門檻非常高,大推更是沒幾個國家玩得起。


厲兵


圖注:瑞典RM1-2發動機

第一、烏克蘭。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的雄厚實力不用再介紹了,如今中國的K-8和教練-10兩款教練機使用的都是烏克蘭發動機,雖然烏克蘭AI-222-25型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只有2500公斤,無法同斯貝9000公斤級的中推相比,但烏克蘭無疑是有實力研製斯貝這樣的中推的,只不過國際市場已經被瓜分完了,烏克蘭沒有那樣的需求去研製這麼一款產品了。

第二,瑞典。瑞典雖然只是一個人口不過600萬的北歐小國,但軍火工業異常發達。瑞典本國研製的JAS-37和“鷹獅“戰鬥機就身上,就分別使用了自己製造的RM-8和RM-12發動機,這兩款發動機都得到了美國的大力幫助,RM-8是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T8D渦扇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RM-12是在美國f404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兩款發動機都是典型的中推。儘管由美國的幫助,但如今瑞典是有能力研製中推發動機的。

第三、日本,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就通過授權生產了F-15J戰鬥機的F100系列發動機,近年來,日本還自主研製了XF5-1發動機,推力49千牛,推重比達到8。日本還計劃研製XF9-1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5噸。可見日本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實力。

最後,我國臺灣地區其實也能生產軍用渦扇發動機,TFE1042-70作為IDF的配套發動機,推重比6.95,單臺推力42.95千牛,改進後推力提高到了54千牛。

以上這些國家或地區,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有瑞典能夠生產斯貝那樣的軍用中推渦扇發動機,其他的發動機推力都比不上斯貝,但是研製生產能力都沒有問題。


兵工科技


首先要說,自主研發和自主製造是兩個概念。自主研發渦扇發動機,目前只有五大國有這個能力,但是五大國的水平也並不均衡。中國也就是最近這些年才具備渦扇發動機的研發能力,至少在2000年之前還只能研發渦噴發動機。俄羅斯的渦扇發動機水平長期處於吃老本的狀態,不過好在老本夠雄厚,還可以吃很久。畢竟發動機的研製是一個需要大量投入和積累的事情,中國就是缺乏積累的基礎,所以很吃虧。

至於五大國以外,印度一直很想獨立研發渦扇發動機,然而一直還沒成功;日本也想獨立研發,還攢了個XF5-1和XF7-10,然而全程在美國的指導和監督下完成,這“獨立”二字估計是背不動的。歐洲的德、意、西等國參與了“颱風”戰鬥機EJ200發動機的研製,算是部分具有研發能力吧,不過獨立研發是不可能的了。

但說到自主製造,那範圍就廣的多了。別的不說,烏克蘭就能獨立製造渦扇發動機,咱們的L-15教練機最開始用的AI-222渦扇發動機就是從烏克蘭來的。當然咯,這種發動機是蘇聯解體前設計的,所以俄羅斯也能造,這個知識產權到底歸誰,估計兩國的官司有得打。

至於題主為什麼要把中等推力的渦扇發動機當作例子有點不太明白,是考慮到研製難度嗎?確實,英法現在都只搞了中等推力發動機,大推力的發動機實在需要太多的投入,目前也只有中美俄還在研發。不過中等推力的發動機研發的難度低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同樣需要很多尖端的技術。印度搞了這麼多年的中等推力發動機都沒搞出來就是例子。


聯合防務


首先,只能先說下中等推力的定義,有人說推力100千牛以上就是大推,也有人說F100,F119,F110,AL31這些是大推,其它EJ200,M88這些就是中推。至少航空君是沒看到一個很權威的定義,我們暫且把RD-33/93這個被大家廣泛認可的發動機作為中推的標準吧,據說某款被稱為“岷山”的航發也屬於中推,他們的軍用推力都在50千牛左右,最大推力80千牛。

有了標準就好談了,能被認定是能夠自主製造中推的,至少日本得算一個。日本自研發動機的項目一直沒停,也是從仿製開始逐漸走上自主研發道路。且日本的精密加工能力和材料科技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對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大有裨益。不過日本自研軍機受外來影響因素很多,自研成分到底有多少,還不好說。

日本研製的一種典型軍用中推渦扇就是裝備心神驗證機的XF5-1發動機,重量644千克,中間推力50千牛,最大推力未知,中間推重比7.8,最大推重比可能更大。以RD93和EJ200發動機類推,XF5-1發動機的最大推力至少應在8噸以上。可見XF5-1是種指標上非常先進的發動機,不過心神計劃已經下馬,XF5-1的前途未卜。

另一種值得一說的是預計裝備P-1反潛機的XF7-10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比XF5-1更大,設計推力58千牛級,不過這種發動機涵道比較XF5-1大,其部分技術發展自XF5-1,但外型上看更接近於民航機使用的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只能裝備大型運輸機、反潛機等機種,無法用在戰鬥機上。雖然XF7-10按照美國軍標設計,經歷了多種實驗,但在P-1的試飛中還是暴露出不少問題。不過隨著P-1的逐漸完善,XF7-10也成為一種堪用的發動機。

大家對日本的科技發展不可掉以輕心。


航空君


說中推,除了中美俄英法,還有嗎?我看到有人枚舉了什麼瑞典RM-8和RM-12,日本,烏克蘭,以及我國臺灣地區TFE1042-70,日本和烏克蘭沒有中推,其它中推核心技術皆操之在美國之手,說是自主製造,其實不具任何意義,比如所舉瑞典之RM-12,技術核心來自美國f404,它是不會出讓的。世上中推就有那麼幾款,英德意西的EJ200,美國的F404,法國的M88,俄羅斯的RD-33,中國的渦扇-13,共五款,EJ200的技術核心捏在英國羅羅人手裡,正好對應的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想接著聽聽,魂舞大漠可以繼續說一說。世上公認最好的中推是前兩者,用得好,現在威風四至,EJ200裝機對象是歐洲的“颱風”,F404裝備在超蟲、瑞典“鷹獅”和印度LCA“光輝”,M88只有一款“陣風”,RD-33裝機米格-29、“梟龍”和FC-31,渦扇-13面對的是“梟龍”和殲-31。因為用途不高,裝機對象都是三代機,所以非航空工業發達國家,一是沒有興趣,二是沒有技術實力,也只有五常所擁有。致說斯貝,消失在羅羅,之在中國,稱為渦扇-9,裝機對象只有一款“飛豹”,因為技術潛力被挖掘已盡,未來前途不明。怎麼樣?我說得夠不夠清楚?下面,來講述中國中推故事。

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與中國合作由來已久,本來合作挺好的,推出一款中推AI-9500F,似為中國量身定做,有了錢嘛。由於西方介入,去年9月曝出消息,說要凍結中國天驕公司在馬達西奇的股份,旋即又講繼續與中國合作,不少人看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呀,餓得都快支撐不住的“動力沙皇”,好不容易捉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怎麼又不要了?難道把中國的股份貪為己有後,分分過上幾天好日子,便坐等餓死嗎?你懂得的,它手中這堆破爛無人問津,技術上明顯陳舊過時。可奇怪的是,翻了一會臉,不知怎麼沒有拿住我們,轉而又謀求合作,現在在重慶的廠子已經建好了,避免了體系的不兼容和法律的種種陷阱,這次天驕設計得非常巧妙。現在不知道這款中推是否在重慶合作,一切都像霧都的大霧一樣,使人看不清楚。魂舞大漠可以肯定的是,項目正按計劃推進。對中烏此番合作,媒體人似乎沒有相關報道,沒有抱太大希望,本來落後的技術嘛。

天山還是泰山?以渦扇-12“天山”的名義,曾經亮相珠海,現在又曝新中推ws-13名“泰山”,噫,到底怎麼回事?據說當年設計一款殲-14,對應的一款發動機,就是渦扇-12“天山”,來自成飛624所,殲-14下馬,渦扇-12也跟著一命嗚呼了。就這樣,我們不再為這個事情糾結。要說的WS-13“泰山”,貴航自籌資金做出來的項目,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命名為“泰山”,因WS-12“天山”下馬,貴航的這個遂有新中推之說,有了軍方支持,架設了生產線,已在全力開工投產,現在的最新型號是WS-13G,已然下線。人心齊,泰山移,中國的老話,馬曉天以名之,這意思甚是清楚,表揚貴航人心齊,有決心,弄得好。來得也正是時候,殲-31和“梟龍”都需要,“泰山”成了,可以節約大筆外匯,據說殲-31的2.0版試飛用的正是WS-13,只是官洩的渦扇-13G是否重大升級版,不是很清楚。

翻過一座山。山重水複,花明柳暗,總是這麼車到山前,如果說當年沒有斯貝202,邁出的這重要一步,中國“飛豹”就沒有那麼大的威風,弄了12年,蠻辛苦,才終得大功告成。現在我們在網上總是討論什麼EJ200比F414略勝一籌,中國WS-13有多麼可望而不可及,說等方面一憑證據,二看研製歷史,現在一些人甚至連渦扇-12到底怎麼回事還未搞明白,就開始討論起WS-13來,使用的數據仍來自2004,15年轉眼都過去,我看到超大的回覆,好落後呀,呵呵,不妨再看看魂舞大漠此貼,即可知道我們的中推已經翻過一座山,毫不客氣地講,並不遜色什麼人,權威資料的發佈,總壽命達到了2200小時,渦輪前溫度1650K,涵道比0.57,進氣量80千克/秒,耗油率0.73/十牛小時,推重比7.8,加力推力86.37千牛,這是什麼,WS-13A的數據,先進嗎?


魂舞大漠


很討厭一上來回答就介紹某某東西到底是什麼的回答套路。但這次題主提到了斯貝發動機還是先簡單的說說斯貝發動機的基本狀況和在航發裡面的地位吧。


斯貝發動機是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研製成功的一款推重比超過5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和當時的其他發動機不同的是斯貝發動機的葉片採取了鑄造工藝而非普遍的鍛造工藝。


這就使得斯貝發動機的葉片金屬晶格更加細密也就提供了更高的機械性能並且耐高溫特性更加出色。

除此之外斯貝發動機的設計對比現代發動機來講並無太多的亮點,只是在當年工藝逆天而已。後來中國引進了斯貝發動機的製造專利用於製造渦扇-9“秦嶺”發動機。


從斯貝發動機裝備情況來說多為二代機。例如早就退役的A-7海盜式攻擊機等。

題主的問題目前五常之外哪些國家可以自主製造類似於斯貝發動機的中推力發動機。其實大部分國家都可以製造,甚至民間的模型愛好者也還原了斯貝發動機的結構製作了小型的噴氣發動機重量6千克,推力31千克。

但目前的問題是斯貝發動機這樣的中推力比起動則推重比大於10的航發來說已經遠遠落伍。用於製造戰鬥機的話性能很低,民用的話油耗又太高。因此技術上不成問題,市場上也沒有需求。早就沒有人搞了。


軍武數據庫


發動機先進與否,是由工業基礎、技術儲備、人才隊伍、項目資金資金投入量和利用效率決定的!中國在這些方面,除了資金投入量以外其他各項都與世界航空大國工業特別是美英俄差距太大!這個需要國家有魄力大刀闊斧改革現有航空工業研發、生產體制,引入更多優質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這個領域,否則時間再長、國家投入的錢再多也不可能有顯著成效的!


流星歲月01


中國航空發機要想擺脫長期落後的局面,必須要有重大技術革新,而新型多向進氣風扇是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取得重大革新最可能的方向之一,在相同扇面尺寸和轉速條件下,新型風扇的進氣量相比傳統風扇顯著增加,作為以空氣為工作介質的機器,空氣量的大增會使航空發動機的推力大增,這種新型風扇除了可做航空發動機的進氣風扇外,還可做艦船的螺旋槳推進器,可使艦船獲得更大動力,以及風洞和水力試驗中,它都能大展身手。民用中,它可用在抽油煙機,吸塵器,吸水器中,可使吸力大增,作為重點零部件的散熱器,可使散熱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