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無問西東》語出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立德立言你,無問西東。”

在此之前,清華校歌乃美國教員所作,既無清華精神可言,亦無中國文化沉澱。1923年,清華大學公開徵集校歌,時任國文和哲學課的汪鸞翔先生創作《西山蒼蒼》膺選,於是有了這首文言風情的校歌。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汪鸞翔先生的歌詞分三段,從社會到歷史,從地理到人文,每一詞句都是中華文明的鉤沉。其中第三段的“立德立言你,無問西東”,關聯《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穆叔與宣子探討古人所說“死而不朽”,穆叔認為不朽與顯赫家世無關,“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至於“無問西東”,是指“立德立言”要超越東西方的學問,取得世界級成果,也就是今人所說的“世界一流”。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話說這《無問西東》本為清華校慶而作,但架不住這孕育週期略長了些,與2012年的百年校慶擦肩而過。

沒想到校慶元素只是由頭,清華名人錄僅以片尾彩蛋的方式呈現,影片完全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與其說這是一部清華大學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幾代中國學人的青春片。

故事開篇提出終極哲學一問:“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影片並沒有直給答案,只是試圖給來路上的年輕人一些個提示。正如泰戈爾清華演講所言:“因此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影片時空交錯,用了整整四個時代的四段青春來求證這一宏大的青春命題。為了清晰地辨識四代生命體的不同,編導給她精選的每一位青春代表都貼上了精緻的標籤。

吳嶺瀾“一事能狂便少年”,但一上學路,就成了時代的迷途羔羊;沈光耀“永遠去做那些令你害怕的事”,而且做得義不容辭;張果果也許還不確定要什麼,但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王敏佳是時代的一個影子,而且是付出代價的影子;陳鵬是個託底的人,既能為家國“兩彈”託底,亦能為愛人的守護託底。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二十年代的清華園,學人吳嶺瀾盲從實課(理工)報國的赤心,英文和國文滿分的他,物理卻是不及格,直到梅校長意味深長的談話,以及泰戈爾訪華的觸動,終於找到了釋放人生的座標。

三十年代內憂外困,西南聯大的富家子沈光耀在大家與小家之間抉擇,尚武將門出身的他,終究瞞著母親加盟飛虎空軍,續書了家族將門悲歌。

六十年代的北京,旋風驟起,裹挾著三位孤兒好友的命運,你說王敏佳出於虛榮也好,出於自我保護也罷,謊言終究是一把無柄的刀子,陳鵬和情敵好友其實是一個人選擇的兩面,要麼選擇託底守護,要麼選擇脫身自保,守護的代價可能黯然神傷,見死不救的自保則需要用餘生去救贖。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生活在當下的張果果物質豐滿,卻也沒能擺脫靈魂的掙扎,在勾心鬥角的職場,他不知道自己會變得怎樣,所以選擇“和你們不一樣”。

幾代年輕人在人生的困頓與抉擇面前,不能說都作出了最好的選擇,但他們審時度勢,都做出了由心而發的選擇,縱使個別選擇有誤傷,需要用餘生去救贖。影片看似一個拼盤故事的合集,但和一般拼盤電影決然不同,始終有著一條隱形的縱貫線。這條縱貫線不時提醒各自時代的年輕人,要遵從使命召喚,更要遵從本我與真我的內心呼喚。

影片由章子怡、張震、黃曉明、王力宏和陳楚生等領銜主演,包括近年演技飽受爭議的黃曉明在內,這一次全員演技在線。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張震的表演從未失手,這一次亦然。他飾演的張果果是個新晉中產,表面上光鮮,實則沉鬱寡歡。導演用了一系列運動來輔助人物的塑造,張果果不是在擊劍,就是在打羽毛球,亦或是在跑步機上,這樣的設計並非潮流時尚,而是因為,運動是他唯一的情緒出口。別看這是一部文戲電影,張震的動作量並不少於他在《一代宗師》裡的運動量。

陳楚生化身的吳嶺瀾戲份略少,但人設並不乾癟。他和梅校長之間的一段談話,側漏出老一輩教育家的博大胸懷。吳嶺瀾的另一項使命,是引出泰戈爾的訪華演講,從而引出一個時代的人文底蘊。陳楚生的表演非常內斂,我甚至直到片尾字幕才發現,吳嶺瀾由陳楚生司職。

王力宏的現代感多少讓沈光耀一角小虧,所幸導演對這一人物厚愛有加,戲份夠足,層次夠立體。從樂於助人的學長到捕捉校區即景的畫匠,從與小老百姓打成一片大學生到富家子弟,從家族功夫傳人到郊野青蛇捕手,從實課救國到棄筆從戎,從家屬圓謊到冒險救助難民娃,王力宏就現實導演和編劇的手辦。他最後壯志未酬的犧牲,至少承包為了影片一半的淚點。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陳鵬落幅是“兩彈” 元勳,沒想到這麼一個厚重的人物被黃曉明接住了。當然,陳鵬的主要使命是愛情的守護者,是王敏佳悲情人生的護翼天使,是託底一段斑駁歷史的鴻毛之輕與泰山之重。黃曉明這一次拿出了比讓他捧起金雞影帝的成冬青一角還要真誠而厚重的表演,總算迴歸了他作為一個演員的使命而非明星光環。

章子怡飾演的王敏佳看似簡單,實則不併簡單。她遊走在美麗、青春、陽光之間,同時也遊走在正義、謊言和背叛之間,有愛情滋潤的甜美,也有感情誤會的困頓,有一帆風順時的驕傲,也有冤屈初始的掙扎,有受審時的瞭望與希冀,也有被攻擊時的脆弱與驚恐,有死亡的慘痛與凝滯,也有死而復生的不解與淡然,有青春靚麗的美好,也有毀容遮面的避世。人物層次多、轉換快於王敏佳一身,但這對於演技派的章子怡來說,這都不是事。王敏佳一角,承包了全片另外一半的淚點。

演員的整體表演還算從容,影片氣質也頗為淡定。二十年代的沉鬱中,不失奔流的人文底蘊;三十年代的危難裡,也充盈著生命的樂達;六十年代人與人之間角力的個案外,是熱忱奉獻的主流;反倒是當代的繁華背景下,籠罩著精神困頓的霧霾。四個時空的故事交織著,絞錯著,互相投射,相互呼應。而講述者不為市場功利所趨,自有內心的節奏,不徐不疾,娓娓道來。通過四代人時空的交織,最後編織成一首青春史詩。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片中的故事是詩意的,影片的畫風是詩性滿滿。泰戈爾的演講是詩意的,陳寅恪的講堂是詩意的,物理老師“靜坐聽雨”是詩意的,課窗外的漁人是詩意的;護士晾曬的床單是詩意的,戰機劃過的天際線是詩意的,孤兒們在雨中的歌謠是詩意的,樂隊在雪中的演奏是詩意的;陳鵬拉著所愛奔跑在清華園夏日的明麗中,模擬核聚變的電子撞擊是詩意的,沈光耀和小夥伴奔跑在昆明校區外的村莊是詩意的校區至連他犧牲後,遺母孤立在 “將門”牌匾前的形單隻影也是詩意的。唯一不詩意的,是當下的部分。

影片在現實主義的底色上,繪製理想主義的光輝。故事歷史感凝重,人文色彩濃厚,個別段落還不乏沉痛的記敘,但導演的處理相當剋制,始終保持著明麗的色調。

為什麼取名《無問西東》?

影片優點良多,而缺點同樣顯著。因為戰線過長,敘述稍顯沉冗;因為線索太多,節奏受到干擾;因為導演野心太大,承載略微超重;同時因為人物之眾,空間有限,看客無法準確識別 “打醬油”的時代巨星們。

《無問西東》也許不會是2018年度最優秀的電影,但它必定是最特別電影之一。它的人文底蘊未必討取絕大多數年輕人喜歡,但它的不拘一格卻是這個時代需缺的探索,它的深謀遠慮未必每一個人都能接收,但它的情懷和視野足夠恢宏。

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