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那輪明月


中秋那輪明月


中秋夜之美,在於一輪明月。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浩淨與清冽,神秘與雅靜,這一句描摹就夠了。所有對中秋之月的審美,已真切地躍然紙上。


中秋那輪明月

中秋之月的意義,取決於文人騷客們的累世吟詠。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月的意境和美,讓世間瀰漫著浪漫、溫馨和美妙的氣息。


中秋那輪明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月輪不變,不等於世道不變。因月而產生的的遐想,早已從具象的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幻變為抽象的哲思。

一位詩歌愛好者說:“我看中秋的月亮怎麼就像一個句號,可是人生有句號嗎?”

有同步的思考,這才叫賞月。


中秋那輪明月

退休似乎可以畫個句號,但你還得另起一行。

人生真的沒有句號,只要人類的事業沒有句號。

中秋的月亮真的很美。她美在潔淨,美在奧雅,美在靜寂,美在可以和天下蒼生進行悄然的心靈互動。嫦娥的故事已難再令人唏噓,那是我華夏先祖“煞有介事”的杜撰。


中秋那輪明月

但是中秋月亮依然讓地上的人們思緒飛揚。

中秋節似乎一向缺少喧譁熱鬧的場景,儘管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月似乎一直是憂傷惆悵的象徵,儘管她也象徵團圓美滿。


中秋那輪明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可是柔腸百轉?

“明月雖同人別離。”你是否心痛欲碎?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我欲哭無淚。

莎士比亞說:“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


中秋那輪明月

茅盾寫過一篇《談月亮》:“我又常常望著一輪滿月,我見過她裝腔作勢地往浮雲中間躲,我也見過她像一個白痴人的臉孔……只覺得她是一個死了的東西,然而她偏不肯安分,她偏要‘借光’來欺騙漫漫長夜中的人們,使他們沉醉於空虛的滿足,神秘的幻想。


中秋那輪明月

月亮是溫情主義的假光明!我這麼想。”

如此,“月亮代表我的心”還會讓你涔涔地淚流嗎?

月亮像個新媳婦,一直羞澀地抿笑,任人品頭論足。


中秋那輪明月

最喜京劇老生的二黃慢板,那股蒼涼撼人心魄。伍子胥欲過昭關而不能,於是“一輪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陳宮誤隨曹操棄官出逃,於是“一輪明月照窗下,陳宮心中亂如麻”。沉鬱優美的旋律令人心中一片慘然。那叫美得好一頓哭,哭得好一頓美。


中秋那輪明月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傳統來自於元末。元末張士誠(一說劉伯溫)在每塊餅裡塞個紙條,上寫“中秋節殺韃子”,於是中秋之夜上演了一場殺戮。

許多真實隱藏在中秋之夜的那輪明月裡。


中秋那輪明月

不管古今對中秋之月怎樣評點,我依然如故,在這個夜晚尋一處僻靜,仰望那輪明月,享受月華的沐浴,體會午夜的悽美,想象萬家的團圓,苦盼世間的明淨。

圖片/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