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領域迎來科技大軍,最成功的竟是「局外人」!海信怎麼做的?

醫療領域迎來科技大軍,最成功的竟是“局外人”!海信怎麼做的?

醫療一直是個專業屬性高、同時也相對封閉的領域,隨著大數據、影像識別、AI等技術的發展,「數字醫療」這幾年已經逐步興起並快速發展,我們所熟知的不少科技公司,也正在用自身的技術沉澱進入市場。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 3700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國務院頒佈的「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中提出,2020年整體醫療健康領域的規模將達到8萬億 —— 幾乎佔據全國GDP的1/10,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用經濟學常用的供需關係來分析醫療市場,可以看到需求端的一側一直未被滿足,14億人口基數就決定了這場戰役的難度,與之對應,「供給側改革」已勢在必行,除了傳統醫療公司外,被視為「局外人」的科技公司正不斷的加重配平供給側的天平砝碼——傳統IT服務商IBM、互聯網巨頭谷歌、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乃至老牌家電廠商海信、語音識別公司科大訊飛、以及更多的創新公司都已開始行動。

「局外人」入場

科技公司進入醫療領域和核心是IT技術沉澱,IBM算得上其中的典型,誕生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前「藍色巨人」歷史上歷經多次轉型,最近一次是三年前提出的「以數據與分析、雲、社交、移動和安全」為目標的大戰略,去年一年,IBM股價平穩增長,初步印證了轉型成功。

在醫療領域,IBM 的當紅明星 ——「Waston」(沃森)人工智能平臺是承載其「認知商業」願景的落地產品,醫療領域裡,Waston 通過機器學習過往資料,為醫生提供診斷輔助已經投入實際應用,目前已經學習完成了25000個醫療病例,甚至落地國內開始了應用。除了內部研發外, IBM也曾在2年前以1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醫學成像系統 Merge Healthcare 用於圖像分析。

IBM進入醫療領域可以看做 Waston 系統的邊界擴張,背後是數十年的計算驅動基因。

谷歌對數字醫療的重視也由來已久,2年前,其內部就設立了「Verily」的生命科學部門,旨在通過技術追溯健康和疾病的根源,其內部研發的產品也五花八門,比如能檢測血糖的隱形眼鏡、輔助帕金森患者的Liftware餐勺 ,甚至還要投入巨資開發可以提前預判病症的技術,達到未卜先知的效果,最近還傳出了谷歌收購醫療公司Senosis Health的消息,後者可以利用手機攝像頭來「診斷」某些疾病的發生以及監測身體指標,減少用戶的醫療支出。

谷歌進入醫療領域的核心是自身的數據優勢、用戶優勢以及對移動終端的控制力。

國內家電巨頭海信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海信醫療子公司,早將自己定位於科技企業,在數字醫療領域,海信希望利用數據處理技術與多媒體顯示技術優勢實現精準醫療,主要提供的產品也是「精準數字化手術室系統」,其主要包括了五大核心設備:CAS/SID 、智能中控、一體化工作站、專業顯示器、移動示教系統等,其最大亮點CAS核心是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可以通過對患者CT數據進行三維模型重建,進而有效幫助醫生進行術前規劃與模擬。

在數字醫療領域,如果說IBM應用領域更寬廣,谷歌可以更直接面向C端用戶,海信則是垂直服務於醫院,提供包括診斷、手術、術後的全部流程方案,精準切入了臨床階段痛點。

此外,騰訊在8月份發佈了騰訊覓影AI醫學影像產品,主要針對食管癌、肺癌、糖網病、宮頸癌和乳腺癌,其中針對食管癌的智能篩查準確率(實驗室階段)已經達到90%,並進入臨床前實驗階段;7月阿里健康發佈了「Doctor You」醫療AI 系統,包括醫學影像輔助診斷雲平臺、臨床醫學科研輔助平臺、以及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科大訊飛則宣佈在國際醫學影像領域的權威測評LUNA 上獲得平均召回率92.3%的檢測效果摘得桂冠。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僅僅從事「AI+醫療影像」這一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數量就超過20家,融資超過10 億元;一份報告指出,數字醫療、在線教育和金融科技是目前創業圈最火的三個領域,這其中數字醫療在2017年第一季度獲投數量和金額排名第一,其次才是在線教育,金融科技等。

無論是傳統巨頭,互聯網大佬,還是充滿活力的創業公司,這些不少人眼裡的「局外人」所探索的多元化發展、轉型,都不約而同的走向醫療健康,相比互聯網領域的快速試錯、引爆用戶、口碑傳播,醫療是個慢工出細活、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領域,他們準備好了嗎?

概念如何落地?

數字醫療產品從概念到應用落地往往經歷著數倍於互聯網產品的時長,尤其涉及到治療層面,更是牽扯到生命安全,必須做到極高的精度才能應用到患者身上,所以在這個階段,科技公司的方案能否真正落地成為了衡量發展速度的重要標準

醫療領域迎來科技大軍,最成功的竟是“局外人”!海信怎麼做的?

國內企業中,海信是個典型的「後起之秀」,短短几年內已將整套方案落地實施,類似於的雲計算之於互聯網應用,如果把精準數字化手術室系統看做醫療「基礎設施」,它上面已然形成了自己生態體系。

具體說說這套CAS/SID「精準醫療」系統:5大核心設備包括智能中控、一體化工作站、移動示教系統、手術室顯示器、內窺鏡顯示器。

  1. 智能中控可以節省了手術室空間,相比傳統設備它只有電腦主機大小,卻可以實現16路信號輸入輸出,手術過程中可以方便、清晰地看到手術過程。

  2. 嵌入式的一體化工作站配備了雙觸屏,雙觸屏、攝像頭、麥克風、可收縮寫字檯,作用是完成本機操作和外界交互功能,讓手術室的醫生和護士高效溝通。

  3. 手術室顯示器,按照醫學影像標準設計實現「一機四顯」,清晰顯示各類醫學影像。

  4. 內窺鏡顯示器了匹配一線品牌腔鏡,使得手術中的醫護人員可以輕鬆看到患者影像和手術視頻。

  5. 移動示教系統,不用改造就可以實現遠程手術指導、直播、示教、錄製等——將傳統手術室升級成數字化手術室。

這套系統的價值在於,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可以在術前通過掃描的二維影像模擬為三維結構,更精確的顯示器官上血管、腫瘤的分佈,大幅提升診斷乃至手術的精準度,除此以外,得到三維模型後,醫生甚至還可以對病患部位進行3D打印……結合 SID 外科智能顯示系統,就形成了海信特有的精準醫療體系。

在海信看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儘管這幾年受到追捧,但僅是作為工具解決了手術的執行,是「手」的延伸;海信醫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醫生提供強大的外腦支持,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有效提高診斷效率和手術成功率,如在過去,手術根治率只有5%的肝門部腫瘤,目前可達到70%的根治可能性。

相比互聯網公司從數據層面以「軟」形態切入數字醫療,海信則是從顯示技術與硬件製造層面「硬」形態入局,對比前者,海信顯得更為輕車熟路,堪比把醫療落地做成了消費電子品發佈速度。

在落地環節上,海信則算得上後發制人:一方面,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已經落地全國40多家三級醫院並應用,已成功挽救1700多例疑難肝膽胰的手術患者;另一方面,海信又與國內諸多頂級醫院等達成戰略合作,未來在數字化手術室的功能建設、業務管理、人工交互、人機智能等技術方向展開深入科研合作;在青島已經完成數字化手術室方案中,這套系統被醫院認為是「最實用、最好用」的方案。

醫療領域迎來科技大軍,最成功的竟是“局外人”!海信怎麼做的?

可以預見的是,「精準醫療」大面積落地後,CAS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或將成為今後疑難手術的標配,事實上,這幾年它就逐步開始逐步發揮能量。

  • 2013年末,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首次進入臨床使用,通過CAS將肝臟模型三維化,大幅提升了手術的精確度,保障成功率。

  • 2016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完成了國內第一例利用海信CAS分離連體嬰兒的手術,利用其系統三維建模分析和3D打印後再實施手術,有效降低了風險,目前,手術已經成功實施三例。

  • 2017年,藉助海信CAS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董蒨發佈「董式肝臟分段體系」 ,通過對往案例的重新梳理建模,重新了分類肝臟分段體系,進而引起世界頂級兒科專家關注。

  • 2017年 7月,海信的 CAS 在中國創新成果評選的頂級平臺TopDigital創新盛典上被評為最佳產品創新獎,這是中國醫療領域唯一上榜及獲獎的企業。

  • 2017年8月,CAS 推出了的最新版本,交互性能提效約50%。

通過這些落地案例,海信實質上證實了在進軍醫療領域上的階段性成功——從傳統家電公司轉型為科技型公司,不過醫療體系龐大,未來的規劃上,海信希望更進一步,推出「全院級」數字化手術系統,覆蓋整體醫院手術室的交互平臺,其價值在於快速提升數字化手術室的落地速度,可以統一部署,按需分配。這意味著,數字化手術室上的佈署進展將在技術層面大幅提升,甚至也為中國數字醫療水準升至國際一線打下了基礎。

除了「硬」切入醫療市場的海信醫療外,更多諸如IBM 、Google、Amazon 等依靠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上的優勢不斷與醫療機構合作落地,頗有些「黑科技」的味道,而國內互聯網公司等則更多是在工具與醫藥、健康領域嘗試,背後近10億量級互聯網用戶是最大優勢,但落地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遠程診療等科技手段顛覆傳統診療服務的「質變」前夜,市場迎來了技術創新取代商業模式的新階段,傳統醫療公司、IT巨頭、互聯網新興力量以及海信等完成落地並轉型成功的科技型公司,已經處在同一個大賽道內,在政策趨好背景下,未來5-10年的醫療市場或迎來指數級發展,這些積極參與者,也必將得到應有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