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省耕公園(圖)

漫步省耕公园(图)

漫步省耕公园(图)

由蓄水灌溉莊稼的池塘,一躍變為滋潤心田的國學文化公園。省耕公園,不僅需要用眼睛欣賞,也需要用心靈和腳步來丈量。

漫步省耕公园(图)

走過省耕水庫

省耕塘是昭通城北郊的一池塘,其地勢北高南低,可積北部山洪,灌溉附近一帶良田,久而久之,由池塘擴建為水庫。環水庫栽樹成林,逐漸成為集灌溉、游泳、遊玩為一體的自然景點。一個時期,游泳的功能甚至喧賓奪主,成了省耕塘最搶眼的視點,獨領風騷。

十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省耕塘的四季:“嚴冬朔風裡的省耕塘,是野鴨和冬泳隊健兒們的天下;一池春水,常常被挾沙裹泥的二月風吹皺;夏天是明媚的,塘邊專供遊人憩息娛樂的雲湖度假村格外忙碌;然而,若論景緻,省耕塘的魅力多數還是集中在秋天。”

漫步省耕公园(图)

我還在文中描寫過省耕塘的三批秋客:冬泳熱身的游泳愛好者;垂釣或小憩的散兵遊勇;黃昏散步逶迤而來的休閒一族。秋水盈盈,秋色可染,省耕塘曾經是寂寞昭通的一個興奮點,一池滿載期待的活水。

記憶中的省耕塘,高高的大壩呈平緩的坡度,臨水這邊盡是大石塊,淺水處還可以翻石捉蝦;另一側的青草坡可以坐臥,還可以晾曬隨手洗淨的衣裳;壩頂是一條筆直的土路,是彼岸鄉親們進城的便道,可以騎單車,騎三輪摩托倒是有點危險。

大壩三邊都沒有埂壩,處處皆可以輕易入水,但大壩畢竟是人們的最佳選擇,可以擺跳水造型,可以到深水區暢遊,可以捉蝦,可以洗澡……對了,昭通人說游泳就叫洗澡,也真有些人帶洋鹼去洗澡,抹了滿身肥皂泡,沒羞沒臊地爬到高處,一聲吆喝,撲通一下子就躍入水中,猶如秤砣墜落,濺起很不潔淨的水花。無獨有偶,還有人偷偷摸摸帶衣服來洗,洗了就晾在大壩坡上,太陽當頂,不一會兒就曬乾了,走時正好“衣淨還鄉”。

好在水庫管理員有時還是會干涉洗汙垢者和洗衣者,閘門留了一些縫隙,也可以適當排汙。

漫步省耕公园(图)

不過,這一池水給莊稼帶來滋潤、給大家帶來快活的同時,也釀造了一些悲劇。一個時期,水庫裡每年總有溺水亡命者,或是游泳不慎,或是自尋短見者,搞得人心惶惶。後來,有個開發商果敢投資,搞了個雲湖度假村,搭了些竹樓茶室,往水中放了幾隻遊船,熱鬧了一陣,終因配套設施沒跟上,也逐漸冷了下來。

省耕這個名字,往往被一些人誤讀為節省耕耘之意,其實耕耘是不可能節省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謂省,代表了一種覺悟,一種提醒。耕耘多靠水,水是重要的生產資源。回首上世紀的省耕塘,這道農耕文化的小風景、水利工程的小作品,曾經作為經濟困難時期的遊樂場,溫暖了好些遊人的心,為一代少年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它曾經是小城的迪士尼、最早的農家樂、露天的游泳館、原始的釣魚塘。

走入綠陰深處

省耕塘,這個農耕文化邊緣的殘部,當它一步邁進城市,轉眼間蝶變為1600畝的文化公園。繞湖林蔭不斷,花蹊不斷,綠茵不斷,各種常綠喬木搖曳湖邊,自然接上了朱提大道花園似的林蔭道,置身其中,宛如走進一座沒有邊界的公園,滿目盡是許多從天而降的景觀。

漫步省耕公园(图)

湖邊的山丘綠樹藏鶯,拾級上坡或徜徉林蔭道,你或許會驚歎大片綠地的闊綽,甚至奢侈。在昔日水庫邊的胡蘿蔔地位置,你哪裡見得到半個蘿蔔?附近曾經的莊稼地裡,是紅紅的月季,淡淡的指甲花,燦燦的金桂。

湖邊的晝夜陰晴都各有景緻。

陽光下的湖邊,白沙灘映襯著藍天白雲,九曲迴廊連接著水脈地氣。愛鳥的人們提來只只雀籠,掛在綠樹枝頭,任那些畫眉、百靈鳥、麻母子盡情歡唱。籠裡籠外互動,充滿活力生機。那些苦讀的學子躲進小亭,練家子在樹蔭下伸拳曲腿,近處的清潔工和園丁在忙碌。

漫步省耕公园(图)

月光下的公園最聚人氣,且不說撼山搖水的廣場舞“群星”、自娛自樂的合唱團、小樂隊,單是散步的個個方陣,就已經轟轟烈烈,非常壯觀了。散步者越聚越多,連望海公園一帶的人們都“南轅北轍”,開車過來,過把癮驅車走人,毫不吝惜汽油。還有一些濃妝豔抹、穿著時髦、足蹬高跟鞋的遊人,她們的主旨,肯定不是散步,不過,曬一下自己的芳華,也是省耕山水“不負山水不負城”的初衷。

一個細雨濛濛的夜晚,我攜妻散步到湖畔,走到半溼半滑的拱橋邊,兩個女郎輕輕哼著不知名的小調,撐個小花傘姍姍而過。遠處,城市萬家燈火依稀;近前,湖面雨滴漣漪。此情此景,縹緲、潮溼、如夢、如幻。雖然拱橋不是斷橋,此堤不是蘇堤,此湖不是西湖,卻真真實實有那麼一點杭州西子湖邊的感覺。

走近組組群雕

近年來,昭通城的城市雕像大有起色。除了清官亭的毛主席雕像、轅門口“共赴國難”的群雄雕像、躍馬橫刀的羅炳輝將軍雕像以外,省耕公園的雕塑群可謂別具一格。

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組群雕。

漫步省耕公园(图)

一組是省耕國學公園入口的十二尊先賢,代表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個方面,有孔子、老子、墨子、孫武、商鞅、鄒衍、虞初、許行、扁鵲、鬼谷子、呂不韋、公孫龍。這個組合挺有典範而又不落俗套,把陰陽學創始人鄒衍、農學家許行、小說家虞初、“白馬非馬”學說代表公孫龍等列入十二先賢,彰揚了國學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我格外仰視了樂呵呵荷鋤勞作的許行造型。從省耕塘的原始含義來說,他應該是扛鼎之人。我也非常讚賞依牛而坐的老子,與諸友高談闊論、神氣活現的虞初,還有陰陽而不怪氣的鄒衍,睿智而並不詭異的鬼谷子。而在孫武這個著名的軍事家雕像前,卻有點怪怪的感覺。而今好些自願帶孫兒的人們,拿這位兵聖的《孫子兵法》來調侃,如此不恭,倒有幾分親切感。

第二組是與昭通本土有密切聯繫的四位古人:望帝杜宇、治水功臣文齊、地方軍政長官徐成貞、曾經受封的烏蒙王阿杓。四位都是對昭通有建樹的官員,但與官本位文化和籍貫文化均無關。望帝杜宇及夫人都是朱提人,宋代的烏蒙王阿杓是鹽津人,而文齊和徐成貞的籍貫分別是四川和湖北。徐成貞曾“浚省耕塘為勸農之場”,離任後昭通軍民曾建徐公祠紀念。文齊為官一任興修水利,深受民眾愛戴,有古詩讚曰:“就中古洞誰為開,神工鬼斧鑿來似。灌溉千頃萬頃田,秋成歲稔田畯喜。”

漫步省耕公园(图)

在湖畔小蹊,綠樹掩映中,四位英豪移步芳草,可謂鎮湖四傑也。

第三組緊扣農耕主題,不違農時,通過農人快樂勞作的造型,體現了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輪迴,提示人們,切莫忘記民以食為天、農業安天下的根本。

第四組雕塑散見各場所景點,形文並茂,展示了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孝經》的二十四孝,以及大量的經典作品,多姿多彩,厚重豐瞻。

我注意到湖邊有幾處體現少數民族圖騰的標誌杆,渾厚精緻,分別代表了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壯族、布依族的存在和繁衍,具有莊重的民族文化意蘊。

這裡可謂無處不風景,無景不人文,把省耕公園點綴得莊重典雅,神氣且大氣。

這裡可謂文脈湧動,鍾靈毓秀,寓文化於景緻,幾乎處處都流淌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涓涓細流。

走神音樂噴泉

我和妻子是這一方山水變化的見證人。由於居住地相距省耕公園不遠,我們每天傍晚散步常常走到這一帶。從湖光山色到亭閣水榭,從淡淡月色到燦爛燈光,從潮溼的窪地到蓄水後的波光瀲灩,猶如說相聲一般懸念起伏,但最終豁然開朗、一鳴驚人。

漫步省耕公园(图)

別的且不說,單是人工湖引水,就用了一個多月。碧波盪漾,楊柳春風,迎來了2018年新春佳節。且喜雨量充沛,春波連著夏水,還迎來了第一批似乎慕名而來的紅嘴鷗,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加上次第開放的花朵,日益增長的人氣,把省耕山水的第一輪春光盛夏裝點得如詩如畫,有聲有色。

最為有聲有色的,要數翩若驚鴻的音樂噴泉了。

漫步省耕公园(图)

音樂噴泉往往出現在節假日的夜晚,噴頭有序排列,燈光雄踞湖面,隨著悠揚的音樂聲起,泉水噴射出舞蹈造型般的水柱,姿態曼妙,或輕盈或剛勁,在燈光映照下煥發出多彩的氣息,給人美感,引人入勝。

倘若將音樂噴泉表演比喻為一次“疑是驚鴻照水來”的秀場,那麼,噴泉造型無疑是重要的一翼,而另一翼則是優美的音樂伴奏。噴泉秀場共分為三段樂章:活力昭通、魅力昭通和輝煌昭通。水柱光影搶眼,音樂入腦入耳,讓每個遊人的審美感和遐思不打折扣,整個人全融入到眼前的景緻中,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融入到為昭通自豪和陶醉的情愫中了。

我們所熟悉的音樂,比如《昭通是我美麗的家》《愛我中華》《西海情歌》《歡樂進行曲》等,在飛濺成趣的噴泉裡,穿透夜空,攪動一湖碧波,怎不令人心醉。

“總有那麼多的彩雲,飄在你的頭頂;總有那麼美的鮮花,開在你的心中……”如此的情景交融,身為喝著大龍洞水長大、嬉戲著省耕塘水長高、欣賞著“昭陽八景”長壯的昭通人,你能不由衷地讚美家鄉越來越安逸了嗎?

顯然,省耕公園將會成為“昭陽八景”之後的第九景,而且是其中最美、最有現代都市韻味的一景。

漫步省耕公园(图)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 文/周 翔 圖/柴峻峰

編審/李仁安 校對/馬 杏 編輯/李曉溪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