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結束以後,戰場上的屍體一般是如何處理的?

鄧衍強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實現統一,歷史上發動了無數場戰爭,而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成千上萬。那麼,這些戰死沙場的戰士,他們的遺體該怎麼處理?就丟在那裡不管了嗎?

在古代戰爭中,有打掃戰場這一說法。也就是對戰雙方勢均力敵、傷亡相似的情況下,一場戰役結束之後會宣佈停戰,各自上戰場收拾傷亡士兵,這是打完仗後,對屍體最人道的處理方式了。

丟在原地不管,這其實也是一種處理方式,出現的情況,大多是對戰雙方實力懸殊過大,一方慘敗,無暇顧及戰後事宜。這種情況,死傷的士兵就只能任由對方處理了。

一般情況下,戰勝將領會下令將對方士兵的屍體隨意掩埋一下,但如果遇到比較苛責的將領,他會下令將對方將領的頭顱割下來,登記作為領賞憑證,然後再進行掩埋。

而最殘忍恐怖的一種處理方式,叫作“京觀”。“京觀”最早出現在漢朝,當時篡漢的王莽把反對自己的大臣和家屬全部殺死,並將屍體排列在街道上,築成一道“城牆”。後來隋煬帝時期,攻打高麗慘敗,高麗王為鼓舞士氣,將戰死的隋朝士兵屍體築成了一道京觀,直到李世民登基,這些士兵才入土為安。


探秘歷史


處理方式: 1,埋。這是一個非常標準也非常常用的辦法。而且埋的話花樣比較多,比如說埋成金字塔那樣,埋在道路兩邊,外懾不臣,內安人心。這個辦法主要由比較文明的勝利方採用,同時這個辦法也常常用於有組織,有計劃的屠殺(連帶屍體處理)。 2,燒。古羅馬曾經也有類似於把屍體堆成京觀的示例,不過古羅馬堆完之後是一把火燒掉。這個處理方法可能在中國古代採用的較少,但是遊牧民族以及兵匪對這個辦法非常熱衷,大多數是屠殺之後的簡單處理。 3,棄之不理。野戰之後這種事比較多,一般在攻城戰之後勝利方都會處理屍體以防瘟疫。 基本上大規模的屍體處理也就是埋和燒兩種辦法了,由於戰場傷亡實際上並不像小說裡說的死數萬數十萬,所以戰場屍體處理中燒埋都是可行的。至於釘十字架啊,斬首砍耳朵之類的其實更多的是耀武揚威,和戰後屍體處理從屬於不同的系統。


知史通理


中國古代有一項不那麼文明的交戰慣例是: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

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慣例。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仗,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才可以使子孫不要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麼能夠讓子孫紀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壞蛋。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麼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習慣都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

在《史記》中這樣的記載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軍攻下他少年時曾居住過的邯鄲後,就下令將曾經欺侮過他的人全部“坑殺”,又“坑”460多個對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項羽也曾“坑殺”襄城守軍,“坑殺”新安的20多萬秦軍戰俘。

後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這個傳統,比如《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只是史學家認為是合乎楚莊王所言的懲治罪大惡極者標準的、或者至少是將陣亡的敵軍屍體堆積封土的就稱為“京觀”;而認為根本是濫殺無辜、或者是屠殺戰俘後將屍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坑”。

見於史籍的這種“京觀”記載很多。

比如418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號“骷髏臺”。

隋煬帝徵高麗失敗,高麗國將隋軍陣亡者屍體築為京觀,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麗交涉,拆毀京觀,收拾隋軍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軍閥李希烈叛軍進攻蘄春,被李皋打敗,“斬首萬級,封屍為京觀”。

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塘消滅後晉政權,將後晉皇室成員以及晉軍將士屍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為京觀”。

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屍體築京觀。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有關“坑”的記載就更是史不絕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

比如《後漢書.袁紹傳》記載200年曹操與袁紹軍在官渡決戰,曹操險勝,將一支被迫投降的袁軍部隊“盡坑之”。而《 三國志.魏本紀》就不提這事

258年司馬昭攻破諸葛誕盤踞的壽春城,俘獲東吳援軍,有人建議說這批吳軍士兵不會真心歸降,應“坑”之。司馬昭沒有同意,只是將這批俘虜遷離邊境地區 。可見當時仍然習慣對於用不著的俘虜都“坑”殺。

《晉書》記載的十六國大亂時期,有關“坑”的記載不勝枚舉,如310年石勒攻晉 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坑降卒萬餘”。317年前趙劉聰Z壓平陽貴族,“坑士眾萬五千餘人,平陽街巷為之空”。320年石虎擊敗前趙劉曜,“坑士卒一萬六千”。321年石勒“坑”晉軍曹嶷部的降卒3萬人。349年石虎死後,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小兒子石衝戰敗,“坑其士卒三萬餘人”。還有大量將戰敗方戰俘 “盡坑之”的記載。這些“坑”並非活埋,該書記載401年後秦等長期圍攻後涼呂隆佔據的姑臧城(今甘肅 武威),城內缺糧,但呂隆不準百姓出城,將企圖逃出城的百姓“盡坑之,於是積屍盈於衢路”。可見該書的“坑”記載實際就是將受害者屍體堆積封土的“京觀”。

唐太宗徵高麗時,“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

北宋田況鎮壓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後“坑其構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讚賞。但是《宋史;田況傳》的評論認為,田況就是因為坑殺降卒,導致“無後”。

《明史》記載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殺敵軍俘虜,徐達阻止不及,以後徐達得以為全軍統帥。

真正把這個傳統的交戰慣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現在有些“民族Z義”者很仇視的滿清。清朝入關後,不再有這樣的舉動,屠殺結束後就地掩埋屍體,不再堆起來嚇唬人。於是“京觀”和“坑”才不見於史籍的記載。而一般人則望文生義的把“坑”按照活埋來使用——這在過去也有過,但比較罕見。

這也要看是是否戰勝,如果勝利奪得該地區的控制權,那麼本軍將士遺體在條件可以的情況下則儘量運回本土安葬,是為馬革裹屍。如果失敗後撤,那麼屍體也只能留給敵方處理了。


誠實善良小郎君


視情況而定,而且隨著歷史時期不同,軍隊不同,做法也有所區別。

中國古代

一是挖坑埋土

打掃戰場往往都是獲勝方的活兒,對於如何處理戰後戰場上堆積如山的屍體,古人最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一般擔任挖坑任務的多是戰敗一方的俘虜,挖一個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屍體全部扔進去,然後拿土一蓋,萬事大吉。死屍的?這個方法應用很廣,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萬人坑就能看得出來。比較著名的有長平之戰遺址(現山西高平市),河南義馬白骨坑。

二是築京觀

挖坑埋人有點費事,於是古人還想出了一種省事的方法——築京觀,它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骷髏臺”。具體做法就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夯實,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軍功。

各種史籍中關於京觀的記載並不在少數,築京觀直到清朝才被徹底廢除,清朝統治者對待屍體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敵我公平對待。

三是火化

火化也普遍存在於古代的戰場上,能夠很好的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帶來的瘟疫。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火葬,但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戰後用火焚燒的也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示對敵人的一種侮辱。

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由此可以看出來火化對敵人的傷害是多麼的大。

四是無人收

一旦遇上那種不以佔領地盤為目的的軍隊(遊牧民族),又死在地廣人稀的地方,戰死者想被掩埋就成了一種奢望,畢竟“馬革裹屍還”只屬於勝利者,所以失敗者的屍體就只能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杜甫的《兵車行》就是這樣描述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五是被吃掉

有時候,還有更慘的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那就是屍體變成了獲勝方的軍糧,這種極其殘忍滅絕人性的做法縱觀歷史也並不多見,但確實存在過。《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二戰期間

二戰期間日軍為例,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搶會屍體,統一火化,骨灰運回國內;情況緊急,可以只帶頭顱回去;到了後期因為戰事緊張,運力不濟等原因,甚至可能只帶一根手指回去。

美軍也不一樣,雖然他們總是說leave no one behind,但是戰爭緊張的情況下,還是狼狽逃竄,甚至連倉促的掩埋都沒有,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還是會在扯下陣亡者的身份牌後把死者埋葬的。而且美國人對於死者的遺體還是很重視的,特別是在越戰結束了很多年以後仍不忘尋找死亡者遺骨,算是盡到了對死亡士兵的責任(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國力強盛和國內輿論壓力有關)。

我軍的做法也不太固定,大部分情況下會掩埋犧牲者的遺體,但是戰事緊張可能就來不及了,對於出國作戰的幾次,大多數情況下會想盡辦法把烈士遺體運回國內安葬,但是因為條件所限,很多時候只能帶回一顆頭顱,也有不少人永遠在異國他鄉長眠。


歐梨宜春


抗日戰爭時,在江蘇句容一次因漢奸告密,而使陳毅險遭被俘的鬼子偷襲包圍戰中,雙方都死了很多人。對新四軍,當地百姓在鬼子走後,把他們埋進了村外的山溝溝裡。而日本鬼子則是搶了百姓的門板或是傢俱,把日鬼子屍體投入火化。


嚴WEI權


在戰爭中屍體就地掩埋,更本無法用別的辦法處理,因為接下來馬上還要戰鬥。


驊英雄


從古至今,大致分為5種處理方法


1、挖坑埋土

打掃戰場往往都是獲勝方的活兒,對於如何處理戰後戰場上堆積如山的屍體,古人最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

一般擔任挖坑任務的多是戰敗一方的俘虜,挖一個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屍體全部扔進去,然後拿土一蓋,萬事大吉。死屍的?這個方法應用很廣,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萬人坑就能看得出來。比較著名的有長平之戰遺址(現山西高平市),河南義馬白骨坑。

2、築京觀

築京觀

挖坑埋人有點費事,於是古人還想出了一種省事的方法——築京觀,它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骷髏臺”。具體做法就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夯實,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軍功。

各種史籍中關於京觀的記載並不在少數,築京觀直到清朝才被徹底廢除,清朝統治者對待屍體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敵我公平對待。

3、火化

火化也普遍存在於古代的戰場上,能夠很好的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帶來的瘟疫。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火葬,但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戰後用火焚燒的也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示對敵人的一種侮辱。

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由此可以看出來火化對敵人的傷害是多麼的大。

4、無人收

一旦遇上那種不以佔領地盤為目的的軍隊(遊牧民族),又死在地廣人稀的地方,戰死者想被掩埋就成了一種奢望,畢竟“馬革裹屍還”只屬於勝利者,所以失敗者的屍體就只能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

杜甫的《兵車行》就是這樣描述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5、被吃掉

有時候,還有更慘的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那就是屍體變成了獲勝方的軍糧,這種極其殘忍滅絕人性的做法縱觀歷史也並不多見,但確實存在過。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野史雜聞


在戰場上不可能只有一方士兵的屍體,屍體會很快被收拾乾淨,尤其是在夏天容易導致屍體腐爛,瘟疫也會隨之流行,加之惡臭,這比一場毒氣戰及細菌戰的殺傷力都大,後果嚴重。所以,出於這種考慮,戰後敵、我方屍體的收容問題是第一要務。在戰場上,戰死是正常的事兒,而出於對戰死士兵的尊重,大部分戰勝者都會幫助對方把屍體堆積起來,然後讓對方前來處理.日本是最不尊重士兵遺體的國家,他們通常會jiang敵人的屍體yong來取樂或直接焚燒。為了安全收屍者會直接將這些食腐動物一起消滅掉,以防被其傷害,也是為了對自己士兵的尊重。

古代有一項慣例: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邲戰勝晉軍,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才可以使子孫不要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麼能夠讓子孫紀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壞蛋。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麼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從以上這段記載來看,當時習慣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


切瑞西


​除了火化和掩埋之外還有什麼好方法呢?一二戰的時候採取的基本是就是火化和掩埋了。

火化,堆在一起燒了然後裝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掩埋,一般是100具屍體為一個單元,某些地區的人有可能還會在上面插一個十字架。

當然屍體處理有特殊情況。

(一)戰鬥實在太慘烈,無人收屍極其有可能出現瘟疫。

(二)一些腦洞大的指揮官會把屍體當做病原來傳染對手,常見於野史記載。

(三)少量情況下部分屍體會被吃掉,好惡心T^T。《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四)築京觀,就是那死人頭來搭建骷髏臺,那是一種武裝恐嚇。


啃書汪與擼鐵喵


我寫小說《九指虎》傳奇,在商丘瞭解到,日本鬼子死了,鬼子先由人在地上進行編號,登記,然後便用噴火器將屍體燒成一小塊黑炭形狀,接下來用一白布包起來,寫上名字,裝車運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