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地區的知名寺廟

嘉祥青山寺 青山寺位於嘉祥縣城南7.5公里的青山西麓。這裡山石突起,叢林茂密,水聲潺潺,風景極佳。據記載,青山寺原為祭祀西周侯國焦王的祠廟,故又稱焦王祠。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封焦王為寧應侯,改稱崇佑廟,宣和年間又增封為惠濟公,又稱惠濟公廟。

該寺坐東面西,依山而建,幽深曲折。青山寺的主體建築“惠濟公大殿”為單簷歇山式,青磚碧瓦,梁枋彩繪,整個建築宏大壯觀。

大殿後有一泓泉池,名曰“感應泉”。該泉清甜甘冽,汩汩而出,通過殿底流向殿前,又經殿前一虯鬚怒目的龍首口中潺潺流進一個石砌的八角形的“玉液池”內。據說,當年秦始皇東巡,登泰山封禪,下泗水撈鼎,曾專程來此覽勝並設立行宮,對甘冽的泉水讚不絕口。二殿,又稱“泰山行宮”。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神像,旁邊立著9尊侍女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內碑石林立,造型別致,筆法灑脫飄逸;寺院南鄰有一個天然的石洞,深達數百米,暗泉四季叮咚作響,清雅而神秘;近處有一“藤穿碑”奇景:盤根錯節的古藤,從一巨碑橫穿而過,似巨龍擺尾,給千年古剎增添了幾分生動氣韻。

汶上寶相寺 寶相寺位於汶上縣城西北角,原名昭空寺。因年代久遠,始建時間已無考。對於其始建年代,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建於唐朝,一說是建於北宋。根據寺院的建築風格及宋鹹平五年(1002年)重建昭空寺和寺鐘所鑄的“太和三年”(此鍾毀於1958年)推斷,該寺應始建於唐太和年間(827-835年)以前,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重建,改名為寶相寺。

歷經歲月的磨礪,寶相寺毀於1946年戰爭時期,現僅存鎮寺寶塔一座,塔因寺而得名。寶相塔約為唐太和年間所建,為磚砌樓閣式建築,八角十三層,通高45.5米。底層東、西、南各設一券門式佛龕,內原有佛像,現已不存。北面設拱門,可通往塔內。塔內設有螺旋式階梯,可直達塔頂遠眺。整個塔身精工細作,古樸典雅,造型優美而雄偉。

1994年3月15日,在整修寶相塔的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塔宮甬道,長3.93米,寬0.97米,高1.65米,宮室為長方形,南北長1.47米,東西寬1.43米,高4.2米,底部正中有一圓井,此井即為塔的中心點,井口蓋一方石,邊長0.85米,方石正中有一圓孔與井口相吻合,直徑為0.32米,井口周圍飾以蓮花紋。宮頂為八角穹隆形,正中有一鐵質吊環。宮室南壁與西壁各有墨書題字。宮室北面有佛龕,龕內供奉一石匣,安置在用青磚疊砌的須彌座上,石匣後面放一尊鐵胎泥塑真身菩薩和一尊石造彌勒佛像。石匣上刻有171字的銘文,記載了當時迎請和歸葬佛牙及舍利的人物、經過及年代,才知道佛舍利由趙匡胤第五代孫趙世昌從嘉王宮迎請而來,塔名為“太子靈蹤塔”。石匣的雕鑿手法樸實大方,線條流暢,匣內層層相套,有金棺、銀槨、水晶牟尼珠、水晶寶瓶、七寶琉璃淨瓶、銀菩薩像等141件稀世罕見的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數百粒佛舍利,或呈現紅亮顏色,或呈現黑亮顏色,非常珍貴,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重大文物發現。

基於這一重大發現,汶上縣人民政府重建寶相寺,已建成的塔院包括經修復的太子靈蹤塔、供奉殿、迴廊、地下通道、園林等,已建成的中都博物館陳列展出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今後還將陸續修建寺廟、塔院、展覽館及博物館、素菜館、佛學院及附屬設施等。

泗水安山寺 安山寺位於泗水縣城東南15公里處,泗張鎮北部,處於安山、馬山、紅頂山群山環抱之中。寺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環境幽雅。據古籍記載,安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為安山湧泉寺,後省略為安山寺,明清兩代曾3次重修擴建,建有大殿、禪房等20多間,歷代碑碣6塊。現僅存大雄寶殿等遺址。

寺院內有兩棵唐代所種植的千年銀杏樹,高20多米,根深葉茂,樹冠如蓋,其中一棵要六七人才能環抱過來,是山東省排名第三的古銀杏樹。寺東側有兩處清泉,分別是湧珠泉、海眼泉,兩泉久旱不枯,泉水從底部汩汩湧出,如顆顆珍珠泛起,連綿不絕,令人讚歎不已。

該寺以東安山之陽懸崖處,有6個石洞並列:三教洞(正大殿)、玉皇洞、十八羅漢洞、南海大士洞、觀音娘娘殿、關公洞。其中羅漢洞是其中最大的洞,高約4米,寬5米,深20多米,神秘幽邃。

寺南1公里處有萬畝桃園,每值陽春三月,桃花盛開,蜂蝶飛舞,花香襲人,為安山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高愛穎 劉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