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期宇宙尋找「迷失的生命」

(1)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哲學意義在於證明了宇宙的有限性,物質和時空起源於一個體積有限的“球點”、或體積為零的“奇點”,宇宙在137億多年的演變中經歷了早期的暴漲、中期的減速膨脹和晚期加速膨脹的各個階段,無論宇宙膨脹的速度低於或高於光速,它的膨脹速度都是有限的,目前的宇宙是一個直徑不超過1000億光年的“大球”。週期宇宙論存在的理由之一是宇宙的起源還有“起源”,從宇宙的大膨脹可以推測之前發生的宇宙大收縮過程,我們看到了、或見證了宇宙的大膨脹,卻沒有看到、沒有見證宇宙的大收縮,這不能證明宇宙的大收縮並不存在,宇宙自在自為的存在和運動不以人類的看見、或見證為依據,不存在量子理論學家波恩所說的“兩種宇宙狀態”:當我們觀測宇宙的時候,宇宙的狀態就確定下來;當我們沒有觀測宇宙的時候,宇宙的狀態就不能確定。我們不知道宇宙的物質和時空在大爆炸之前以怎樣的狀態存在,多數物理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物質和時空有一個大爆炸的起點,所有的物質和時空消失在宇宙開端的“奇點”中,變成了一個科學家和網友不斷追問的永恆之謎。

在週期宇宙尋找“迷失的生命”


(2)多重宇宙理論的哲學意義在於證明了宇宙的無限性,既然我們的宇宙可以佔有一個有限的物質和能量、時間和空間,那麼在我們宇宙之外的宇宙同樣可以佔有一個有限的物質和時空,單重宇宙形成有限的宇宙,而多重宇宙形成無限的宇宙。古代的哲學家推想了時空的無限性,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推測了多重宇宙的存在,將古代哲學家和二十世紀物理學家對宇宙無限性的認識和觀點結合在一起,我們發現,古代哲學家和現代物理學家對宇宙無限性的認識有一致性,符合哲學時空無限論的“等效原理”,反之,一些古代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對宇宙有限性的認識有一致性,符合哲學時空有限論的“等效原理”。古代的科學採取了哲學的形式,更為粗糙,現代的科學採取了物理學的形式,更為精確。不能認為古代科學完全脫離了數學,屬於純粹的哲學思辨,也不能認為現代的物理學完全脫離了哲學,屬於純粹的數學推理。週期宇宙論和多重宇宙論構成了未來天文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或週期宇宙理論和多重宇宙理論符合哲學未知論和神秘論的“等效原理”,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在目前的觀測和實驗條件下找不到檢驗兩種理論預期的方法。

在週期宇宙尋找“迷失的生命”


(3)存在兩種“消失的文明”概念,一種概念指的是在地球上消失的文明,另一種概念指的是在週期變化的宇宙中消失的文明。中國古代的巴蜀文明、夏朝的西域文明、石器時代的良渚文明,古代的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紛紛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之中,整個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在地球的氣候變遷和太陽的黑子活動中還是“前途未卜”,這是地球概念的文明。我們從週期宇宙理論出發,可以提出“天文考古學”、或“天文文明學”的概念,如果將人類的存在稱之為後一個“宇宙週期文明”,那麼已經消失的、或已經逃脫宇宙災難的“前輩”就是前一個、或前幾個宇宙週期文明。我們無法判斷在宇宙的上一個、上幾個大膨脹、或大收縮階段都存在智慧的文明生命,人類目前的文明程度既不能確定、也不能否定宇宙週期文明的存在。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限制了我們的觀測和檢驗能力,而我們最在意的生活貧窮並未限制我們的想象力。天文學家過去想象了宇宙“外星人”的存在,現在則想象了多重宇宙的“外星人”存在,除了外星人,我們有必要增加“週期宇宙生命”和“週期宇宙智慧人”的概念,外星生命、外星人和週期宇宙生命、週期宇宙人的概念符合哲學生命論的“等效原理”。

在週期宇宙尋找“迷失的生命”


(4)對宇宙的認識受到現實性、定域性、階段性的限制,我們總會感到“測不準”、“認不準”原理這樣和那樣的作用,人們首先要解決對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誕生之後的認識問題,大部分物理學家相信,物質和時空有一個起點,在宇宙誕生的“原點”,物質和能量,基本力和非基本力的作用全部濃縮在一個密度極大的球體、或密度無限大的球點,宇宙大爆炸和大膨脹是物質和時空的形成過程,在天文學的意義上則是行星和恆星、星系和星系團的形成時機。我們只能觀測和分析宇宙誕生之後物質和時空的演變過程,不能觀測和分析宇宙誕生之前物質和時空的演變狀態。如果我們將誕生之前和誕生誕生之後的宇宙演變史合併成一個完整的轉化週期,那麼在我們宇宙發生的大膨脹過程符合一個宇宙“大白洞”的特徵,在白洞內的物質和時空“只出不進”;而在我們宇宙發生的大收縮過程符合一個宇宙“大黑洞”的特徵,在黑洞外的物質和時空“只進不出”。“黑洞”的主要功能是將宇宙物質轉化為黑洞的能量,而“白洞”的主要功能是將白洞的能量轉化為宇宙物質。“黑洞”和“白洞”,物質轉化為能量和能量轉化為物質符合哲學特徵論和轉換論的“反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屬性相同,相互轉換的方向剛好相反。

在週期宇宙尋找“迷失的生命”






(宇哲筆記:2015年3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