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在欣賞了若干期數理化動圖之後,我們來換換口味。本期動圖將向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視錯覺作品。

例行警告:圖多殺貓,沒有連上Wi-Fi的手機黨請迅速關閉此頁面!

1.奇怪的霸王龍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這隻死盯著人看的小短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紙模,它的眼睛鼻子和嘴也都不在正常的位置上,它的臉其實是凹下去的。

錯覺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對凹面和凸面的加工方式,以及大腦對從圖形中挑出一張臉的執著和能力。

大腦想要將這個模型解釋為一張立體的、凸面的霸王龍的臉,但其實模型的真實面貌卻是凹面的,所以產生了信息處理上的矛盾。

如果把它看成凹面,轉移視角時產生的視覺變化並沒有什麼不對,而如果看成凸面,則會讓大腦所接受的視覺線索混亂起來,產生它在轉頭盯人的錯覺。

其中最大的視覺線索就是恐龍的眼睛。模型上右邊的眼睛(恐龍的左眼)要低於左邊的眼睛,但由於大腦想要將模型解釋為一張臉,所以擅自採用了近大遠小的視覺原則,讓你以為恐龍臉部微微向左傾斜。

鼻子、鼻孔、牙齒也都採用了相同的原理,由此大腦將他們在空間中的位置信息完全搞混。

從側面看一下,是不是好懂多了?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2.它絕對動了!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大腦處理運動信息至少需要兩個目標,這樣我們才能感知到相對的運動。

我們會知道一些在視野內變化的物體其實是靜止的,比如當我們轉動頭部時,房間裡的東西會“移動”,但我們的大腦知道房間其實依然保持靜止。

而有的時候,大腦也會採用相反的處理方式——它會認為一些靜止的目標是移動的。

在這裡,大腦忽略了上面真正移動的黑色條紋紙片,而將相對運動解釋給了下面靜止的紙片。下面,讓我們用一條線簡化理解此原理: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用不透明的紙片蓋住上面的線條,只留下一條小縫。那麼,當我們開始向右移動灰色紙片時,線條的不同部位就會依次呈現出來: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下面的線條其實一直都沒有動,但在灰色紙片的作用下,我們只會關注到露出的一小部分線段,並把它理解成向右下角移動的感覺,這就是似動現象。

夜晚的霓虹燈招牌利用燈泡依次閃爍造成運動的感覺,這也是似動現象的例子。

而如果增加縫隙條紋的數量,並對下面的圖案進行專門的設計,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加複雜精巧的運動圖像了。

視頻中條紋紙片相當於許多等距的縫隙,它的運動使得下方的紙片呈現出連續且重複的運動。當然,還要加入傑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設計出讓人歎為觀止的錯覺運動圖像。

3.黑十字,白十字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我們為什麼很難將注意力只集中在黑色或者白色上,而總是看到黑色和白色的十字來回切換?

心理學界發現,我們的大腦喜歡封閉的圖形,格式塔學派也強調,人腦喜歡以整體去感知事物。

動圖中當黑色十字解體時,完整的白色十字就會從背景中凸顯出來,佔據我們的注意力。

然後白色十字解體,我們的注意力又會被黑色十字吸引。而當黑白十字同時存在的時候,我們則可以同時將注意力分配到兩種十字中。

哪怕圖形邊界並不完整,我們也一樣可以“腦補”出封閉的圖形來: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4.是深是淺?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這是經典的“棋盤陰影”錯覺,A、B兩塊的顏色其實一樣,但只要把它們放進棋盤的環境中,就顯得深淺不一了。

大腦在解釋顏色時從來都不是孤立地進行分析,我們時刻都將物體與環境因素進行比較,並通過比較確定最後的認知結果。

A方格(上方)被更為明亮的的格子包圍,由此感覺更加灰暗;而B方格(下方)則是被更為灰暗的方磚包圍,由此感覺更加明亮。

而且,B方磚被放在了陰影當中,這也使得我們的大腦認為它真實的顏色一定更加明亮,錯覺效果再次被放大。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這個版本更具有迷惑性,在移動中間的方格時,他們實際上是把“陰影”的顏色一起帶走了——這個陰影顏色是製作者特意塗上去的。

5.撒切爾效應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在這張圖中,人的眼睛和嘴其實都被顛倒過了,但是倒著看的時候卻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對。然而,當照片正過來之後,這些擺錯了的五官會突然產生強烈的不和諧感。

這個錯覺全名叫瑪格麗特·撒切爾效應,沒錯,就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以撒切爾的名字命名的效應竟然無關政治、經濟,而是一個錯覺效應,這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這個錯覺最初是心理學教授彼得·湯普森(Peter Thompson)在這位鐵娘子的照片上發現的,它指的是人們更難察覺倒置面孔上的局部變化,而在正著的面孔上這些變化則非常明顯甚至駭人。

相比正著的面孔,人腦更不擅長對倒著的面孔進行加工。對此,心理學們給出了一些解釋。

我們在識別人臉的時候依賴對局部特徵的精細識別,如眼睛、耳朵、鼻子等,但同時也依賴於對各部分之間整體結構的識別。

而當面孔被倒置時,對結構的識別功能因為某種原因被減弱了,所以面孔出現奇怪的地方也不容易察覺。

實驗證明獼猴和大猩猩同樣擁有撒切爾錯覺,這意味著面孔識別系統可能3000萬年前就進化出來了(更多閱讀:面孔識別:鳳姐倒過來可能更美?)。

6.等高?不等高?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原理:這個圖看起來對強迫症不太友好,看上去高度一樣的圓形其實比正方形高了一點,而如果把二者調整高度一樣,圓形看起來又會有點兒小。

在很多字體中其實也有類似的現象,下圖中顯示的是同一種字體的I、O和A三個字母,它們的高度各不相同:

心理冷知識丨史上最經典的“視錯覺”動圖

其實,如果真的變成全部等大的字母,我們可能反而會覺得不舒服。像字母I或H這種方正型的字母,它們的上下距離始終等高、穩定。

但像O或Q等圓形字母,它們的上下距離只有直徑那一處最大,其餘部分則是越來越小,短的部分大大超過等高的部分,使得它們看起來更小。

而像A或V上下距離變化更為陡峭,所以在尖端的位置,也需要變得稍長一些作為視覺上的補償。對於不同的形狀和字體,補償部分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