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現在的科技那麼發達,還有什麼仿製不出來?下面來一起看看.其實仿製要看你想仿製到什麼程度以及這個程度使用什麼方法來衡量,評價的方法手段越多樣,仿製的難度也越高,只憑樣子像大部分都不難,畢竟我們都21世紀了,只要肯下功夫,曾侯乙的尊盤也好,這個紗那個綢也好,仿製個七七八八沒什麼難的,但做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比如內什麼素紗單衣,遠看近看誰分得出來,上稱一要才發現分量不對;所以難就難在,不光看外觀還要去比較原料、工藝、表面痕跡、各種理化數據啊這些。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東西嚴格考究起來你也不可能達到完全複製這種水平。

驚豔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1.素紗單衣這麼大件衣服不到49G,現在工藝山寨不出這麼細,所以用了13年山寨出來的還是比原物重了0.5G,素紗單衣的仿製只比原品重0.5g.而且問題不在於工藝,而在於蠶種經過兩千多年的選育,已經沒有漢代那種品種了.

驚豔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2.以瑟、箜篌為代表的失傳古代樂器,瑟 ,古代撥絃樂器的一種,形似古琴。鼓,在古詩文中與“琴”、“瑟”聯用一般作動詞,彈奏、敲擊的意思,《辭海》第二條註釋為“彈奏琴瑟鐘鼓等樂器或者擊物作聲”,並舉了《詩·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的例子。鼓瑟,意即彈奏瑟這種樂器。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明代以後失傳,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現在復原版都是在原文物基礎上參考古箏和豎琴的共鳴原理使其發聲,至於發的聲有幾分接近原音,據我所知現在能彈箜篌的都是豎琴系的轉過去的

3.司南1952年郭沫若準備去蘇聯訪問,想帶個禮物去,於是就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造一個。不過用天然磁石造出來的司南磁力不夠,甚至不能克服磁勺和地盤之間的摩擦力,故也無法指南。最後科學家們只能用電磁線圈給司南充電才能指南。現在我們看到的司南都是經過電磁線圈充過電的仿製品。

真正意義上的古代仿製品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達到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功能,二是不能用古代不存在的技術手段。除非能證明戰國或者漢代的中國人民掌握了電磁感應現象,並且造出了電磁線圈,那麼這司南才算仿製成功了。

驚豔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4.點翠文物,關於將翠鳥羽作為裝飾材料的早期確實可靠的文獻資料是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一文中「買櫝還珠」的記載:「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這其中的「輯以羽翠」即是指用羽為飾的「點翠」裝飾,郭嘉之後禁止捕殺翠鳥,所以只能找別的山寨啦

驚豔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5.建窯曜變天目,存世數量5隻手指能數出來,唯一一隻杭州挖出來的天知道跑到哪個土老闆手裡去了555,想看的機會都不給個

最後我想說的是任何文物,任何文物昂,都是無法仿製出來的,因為假的永遠是假的,真的永遠是真的!這是常識,而且古代的工藝和現代的工藝怎麼有可比性?無論是從生產工具到生產力,包括當時的意識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