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重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國家“1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暨來華留學“211”院校、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

重慶醫科大學創建於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原名重慶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8年教育部、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學校為重點建設大學。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袁家崗和縉雲2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552畝,其中縉雲校區佔地2100餘畝;設有19個學院、系、部,開設29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8000人,其中研究生近5000人,本科生20000餘人,留學生600餘人;有專任教師2129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276人、博士生導師218人。

重慶醫科大學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含義:校徽以六邊形的分割來強化大學的嚴謹、求實、勤奮、進取四個層面的抽象理念。在標誌中蛇的意義為:世界衛生組織會徽是由1948年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選定的。會徽由一條蛇盤繞的權杖所覆蓋的聯合國標誌組成。因此長期以來由蛇盤繞的權杖系醫學及醫學界的標誌。它起源於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臘人將其尊崇為醫神,並且其崇拜涉及蛇的使用,換而言之蛇在西醫中被崇尚為醫神。

校訓:嚴謹求實,勤奮進取

重慶醫科大學

學科建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12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76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等排名全國前列。

國家級重點學科:內科學(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臨床檢驗診斷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基礎醫學、護理學。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市級(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7項,二等獎23項;擁有國家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3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三特行 動計劃”特色專業立項 6 個。

2013 年,學校在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報中,有 19 個項目獲准立項,其中重大項目 2 項,重點項目 8 項,一般項目 9 項,共獲得資助經費 12 萬元。另外,學校獲得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3 項,三等獎 5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醫學檢驗、藥學、護理學。

省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醫學檢驗、 預防醫學、藥學、口腔醫學、護理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學。

省級“三特行 動計劃”特色專業立項: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預防醫學、藥學、口腔醫學、護理學。

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臨床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公共衛生實驗教學中心、護理學實驗中心、口腔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醫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精品課程:臨床生物化學、傳染病學、兒科學。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診斷學。

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臨床檢驗儀器學、兒科學、診斷學。

歷史沿革

1956年,根據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校,後獨立成立重慶醫學院。

1958年9月,重慶醫學院醫務委員會成立,其職責是領導全院教學、醫療、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學院召開了第一次全體黨員大會,商討了教學的主導地位。

在文革中,重醫教學工作受到了巨大沖擊,但廣大教職員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績。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學院受成都軍區委託舉辦軍醫培訓班,培訓解放軍學員307名。

1972年-1976年,學院招收了5屆3年制工農兵學員共2113人。

1975年4月,學院又開辦“社來社去”試點班,學制2年,學員50名。

1985年,重慶醫學院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曾先後隸屬於衛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

1988年10月,學校召開了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1997年5月,學校由四川省教委劃轉至重慶市教委,各附屬醫院也由四川省衛生廳劃轉至重慶市衛生局。

2001年5月,學校啟動新校區選址工作,最後決定落戶沙坪壩區。

2001年6月,教育部確定由華中科技大學對口支援重慶醫科大學。

2002年,重慶職工醫學院、重慶中醫學校併入重慶醫科大學分別組建應用技術學院和中醫藥學院。

2003年起,先後建立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8年,教育部、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學校為重點建設大學。

2015年11月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共建重慶醫科大學的意見》,標誌學校成功獲批為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和省級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醫科大學,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7年6月4日,重慶醫科大學醫渡雲醫學數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高校首個針對醫學大數據分析研究建立的二級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