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循環理論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

(1)我們可以將物理學家建立的“統一力學”理解為作用力體系的“標準模型”,如果將粒子物理學的體系看成是第一種“標準模型”,將宇宙大爆炸理論看成是第二種“標準模型”,那麼可以將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看成是第三種“標準模型”。存在構建大統一理論“標準模型”的兩種途徑,一種是愛因因斯坦採用的“狹義統一論”的方法,另一種是後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家採用的“廣義統一論”的方法。青年時期的愛因斯坦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一生的主要成是在青年時期取得的,他晚年致力於將引力和

其它形式的自然基本力統一在一組通用的數學公式中,卻一直沒能取得成功。後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家統一了電磁力和強力、弱力的數學表達,卻沒能完成愛因斯坦矢志不移堅守的目標——統一引力和其它基本力的解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現在的物理學家不僅努力實現引力和其它基本力的“小融合”,而且致力於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弦理論和多重宇宙理論的“大融合”,萬物理論指向了所有物理理論的大統一、大融合,這一理論由於具有終極的性質而被稱之為“終極理論”。我們將萬物理論、或終極理論稱之為物理學統一理論的“標準模型”。與粒子物理學和宇宙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完備性、規範性、精確性相比,“統一力學”和“大統一理論”的“標準模型”還不夠完整和詳細。

宇宙大循環理論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

(2)尼采和叔本華認為生命的本質是虛無和無聊的重複,這是一種消極人生觀的解說。宇宙的演變是不是一種單調和乏味的往復?宇宙的誕生和成長表現為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過程,反之,宇宙的衰退和消亡表現為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在大的宇宙能量轉化為宇宙物質的過程中包含了無數的物質和能量雙向的小轉化;同樣,在大的宇宙物質轉化為宇宙能量的過程中包含了無數能量和物質雙向的小轉化。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的宇宙學意義在於,無論是物質和能量在宇宙大循環的轉化,還是在星系小循環的轉化,物質和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它們的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多少。宇宙的演變和運動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形式因”,沒有改變物質和能量的“內容因”。“形式因”的多樣性導致了宇宙運動和演變的豐富性,“內容因”的實在性造成了宇宙運動和演變的單調性。人生和宇宙的本質具有虛無和實在,單調和豐富,乏味和趣味的雙重性,或者人生和宇宙的單調性和豐富性符合哲學雙重論的“等效原理”。黑洞的“全同原理”說明了萬事萬物在黑洞的內部失去了差別,而在黑洞的外部表現了或巨大、或微小的差別,萬事萬物的差異性、多樣性和豐富性轉化為黑洞內部的全同性、單調性和單一性。生命的生長表現為生命的豐富性和燦爛性,生命的死亡展示了生命的虛無性和黯淡性,死亡就像生命和意識進入了“黑洞”狀態。

宇宙大循環理論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

(3)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大問題不是宇宙是否經歷了一場“大爆發”,而是否定了物質和能量,時間和空間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存在,“宇宙大循環理論”以物質和能量,時間和空間的先在性為前提,否定物質和時空的先在性等於否定了宇宙循環理論的正確性。哲學家討論了物質和時空是先天的存在,還是後天存在,宇宙學家爭論了物質和時空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還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產生,前者的哲學討論和後者的科學爭議符合哲學一致論的“等效原理”。以霍伊爾為代表的物理學家支持恆穩態宇宙的觀點,主張物質和時空是一種先天的存在,不通過宇宙大爆炸的方式產生,以伽莫夫為代表的物理學家支持動力學宇宙的觀點,主張物質和時空是一種後天的存在,通過宇宙大爆發的方式產生。儘管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天文觀測的證實,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基礎,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科學研究和愛好人士反對宇宙黑洞的存在和宇宙大爆炸發生的可能,恆穩態和大爆炸宇宙觀在歷史上爭議一直持續到現在。

宇宙大循環理論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

(4)宇宙大爆炸理論存在一個需要修補的“漏洞”,為了給大爆炸理論“打補丁”,我們合乎邏輯地引入“宇宙大循環理論”,即使天文學家不能探測“前宇宙”的存在,物理學家不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宇宙的開端、或宇宙的“奇點”成為物理學家認識宇宙演變的“極值點”,我們也能依據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判斷,物質和時空能以一種我們未知的形態而存在,“前宇宙”是宇宙週期運動的上一個階段,而我們的宇宙則是宇宙週期運動的下一個階段,上一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構成了宇宙週期運動的一次循環,根據宇宙哲學的“廣義測不準原理”,無法精確地測定我們的宇宙經歷了多少次大循環。人們可以在“風起雲湧”的技術浪潮中無限地誇大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慧經濟在人類目前和未來生活中的作用,甚至預測未來的機器人勞動將代替大部分的人工勞動,然而,人類的科學智慧不能告訴我們的宇宙經歷了幾次循環,不能判斷一切物理學的規律是否在宇宙的“奇點”失去了作用,也許在我們的宇宙誕生之前存在“迷失的物質”和“迷失的時空”,我們確信驗證宇宙大循環理論和驗證多重宇宙理論符合哲學價值論的“等效原理”,使用“宇宙大循環理論”這個新的術語是為了強調這一理論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同等意義。

宇宙大循環理論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

(5)哲學和宇宙學的基本問題並不符合哲學基本論的“等效原理”,從宇宙學的觀點來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一個“小問題”,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宇宙學的基本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精神、思維與存在的相互關係,唯物主義哲學主張精神起源於物質,存在先於思維;唯心主義哲學主張物質起源於精神,思維先於存在。宇宙學的基本問題是“三個起源”,第一是星系的起源,第二是宇宙的起源,第三是生命的起源。星系、宇宙、生命的起源符合哲學起源論的“等效原理”,從宇宙哲學的“差異原理”來看,宇宙的起源最早,其次是星系的起源,最晚是生命的起源。地球是人類生命誕生的搖籃,儘管在地球上孕育生命的概率非常大,但是,在宇宙的所有行星上孕育生命的概率可能非常小,如果在地球上沒有出現人類智慧生命的形式,那麼我們不可能談論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宇宙學“三個起源”的基本問題依然存在。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小成員”,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個“小成員”,而銀河系是宇宙星系的一個“小成員”,人們的哲學和宇宙學的思維方式始終受到天文學概念的“地域”限制,人們的心胸、或人們的思維“比天空更寬廣、更遼闊”的說法是一種詩人和文學家的情懷,恰恰是天空的無限寬廣和遼闊限制了我們的想象,人們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能輕易地認為,他(她)們找到了哲學和宇宙學基本問題的科學答案。

(宇哲筆記:2018-3-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