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好的「審美品味」?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有點逼格的話題——審美品味。

審美這個詞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它又跟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女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衣服怎麼搭配才好看,房子怎麼裝修才算叫有品味。

審美品味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說了。但另一方面,審美這件事又有點複雜。現在通常的觀點認為審美這件事根本就沒有標準。同一幅畫在有些人的眼中很奇葩,可在另一些人眼中那就是藝術。同一款衣服,有些人認為很有品味,而有些人卻說太土俗。正如近代大哲學家休謨所說:“美”並非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來自人的“心裡”。而另一個大哲學家康德同樣認為審美這件事就是主觀的。

什麼才是好的“審美品味”?

對於美醜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就夠了,而不是去糾正別人的感受,更沒必要和別人多費口舌,做過多爭論。因為在不同人眼裡,人們對美的定義本來就是千差萬別的。

那麼大思想家們都認為審美是主觀的,沒有統一標準,是不是就代表這個世界就真的沒有美醜之分了。衣服的穿搭想怎麼搭就怎麼搭,自己開心就行了。一件衣服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你覺得醜只能怪你看不懂我的品味。

對於這個問題,哲學家休謨雖然承認審美這件事是主觀的,美沒有標準。但他同時認為審美又不是完全主觀的(“無賴”辯證邏輯?)。一些審美品味的確比另一些“高級”,我們也不能認為什麼都是美的。

休謨認為作為人類,我們的生理基因和心理認知存在一定的共性。事物的某些特徵的確會引起大多數人的快感,而某些特徵就會引起反感。所以,男人對美女的定義通常是一致的,反過來女人也一樣。同樣的道理,雖然京劇和歌劇的品味高低我們很難給出結論,可是芭蕾舞和社會搖的品味高低我們可以大膽的作出判斷。某些大牌偶爾搞出的超奇葩設計你硬要說這叫品味和時尚,那我也無話可說。

休謨的這個理論看起來其實挺簡單,但雅人姐認為它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形成獨立的審美思維模式。一方面我們要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審美這件事,審美無高下,但前提是在一個層級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對待時尚審美,我們需要有獨立判斷的意識,既要了解時尚潮流,但又不能被時尚潮流牽著走。

說了這麼多,既然審美品味的確有高低之分,那麼什麼是壞的品味呢?什麼又算是好的品味呢?

哲學家德波頓曾經提出過一個品味的“補償”理論,雅人姐覺得蠻有道理。補償理論認為人們更容易被自己缺少的事物吸引。如果我們對缺少的或者喜歡的東西補償“過度”,往往就會製造出“壞”的品味。

德波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比如,世代生活在荒漠中的阿拉伯人,當地很多土豪喜歡用過於華麗、豪華的事物裝飾自己,以對周圍這種荒蕪的沙漠環境進行補償。同樣,對於一個長期生活在赤貧環境中的人,如果突然暴富後,他也很可能也會用非常奢侈、華麗的東西來包裝自己,這可以看成是對過去苦日子的一種狠狠補償。在這個過程中,“補償過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

德波頓他認為這種由補償過度導致的“壞”品味更容易在一個不富足的社會受到追捧。因為,在那裡人們對華麗、財富、樂趣、甜蜜這些元素往往會過於渴望,結果就是一旦他們有了條件,補償過度的事情很容易就會發生。在這裡,人本身並不是“壞”品味的根本原因,長期不滿足、不平衡的狀態才是關鍵,人只是這種不平衡狀態的犧牲品。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喜歡和痴迷的東西,這往往也會導致”過度”。但不管處於什麼原因,不“過度”,保持平衡是不讓我們露怯的前提。比如有人喜歡華麗豔麗的元素,這無可厚非,但一定注意和低調元素的中和,不要讓自己全身看起來很五彩斑斕。如果你喜歡稍微展現自己完美的事業線也OK,但最好下身穿得保守些。其實這個原則相信很多人都懂,但在現實細節中往往容易被忽漏。

關於搭配,雅人姐還想說的一點是,我們要避免追求所謂的“完美”搭配。黑紅相間裙子,黑腰帶,黑手包和紅鞋子的搭配從色彩角度看起來是挺“完美”。可是這種過於“規範”的完美會看起來有一點點呆板和用力過度。如果在保持整體協調的基礎上,在某個元素上用其他的顏色作為點綴和補充,會讓人看起來更自然和靈動。就像剛才提到的補償過度的原理是一樣,過於追求“完美”或許也是一種補償的“過度”。

我想這跟日本傳統”侘寂“美學中所提到的在”完美“中保留一點“不完美”是一個道理。

所以雅人姐認為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搭配更自然更出彩,在自己不犯錯誤,或者說不“過度”的前提,發揮一些想象力也非常重要。但是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的。這就需要我們平時要有主動觀察的意識,多看,多接觸,提升對搭配元素和色彩的敏感度。

最後,關於“品味”這件事,雅人姐想談一點題外話。有一位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一些所謂的“好品味”是由所謂的上層階級決定的,無非是上層階級展現某種優越感的一種方式。

所謂的上層群體試圖以看得見的標識比如時尚、生活方式等,來與其他階層區分開,而其他階層則試圖通過這些所謂的上層標識使別人認為自己屬於上層群體,這樣就形成了時尚潮流。而當時尚潮流一旦“爛大街”了以後,這種所謂的時尚就會馬上被上層階級拋棄,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所謂的時尚潮流不斷變化的原因。

布迪厄的這個觀點雅人姐並不認同。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天布迪厄的觀點可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尤其是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看重平等的網絡世界裡,展示一些美好的或者有品味的東西反而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裝X或者被嘲笑。面對這種情況,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彼得森認為有一種方式對我們來說或許是個明智的選擇:我們完全可以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表現得像個雜食動物。比如,有的人會經常去聽交響樂或看歌劇,那最好下次不妨也去聽聽架子鼓和電吉他,這樣別人可能就不會認為你是一個愛裝X的人。

再比如你是一個習慣穿搭奢侈品大牌品牌的人,那你可以在單品上搭配一些DIY或者淘來的小單品,這樣可能會讓你看起來更自然更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