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搶人大戰”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演,送錢、送房、送戶口……,隨著人口結構的轉型,單純的人口數量紅利時代走向尾聲,搶人大戰也是大勢所趨。

連雲港市作為人口淨流出地,研究人口吸引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搶人大戰”的背景

從人口學的角度看,人口資源稀缺性日益凸顯。

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我國勞動適齡人口(16-64歲)的數量始終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14年開始我國16-64週歲的適齡勞動人口首次出現下降,較2013年減少了113萬人,此後更是連年下降。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先是南京、武漢、成都、西安、長沙等二線城市放出“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大招來吸引人才,再是力求控制人口規模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分別出臺針對高端和相關產業的人才引進辦法。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搶人大戰?

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因素是——房地產。

引進人才,不但能創造財富,還能通過吃、穿、住、行等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培育新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其中,住房消費者支出佔最大的比例,引進人才客觀上會帶來住房需求的增加,帶動房地產發展

不經意間,這場人才爭奪“大戰”已經在全國打響,戰火蔓延至幾十個城市。連雲港也積極融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把“人才強市”戰略提高到新的高度,出臺了人才新政20條、“花果山英才計劃”等吸引人才配套政策。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大力引進產業發展最前沿、科技創新最核心的領軍型人才,力爭“引進一名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創辦一家企業,興起一個產業”。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5月17日,連雲港市安居工程獎補暨首批人才購房券發放儀式舉行!65名高層次人才共拿到900萬元購房券!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連雲港市人口狀況分析

連雲港總人口規模增速放緩。2017年市連雲港市常住人口達到451.84萬人,2014至2017年,常住人口分別比上年增加2.34萬、2.2萬、2.27萬和2.2萬,雖然總量上看變化不大,但因為人口基數擴大,實際上人口增速有所放緩

連雲港市常住人口(萬人)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連雲港

442.83

445.17

447.37

449.64

451.84

連雲港市新增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也從2015年的13.5%降至2017年7.2%,

下降明顯

常住人口的增加主要來自於兩部分,一是自然增長的部分,一是淨流入的部分。2017年,連雲港市自然增長率為5.07‰,這一部分增加了2.29萬人,大於實際常住人口增加的人數,提示我們仍有新增淨流出的人口

流動人口呈淨流出態勢。

2017年連雲港市戶籍人口為532.53萬人,有80.69萬淨流出人口,且流出人口較流入人口更顯年輕化、低學歷化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從年齡結構看,流入人口中的青年人口占全部流入人口的51.8%,勞動年齡人口達到81.6%,流入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占全部流入人口的31%,即連雲港市流入人口中有1/3的人口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中年人口。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流出人口中的青年人口占52.7%,比流入人口多1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達到88.6%,比流入人口多7個百分點,流出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全部流出人口的10.6%,比流入人口低21個百分點,更多的流出人口受教育程度集中於初中學歷,佔比高達72%,即連雲港市流出人口中有七成是擁有初中學歷的勞動力人口。

更多的本地年輕勞動力從農村湧入城鎮,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入到經濟發達地區,以至於流出地的勞動力結構相對失衡。這與流入人口形成鮮明對比。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逐年減少。

從2010年開始,連雲港市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佔總人口比重逐年減少,由71.4%到現在的69.7%,少子化和流動人口導致了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

但與此同時,人口的補充卻不樂觀,“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連雲港市出生人口較往年有所增加,但較此前衛計委的預測還是低了不少,且這一部分未來勞動力人口對於延緩勞動力人口快速下降的趨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尚需要到2035年前後“二孩”新生人口大致進入勞動年齡時才會開始顯現。

因此今後連雲港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面臨勞動力人數下降的態勢,“人口紅利”開始消失。

我們先來做個投票: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連雲港市提升人口吸引力的機遇和挑戰

多年來,和蘇南、蘇中相比,連雲港市在人才爭奪中一直處於“劣勢”和“被動”局面,但隨著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連雲港市面臨的機遇也在增多,冷靜思考連雲港市目前面臨的形勢,仍然是挑戰多於機遇:

一是國家戰略任務疊加區。

當前連雲港市承載著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核心區先導區、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性任務,這些重大戰略的疊加推進,為連雲港市的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遇的機遇。連雲港市作為三線城市正在積極進行產業轉型發展人口規模擴張的動力較強,為連雲港市吸納更多的人力資源提供了機會,抓住這個機會,錯位競爭,是連雲港市在新一輪人才爭奪戰面臨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二是宜居城市。

連雲港市依山傍海、山海相依,既有旖旎的濱海風光,又有清幽的雲臺聖境,是江蘇唯一也是沿海中部少有的具有優美山海風貌的城市,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是一座開放創新、生活宜居現代、環境綠色低碳的國際化海港中心城市。對於越來越重視生活環境的人們是一個巨大吸引。

三是“家門口就業”漸成新趨勢。

受自身承載力影響,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戶口逐漸收緊,控制人口規模成為這些城市的一大命題。相反,隨著二三線城市發展水平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家門口就業”開始成為新趨勢。尤其對於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就近擇業可以更好地兼顧事業發展與照顧父母的需求。而對於飽受大城市病困擾的一線城市來說,人才虹吸效應的減弱,也將減緩人口規模的進一步膨脹,這也是連雲港市的機遇。

從挑戰來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周邊競爭帶來的挑戰。

江蘇各個城市都在千方百計、使出渾身解數,搶佔吸引人才的“先機”。同時連雲港的“近鄰”徐州、鹽城、淮安、宿遷、臨沂、日照等市,近年來發展比連雲港市要快,高速發展形成的“發展高地”對人才形成了強大的“虹吸效應”,連雲港市要想在這場激烈的人才爭奪中獲勝,面臨的競爭壓力較大

二是價值取向帶來的挑戰。

①是本地培養大學生對工資待遇預期普遍高於連雲港市平均工資水平,他們更願意乘年輕去大城市闖闖。

②是大學生,特別是985和211學校的畢業生多選擇相對穩定的國有及研究機構,民營及創業型企業高素質人才招聘困難。

③是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職業虛榮心,覺得“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不會覺得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相反做管理比較體面,哪怕是低級白領,他們覺得自己的領子是白的,而不是藍的。這樣的一種循環,一方面導致人往高處走,另一方面造成大學生過剩、技工奇缺的局面。

三是交通帶來的挑戰。

目前,連雲港市面臨的交通瓶頸在未來幾年會逐步突破,我們現在正在吃著交通滯後帶來發展的諸多苦果,但未來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後,對我們的挑戰會更大,交通的便利化一方面帶來資源流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會使區域間競爭更加激烈,會加劇人才與產業向競爭區域的流動速度,造成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結果,學術上叫“吸血管現象”。這給連雲港市人才能夠留得住,並在短時期內產生與之相匹配的格局和體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是留住人才帶來的挑戰。

相比大城市來說,小城市裡人際關係的盤根錯節、競爭環境的不公平以及築夢空間的缺失,都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儘管連雲港市拿出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入駐,效果也確實立竿見影,但真正長期留在港城的少之又少,仍有不少高層次人才向一線城市“迴流”。如此一來,非但沒有幫助連雲港市形成長期穩定的人力資本紅利,到頭來城市的未來發展還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如何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讓他們真正擁有實現夢想的舞臺、發揮價值的空間和公平公正的環境,形成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發揮人力資本紅利在城市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也是未來連雲港得面臨的挑戰。

連雲港市進一步提升

引進人才不是“一錘子”買賣,從引進來到留下來,中間還要跨過不少檻。人才更加看重的,能不能讓自身的才華有用武之地,而絕非區區一處安身立命的居所。

持續優化,鞏固產業人口人才集聚力。

實體產業是城市繁榮的基石,今後實體產業仍將是連雲港市吸引外來常住人口的主陣地。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形成集聚效應;依託四大藥企,加強醫藥行業創新能力培育,打造國家醫藥產業集群;深挖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物流、旅遊、文化、金融、大健康等特色產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連雲港標識的產業品牌。有了產業的聚集和大企業的聚集,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人才虹吸效應”。

精細管理,營造獨特城市氛圍親和力。

年輕一代擇業擇居的新標準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氛圍,這為連雲港市強化特色優勢集聚人口人才提供了新機會。通過規劃引領,資源整合加強城市的頂層設計,堅持綠色發展、共享發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編織“上下貫通、條塊結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城市安全網,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整治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棚戶區等重點地段,提升環境質量,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絡,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把連雲港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提升城市品質。

跨越提升,增強均等化優質公共服務吸引力。

人才除了關注城市的“硬環境”,也更關注城市文明、用人機制、法制化、市場化等“軟環境”。一是要完善城市配套服務,比如商業、醫療、教育、旅遊等配套服務,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提高外地人才對連雲港市的選擇,甚至對連雲港市的依賴;二是要打造平等、開放、包容、信任的人文環境,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更加接地氣的創業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通過增強城市歸屬感、親近感、優越感,保障人才能夠安居樂業。通過種好“梧桐樹”,主動“引鳳築巢”。

隱憂!跑了80萬人!連雲港怎樣把人再吸回來?

以上信息來自連雲港統計局和網絡信息彙總篩選,

如有信息偏差,請留言指正,我們會予以置頂糾錯,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