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离婚,你怎么看


咪蒙离婚,你怎么看

-1-

咪蒙离婚的事情再次造就了一次网络狂欢,“赚了一个亿也留不住男人”,不少人觉得是她平时DISS别人太多,糟的报应,说她事业再成功,也挡不住婚姻的失败。

正如她在自己公号里发文所说:

这言论有些古老,所谓时代的进步,不就是不再用婚姻的失败去定义人生的失败。

我很赞成这句话。这个时代,家庭并非女人的唯一选择,离婚也绝不再是女人难以逾越的坎。

我们珍视婚姻,但我们更珍视自己。

即便我们常常在文章里剖析情感,可医者难自医。对于自己的感情,常常当局者迷,在别人的故事里,却能看到自己的问题。

咪蒙离婚,你怎么看

大多数婚姻死于无话可说

“我们之间,没有第三者,没有出轨。”

“我们沟通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

许多读者说自己婚姻出现问题是因为第三者。其实第三者往往只是爱情已死的一个表现。在这之前,爱情可能早已亮起红灯,只是你不曾察觉。

我曾写过《你的婚姻不是败给小三,而是败给无话可说》婚姻里最怕的不是出轨,而是我们近在咫尺,却无话可说。你不懂我现在的喜乐伤痛,不知道我下一步的计划志向,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心却离得那么远。

聊得来对两个人有多重要?

尼采一生未娶,他有这样一段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婚姻生活犹如长期的对话——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女子在白头偕老时,仍能谈笑风生?婚姻生活的其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一起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对话中度过。”

婚姻里一个愿意说,一个愿意听,竟然渐渐变成奢侈。你正想跟他分享今天的心情,他粗暴打断,嫌你婆婆妈妈,转身去玩手机。你的声音凝固在空气里,一起冷掉的还有你的心。

他说着公司的近况,你问他衣服款式,两个不在同频道的对话,各自自说自话,哪里是沟通?

到最后,妻子不懂丈夫的压力,丈夫不明白妻子的委屈,两个人渐行渐远,终于成为白天不懂夜的黑。

咪蒙离婚,你怎么看

婚姻生病了,放任不管,还是及时医治?

每一段婚姻,开始都是因为爱吧。

她与罗同学在一起17年,之前秀恩爱说过罗同学满足了她对男人所有的幻想。

他带给我太多美好的东西,安全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以及自信。

我和他都曾真诚地相信,我们的爱情会打败时间,走到最后的最后。

他们的爱情生病了,只是两个人发现的太晚了。

咪蒙也与我们多数人一样,都是等婚姻的红灯亮起,才发现彼此沟通出了问题。

“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去挽回,去激活。

但很遗憾,还是失败了。”

不是每段病了的婚姻都能起死回生,但最少努力过,不会后悔。

如果能早一点发现,或许还有医治的可能。

如果两个人在受到冷落能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或许不会让这病灶拖到无法医治的地步。

婚姻的质量高低,能否走得长远是靠两个人一起用心经营的。

我曾在《有多少婚姻败给自己的惰性,生活里从来没有一劳永逸》

好的婚姻偷不得懒,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两个人一起成长,彼此扶持;需要给对方留一点空间留一点距离,相互吸引;需要情感的持续输出与表达,还需要一些仪式感,一些让彼此温暖的片断。

咪蒙离婚,你怎么看

有能力也有勇气与过去告别

一段爱情,无疾而终,难免不甘心。但真的无可挽回,无药可救,不如学会放手,给自己和对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勇敢的承认婚姻失败,比空耗在一段死亡的婚姻里更值得人尊敬。

我多年前认识的一位姐姐,在俩人感情破裂之后,不能面对这个事实。她去撕过小三,也到男人的单位闹过,两个人已如仇人,但就是不离婚。她说:“她就是要耗死他们两个人。让小三一辈子名不正言不顺,让男人跟她只能偷偷摸摸。”

她做到了,可是搭进去的还有她自己的幸福和人生。

可怕的不是离婚,而是因为畏惧离婚在一段已经死亡的婚姻里陪葬自己的人生。

也有女人明明在一段婚姻中受尽委屈,不敢离婚,只是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也有女人对自己的婚姻早已死心,不愿离婚,只是怕别人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她们用孩子做借口,或自我麻醉,天下男人都是如此,让自己停滞在一段无望的婚姻里,日渐枯萎。

咪蒙写自己与儿子唯唐的那段对话,很温暖。

我跟唯唐毫无保留地聊了这件事。

因为我觉得,小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成熟、要知道得更多。

在大事上,相比隐瞒,更应该对孩子坦诚。

我不希望他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父母离婚的事。

我对唯唐说,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变淡了,但对你的爱,一点也没有变,以后也不会变。我们会一直守护你。

唯唐说,我有点难过,但我能理解。就像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个女生,但从某天开始,莫名其妙地,我对她就没感觉了。所以我懂你们。你们开心最重要。我没问题,别担心!

如果婚姻走到尽头,我想我也会如此,坦诚的跟孩子说明现状,孩子的接受力其实比我们想的要好。

离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也需要能力。

当你能养活自己,拥有了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勇敢地跟过去告别,迎接自己的新生吧。

- END -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写情感,写育儿也写故事。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