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應該怎麼辦?

趁趁一定強


看到文中的媽媽,想了各種辦法都不太管用,想必也是很頭疼了。有時候人們陷入一種思維怪圈裡,就會很難跳出來,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除去一些懲罰的措施之外,如果我們採用“疏通”的方法呢?也就是說,既然孩子現在是用打媽媽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幫助寶寶找到一些別的抒發情緒的方法,來代替打媽媽呢(並不是換成打爸爸)?

下一次如果寶寶再發脾氣打人的時候,媽媽首先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要表現的比寶寶還激動,否則下次孩子可能還會用這種方法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媽媽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心平氣和的跟寶寶說:“媽媽知道寶寶現在很生氣,但是打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疼,不如那我們來個枕頭大戰怎麼樣/我們一起大聲唱歌如何?”用一些安全的遊戲方式,來幫助寶寶把這種情緒發洩出來。

總之,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遊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壹父母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孩子出現了這種不愉快的行為,然後我們也用了不愉快的態度去應對他,甚至我們做個淘氣椅讓他反思,強制他承認錯誤。其實從心裡的角度來講,孩子並不能夠接受我們這樣的解決問題。實際上這個孩子,磕了碰了以後,並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而是認為這是別人的責任,是地板的問題,所以他會踢啊,打啊。或者是我碰到哪兒了,那是別人碰到我,我會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而且這位媽媽說“都是我陪伴的,他也不會缺失安全感。”我想說,孩子總把責任往外推,並不是他缺乏安全感。一個孩子習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更多的都是模仿而來的。所以家長要反思的是,在家庭生活當中和家庭其他成員互動和溝通的模式當中,有沒有經常的指責對方,總在說對方的不是。如果有,孩子就會模仿,因為他互動的人群並不多,他就會把他“學到”的東西展示給媽媽看,誰陪伴他,他就推到誰身上。也許媽媽全職帶孩子,情緒並不是特別好,跟爸爸或其他人溝通是否會有這種指責別人的一種方式呈現出來,那請這位媽媽先自查一下。如果有,以後一定要注意。遇到問題仔細想一想,可能是自己哪裡出錯了?先檢討自我,讓孩子去感受和學習。



第二方面,在我們代養的過程中,媽媽如果替代太多,比如說穿衣服、睡覺、洗臉刷牙,全都是媽媽替他做,他沒有自己去體驗的過程,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能感受到自己是否有責任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責任推到了媽媽身上。我們的媽媽從現在開始,要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服、脫衣服、穿鞋子,比如晚上可以洗個小手帕,或者是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讓他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開始練習他自己漱口、自己刷牙、自己去把自己的東西擺好。一點點的我們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慢慢的就能做得更好。

第三方面。現在開始要讓孩子承擔責任,什麼樣的責任,比如說外出的時候,如果他能拎得動,那就告訴他,你需要自己拎著,或者外出買東西,分個袋子給孩子“你幫媽媽拿”,也就是說,媽媽要在孩子面前示弱。當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的,尤其是兒子,那麼他這種照顧媽媽的責任心就會慢慢提高。一旦有了責任感,他就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往媽媽身上推了。另外要清楚的瞭解,你孩子此時此刻的心理特徵是什麼樣的。他有延遲模仿的狀態,他有直接模仿的心理狀態。看到媽媽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要麼就是他看著媽媽做什麼,然後在某一個場景裡去取演繹。媽媽要了解他的心理狀態,並且要把責任還給他,並且要鼓勵他、表揚他,既要尊重他的選擇,因為他即將進入第一逆反期了,就要尊重她的選擇。尊重是要蹲下來,跟他一個視角的溝通和說話。第二選擇,我們只拿兩件讓他選其中的一件。第三就要及時的表揚他做得很好,同時面對他的情緒,我們要接受,允許他發洩。要哭的時候,讓他哭,哭完之後我們可以抱抱,拍拍他的後背,告訴他“媽媽理解你,剛才你摔了,你很疼是嗎?”我們要引導她,她摔跤是他自己沒有看好路,或者是由於自己的問題,摔倒了,並不是媽媽的責任,“我知道你摔倒很痛,來,媽媽抱抱你,媽媽看你哪裡受傷了,我幫你揉一揉。”我們要走到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後引導他,你剛才摔倒了,你打媽媽這是不對的,你可以站起來以後,需要媽媽幫助的時候,你要告訴媽媽,媽媽你幫我一下。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和麵對錯誤。那他總在打媽媽,這是不對的。我們就是用這樣反覆的情緒的解壓方法,和反覆的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讓孩子認識到打媽媽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最後最關鍵的就是一定要反覆的示範,他應該怎麼去做,要抱抱媽媽,親親媽媽,要愛媽媽,走路的時候要看好了路。摔倒的時候,“兒子,媽媽相信你能夠自己站起來,真棒,拍拍衣服,走,我們接著玩兒。”這種鼓勵的方式要多一些,而不是說,總在說他,總在嘮叨他,或者是有其他的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在裡面。這麼一來我們的孩子情緒慢慢的就好了,最關鍵的是他要有責任心,他要知道自己的問題不能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遇到題中的這種情況,寶媽們不要生氣,也不要焦慮,寶寶是到了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動作來發洩情緒。

可怕的兩歲: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一時期,寶寶的行為通常表現為:1、拒絕父母的要求;2、和父母唱反調;3、不理睬父母;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5、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寶寶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麻麻們會感覺,寶寶是和故意她們對著幹。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家長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家長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何應對terrible two的暴力行為

1.媽媽必須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他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媽媽覺得好痛。”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

2.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寶寶之所以會有暴力行為,和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有關。因為語言詞彙有限,只好直接付諸於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寶寶示範,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

3.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

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對這個問題真是很有感觸,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最近所學,分享觀點如下:

一、常識裡的兩種應對方式

面對我們被打,如果不去考慮對方是一個才兩歲半的孩子,我們頭腦第一的應激反應可能是“打回去”。
如果考慮到他才是一個2歲半的孩子,且我們大概知道一點2歲多孩子的成長特徵,也學習過一些“溫和而堅定”的育兒理論,可能會控制自己給他自由,任由他打,發洩一陣兒、自然平復情緒。因為,畢竟兩歲多的孩子,他掌控情緒、負責情感控制的大腦額葉還沒發育成熟,他們的大運動發展也剛剛建立,語言表達還不完善

二、對前面兩種處理方式的分析

第一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一方面孩子會從家長的“以身作則”中模仿處理情緒的方法,下次碰到不良情緒,還是會繼續選擇打人的方式來處理,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回路在這些一次又一次可能“重複的踐行”中得到了強化,未來,他出入社會,也很可能特別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平和的處理“不良情緒”,也很可能誘發像因為一個饅頭砍人致死這樣的血案。

第二種,不以“打”的方式回敬孩子,母親控制好了情緒,沒有覺得孩子打自己是不尊重長輩,不會瞎想“現在都打我,那以後還得了”這些,給予了孩子情緒發洩出來、大腦得到自然發展和成長的機會。類似冷處理這樣的處理方法,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
那麼,有沒有第三選擇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三、第三選擇

總的來說,這個方法是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支持孩子從中學會未來理性的處理方式。這個方法糅合第二種接納孩子的態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需求沒被滿足,或者我們的回應不及時等而出現的憤怒、難過和傷心等情緒,他都是正常的。
就像我們的天色,有白天,也有黑夜,就像我們的天氣,有晴天,也有暴風雨,情緒除了開心,快樂,滿足,其它的情緒也都是正常的,是被接納的。

同時呢,我們要與孩子的情緒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緒,並且作為媽媽,持續的學習、練習把孩子的情緒準確的描述出來,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碰到這個事情、你有“這樣”(針對具體事件)的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善,當他們情緒生髮出來,又不能很好的認識、控制(大腦發展機制)情緒之前,很可能就會動動小手,通過打的方式發洩出來。
請接納孩子的方式,但是,並不代表你要忍受著被打。
3、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可以引導孩子打枕頭,或者深呼吸,或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稍微吼叫的方式發洩。
4、覆盤引發打人的事件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回顧引發脾氣爆發、打人的事件,如果是孩子的某個需求沒被滿足、或者做某個事情不被媽媽允許,請溫和的繼續堅持你的原則。

如果是還可以有商量餘地的事件,請教給孩子說:下次如果碰到類似的事情,請他好好的怎麼表達、跟你商量。媽媽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是可以同意他的。

四、應對忌諱

  1. 當我們在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
  2. 千萬不能把焦點聚焦在孩子打人不好、不乖這樣的標籤上;
  3. 千萬也別藉由此,說他不乖、不懂事,媽媽不再愛他、喜歡他這類的話;
  4. 也不要因為強烈的情緒和打人的動作而為事件本身的“原則”妥協;
  5. 不借由轉移注意力,避開直接面對情緒。

情緒爆發的時候,正是孩子發展的時候,也猶如生病是免疫力提高的契機一樣,請你也守護好孩子管控情緒的大腦。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這些方法也不是用一次兩次就立馬見“效果”那種,請堅信、耐心的持續這麼做,孩子的大腦一定會發展成為健康的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情緒的好孩子的。

我是芳療照護達人橙色蘋果,致力於傳播芳香療法在照護兒童和家人時的應用。和萬千媽媽們一起做靚麗的家庭照護達人,用國外已悄然流行的自然的方式養護美美的自己,照護自己和家人少生病,生病少去醫院,去醫院少用抗生素。享幸福生活!同時主要探索和實踐媽媽全方位成長、提升幸福力,歡迎右上角關注。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歡迎分享給你愛的人。

橙色蘋果幸福力信差



兩歲左右的孩子經常很讓父母頭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很多自己想去做的,有些是危險的,他們還會經常說不、反抗大人,這些都是他們在嘗試自己的能力,體驗自己自主感的方式。當他們的想法無法實現,很氣憤很沮喪的感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動手打人成為了他們表達自己情緒的最直接的方式。

但這並不意味著打人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媽媽要自己先冷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剋制自己想要罵或者打孩子的衝動,因為這樣做只能讓孩子學習到,成人的做法和自己的一樣,並不能幫助孩子改善。


其次,握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沒有錯,但有些行為是不可以的。我們可以說“我看出來你很生氣。生氣是可以的,但打媽媽是不可以的。”我們需要態度溫柔,但堅定的說出不可以打人的要求。


最後,可以讓孩子選擇怎麼做會讓他們感覺更好,比如可以去紙上用彩筆亂畫一會兒,或者和媽媽一起在地上跳幾下來發洩情緒。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能夠讓孩子感覺更好,因為這樣能夠鼓勵孩子的自主感。


超級育兒師蘭海


如果孩子打你的行為確實讓你感到不適,那麼你應該明確地向孩子傳遞這條信息,讓孩子知道你對此感到不適。從你的描述當中我看到你其實做過不少努力,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這樣的方式雖然並非最佳,但只要能夠生效也無不可。可惜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有些天生敏感的孩子就是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情緒不佳,容易被激惹,而且年紀越小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天性和本能的驅使。


很明顯,你採用的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的方式並沒有生效。我猜這些方法沒有生效的原因是,它們會加劇孩子的情緒困擾。一個不開心的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被處罰,被打回去,被“冷漠”的對待,我想他肯定會變得更加不開心而非會變得情緒平穩。

當孩子的情緒變得更不好的時候,孩子大腦中小的可憐的意識處理容量完全被情緒佔據再也接受不了其他信息,根本聽不進任何有益的建議。


再進一步思考,我們教育孩子難道僅僅是要教育他不打媽媽而已嗎?表面上是要做到這一點沒錯,但本質上我們是要讓孩子能夠體諒他人(媽媽),知道這樣的行為(打人)給媽媽帶來了困擾。那麼我們如何向孩子傳遞這個信息(媽媽不喜歡被打)呢?


我建議可以採取這樣一個步驟向孩子傳遞信息,你可以按照這三個步驟告訴孩子:(1)描述孩子所做的行為;(2)表達你的感受;(3)這個行為給你帶來的具體影響。


按照這個方法,你在孩子打人的時候,可以蹲下來,看著他確保他有在聽你說話,非常

友善但是又十分堅定明確地告訴他:“(1)寶貝你剛剛撞到了心情不好卻用力地打媽媽,(2)這讓我感到難受,(3)因為你打我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痛。”


這樣子就可以了,這樣的表述方式可以讓孩子接受到我們傳遞的信息,同時這樣的表達方式沒有包含任何會加重他情緒困擾的指責信息。比方說,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犯錯誤可能會這麼說“你打人是不對!”這句話雖然沒有錯,但卻包含了指責的信息,受到指責只會讓一個鬧情緒的人情緒困擾更加嚴重,年紀小的孩子是自我中心,受到指責時可能會讓他變得更加地任性。


另外,在平時也讓孩子儘量保持身心愉悅,情緒不好的情況越少出現,打人的情況也就會漸漸地消退。還有全職媽媽也要留意,整天陪著孩子是不是讓孩子和媽媽的界限變得模糊,孩子可以在你這裡予取予求。


心理蔡中元


3歲以下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

孩子不能像我們一樣,遇到事情可以用語言來發洩心中的不快,ta還只是咿呀學語的寶寶,而這個時刻,孩子也是肢體語言發展的時期,所以,孩子會通過自己的肢體來表現自己的情感,也算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

孩子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會有比較大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會有比較大的突破。

科學研究發現,3歲前的孩子如果出現打人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制止,未來成人後有很大的概率會有這方面的喜好:通過打人獲得快感。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及時引導,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

說到父母如何引導,我這裡有一些方法,分別對應不同的情景,可以實際操作嘗試一下:

和父母在一起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打人的情況,打完人後會笑笑,這個時候,孩子是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方式。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需要讓孩子安靜下來,然後和孩子表示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或者,當孩子的手抬起來的時候,去和ta拍手或者做其他的遊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裡有客人

家裡有客人,父母抱著孩子和客人聊天,這時可能小孩的“魔爪”已經伸向客人,一不小心就會打到客人。

這種情況,是孩子覺得別人奪走了父母對ta原本的注意力,孩子的不安全感比較強,這種時候,需要父母多關照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和客人聊天。

和小朋友玩耍

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也會遇到小朋友打架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需要告訴孩子這麼做的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輕微的打一下孩子,告知孩子“你這樣做對方很痛”,以後請不要再這樣做。

或者換一種方式,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給對方道歉,告訴對方對不起,事後要給孩子說明這樣是不對的。


總之,孩子3歲之前是一個黃金髮展期,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細微變化,遇到問題一定要多去尋求合理科學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任其發展。


感謝你看到了這裡,我是“做最棒的媽媽”,不定期分享自己的個人見解,親子閱讀愛好及推廣者,期待和你一起,養育最棒的寶寶!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一起成為最棒的媽媽,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做最棒的媽媽


大家說兩歲叫“terrible two”,由此可見兩歲是各位家長感到很恐怖的年齡,雖然我們辣媽群裡的寶寶都才六個月不到,但是我們已經在討論這個問題。 兩歲是個敏感期,為什麼這麼說呢。小朋友第一個叛逆期來了,這個時候的小朋友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既想追求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但是自己能力又不足,也不喜歡家長什麼都幫忙。

當他們完成不了任務的時候,他們內心十分煩躁,如果我們理解了他們的心情,接下來處理問題就要好處理很多。

首先,如果我是媽媽,我會感到很開心。因為寶寶將他遇到困難的難過和煩躁這些壞情緒發洩到我的身上而不是別人身上。說明寶寶很信任我。

其次,既然寶寶那麼信任我,那麼我可以適當的幫助他,而不是一味的批評他打我這件事。他們其實打人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遇到了困難,作為媽媽,他信任的人,可以適當的提醒與幫助。改變他們面對挫折的方式。

我的原則一直是理解,理解,理解。


心理諮詢師圈圈媽


小孩愛發脾氣和大人發脾氣可以理解為兩回事!


小孩發脾氣一般是表達憤怒情緒的一種方式。對孩子來說發脾氣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2-4歲的孩子最容易用發脾氣,來表現自己的獨立願望和反抗意識。


當然這種情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5-12歲的孩子則會慢慢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發起的次數也會慢慢減少。


因而兩歲半額孩子發脾氣,家長可以不用過於擔心。

當然,如果孩子長時間把發脾氣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比如像火山爆發一樣,大聲喊叫、辱罵,摔東西甚至打人。家長就要提高警惕了!


還有的孩子可能抓住,她一發脾氣你就會屈服這一點,而故意發脾氣,來避免或獲得一些東西,這無形之中就養成了孩子的不良習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苛,導致孩子反感,而出現逆反情緒,稍有不順便大發脾氣。


遇到孩子愛發脾氣,家長最好以溫和引導的方式,改善!引導孩子通過言語、或文字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父母記


你家寶寶和我家寶寶情況差不多,我家寶寶是一歲半,我的臉都快被他抓花完了。我也是一個人全職帶他,由於天氣冷平時也很少帶他出去玩,性格有些內向,脾氣也比較暴躁。

起初我也試過很多方法,比如:輕輕打回他的手,佯裝生氣,冷處理,都無濟於事。

後來經常帶寶寶到小區的草地上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到公園喂鴿子,小兔子,引導寶寶和這些小動物們說話,伺機假裝對小動物們說:它們不喜歡和打媽媽、愛生氣的小朋友玩。寶寶站在一旁撲閃撲閃著小眼睛若有所思,我想他是能聽懂的,他在思考自己的行為。

不輕易間發現寶寶愛打媽媽的不良習慣在慢慢消失,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現象啊。

經過這一個多月來我的刻意改變,再結合寶寶各方面的變化,我發現原來我看似在全職帶寶寶,但是用心和專注陪伴他的大塊時間還沒有玩手機的時間長,“時間花在哪收穫就在哪”。

感謝寶寶讓我得到了反思和改進,朝好媽媽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