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十年之2008-2012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歷史

從2008年到2018年,超過十年的時間,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十年。

2011年8月16日,北京798藝術中心。

臺上,雷軍每公佈一項技術參數,臺下就傳來一陣幾乎要掀翻屋頂的聲浪。

一位記者問:“這都是哪請來的託,太敬業了!”工作人員只得實話實說:“都是自己來的,我們也沒想到。”

這一幕,像極了4年前喬布斯在舊金山。

“手機鍵盤、觸控筆?誰要這些玩意兒呢?”在莫斯康尼會議中心舉行的第一代iPhone發佈會上,喬布斯向全世界宣佈:蘋果要重新發明手機!

這引來了臺下的陣陣歡呼,但當時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想不到,當天這款產品的發佈,竟然很快就打敗了整個行業。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佈會

1

iPhone的發佈,並沒有引起傳統手機巨頭特別的重視,卻給了雷軍極大的震撼。因為與傳統“能上網的手機”相比,iPhone是“能打電話的智能終端”,這是質的區別。

而緊接著Android的發佈,則給了雷軍更大的震撼。這讓雷軍開始思索,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熱點會在哪裡?

但此時的雷軍,正帶領著金山做上市前的最後衝刺。從22到38歲,從6號員工到CEO,雷軍為金山工作了16年。

其實不僅僅是雷軍,在中國的南方城市珠海,魅族創始人黃章也注意到了這款與眾不同的手機。

過去的4年,黃章帶領魅族成為了國內最好的MP3品牌之一,但黃章卻覺得,MP3已經看不到發展方向了,他們站在山頂正無路可走。而此時iPhone的發佈,則讓他一下找到了方向,黃章決定轉型做手機。

這與喬布斯最初做iPhone的初衷有些相似,2005年iPod的銷量暴漲,但是喬布斯卻愈發有些擔憂,他總擔心有什麼會搶了他們的飯碗,想來想去,他覺得這個設備可能會是手機。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當時的手機都開始配備攝像頭,這直接導致了數碼相機市場的急劇萎縮,而如果在手機中內置音樂播放器,那用戶就沒必要買iPod了。

不過,蘋果最初並沒有選擇自己做手機,而是選擇了與摩托羅拉合作,在其中內置iPod。但喬布斯實在無法忍受這款合作機型醜陋的外觀以及混亂的操作方式,終於在一次產品會議上,他忍無可忍:“我受夠了和這些愚蠢的公司打交道,我們自己來。”

就這樣,在歷數了各種手機的“腦殘”設計後,一款革命性的手機誕生了。

iPhone與Android的橫空出世,讓雷軍意識到,互聯網還遠遠沒有達到它應有的高度,移動互聯網會創造更大的奇蹟。

他隱約感覺到,一個新的時代可能要來臨了。

2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帶領金山成功上市2個月後,雷軍選擇了離開。

8年的上市準備,讓他身心俱疲,那段時間他瘦的厲害,這個被認為是最勤奮的CEO,有點累了。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雷軍與金山創始人求伯君

這年夏天,在距離金山總部不遠的清華大學南門外,華清嘉園的一棟民居里,iPhone剛發售,王興就買來研究。

就在半年前,由於融資不順,他剛剛賣掉了自己和同學一手創辦的校內網,這個決定給他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不過王興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講,投入過時間、金錢、精力後,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沒有任何回報。

他決定重新做一件事情,但絕不是為了某一天再把它賣掉。

機會很快就來了,2007年3月,一個名為Twitter的網站在美國一炮而紅,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在Twitter上發佈140個字符以內的消息。

當時還在百度的穆榮均把新聞鏈接發給了王興,恰巧王興也在看這個網站,他隨即向穆榮均發出了邀請,希望一起來做一款中國版的Twitter。

王興當時還在千橡,如果此時離開就會損失一大筆錢。但王興說:“錢不重要,時間對我很重要。”

很多人創業是為了錢,但王興不是,他對錢看的很淡,這可能與他的家庭有關。王興父親在福建當地開的水泥廠,年銷售額就超過幾億元。由於家庭富裕,王興是當地最早擁有計算機,也是最早接觸互聯網的人。

王興的高中班主任認為王興能有今天的成就,家庭經濟實力起了很大作用,允許他可以不為謀生而讀書,也允許他失敗。

而王興的父親則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賭對了中國大時代的脈搏,或許父親的敏銳嗅覺也傳給了兒子,

王興幾次都精準的踩到了互聯網創業的浪潮。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王興與穆榮均

在經過了一次徹夜長談之後,穆榮均終於下定決心。

就這樣,在華清嘉園的一棟民居里,王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併為這個類似Twitter的網站取名“飯否”,為此他們翻了一星期的字典。

華清嘉園被譽為“民間硅谷”,這裡曾先後走出了包括校內網、暴風影音、飯否、美團、酷訊、美麗說、酷我、快手、融360等一批知名互聯網企業。

快手創始人宿華形容那是一段“樓上做無人機,樓下做團購”的日子。

宿華和王興是校友,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2013年宿華在投資人的撮合下認識了程一笑,兩人都很看好視頻社交的未來,於是在華清嘉園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裡,做出瞭如今幾億“小鎮青年”都在用的視頻軟件——快手。

3

在最開始的兩年,飯否運營的不算成功。

因為大多數人都不知道140個字該發什麼,所以用戶增長一直緩慢,在此期間,王興還嘗試做了海內網。

直到2009年初,王興又把飯否重新撿了起來,那段時間飯否用戶突破了100萬,增長勢頭很快,當年很多群體事件的第一消息源,都來自飯否。

當然,這也為飯否帶來了麻煩。

很快,王興的母親在美國上網時發現,飯否停了。這讓她非常擔心,她說王興從小要強,做事認真,這次對他的打擊太大。

但王興並沒有過多的抱怨,他習慣於從自身找原因,他覺得是自己對這件事情認識不充分。因此後來在做美團的時候,他就很注意了。

不過即使在飯否被關停的時候,王興的團隊也沒有散。只走了兩個,其中一位長著一張娃娃臉的80後,是王興的福建龍巖老鄉。

這個年輕人,就是張一鳴。

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讀書時的張一鳴,不打牌、不玩遊戲,這讓他顯得有些不合群。

但當大部分人還在用電腦聊天、打遊戲的時候,張一鳴已經可以熟練使用搜索引擎了。在同學的印象中,他是個“技術型宅男”,但酷愛運動,尤其愛打羽毛球。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創業早期的張一鳴

張一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酷訊,當時酷訊想做下一代的搜索引擎,這讓張一鳴很興奮,雖然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他很願意去學。

遺憾的是,酷訊的兩位創始人陳華和吳世春先後被資本趕出了公司,酷訊也因此在紅極一時後迅速衰落,先是賣給了Expedia,後又被美團收購。

不過,酷訊在中國的互聯網歷史上卻頗具傳奇色彩,這家公司曾先後走出了包括張一鳴、陳華、吳世春等在內的30多位活躍的創業者。

雖然兩次參與創業都失敗了,但在酷訊和飯否的經歷,卻讓張一鳴對信息分發形成了獨到見解,也讓他得到了酷訊投資人王瓊的青睞。

飯否關閉後,張一鳴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獨立創業,創辦了九九房。

4

離開金山的這段時間,雷軍在投資圈做的風生水起,先後投出了拉卡拉、凡客、YY等20多家公司。

但他總覺得自己缺少點什麼,想來想去,他覺得自己缺少一家可以稱得上偉大的企業。

雷軍成名很早,他在金山擔任總裁的時候,馬化騰和丁磊還只是金山下面的站長。而如今騰訊已成長為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網易也做的風生水起。

但上市後的金山,市值卻只有主流互聯網公司的零頭,這讓他開始反思。

18歲的時候,雷軍曾經讀過一本《硅谷之火》,這本書講述的是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等人通過創業改變世界的故事。

這給了雷軍極大的觸動,也徹底點燃了他的創業夢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喬布斯一樣創辦一家世界一流企業。

這部小說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電影傳到中國後,也深深的影響了幾名上海的學生。

2008年的一天晚上,在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宿舍裡,一位學生正在和舍友看這部改編的電影《硅谷傳奇》,這激起了這位學生創業的想法。

天南地北的想了一通之後,方向沒找到,反倒是幾個人的肚子都餓了。但平時隨手可見的外賣單,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這個研究生,就是張旭豪。

張旭豪出身於商業世家,他的祖父曾經是上海灘著名的紐扣大王。可能與家庭的薰陶有關,張旭豪的經營頭腦似乎與生俱來。

2009年,張旭豪和同學每人湊了幾萬塊錢,買了8輛電瓶車,一起創辦了“餓了麼”網上餐廳。

起初,由於招不到配送員,他們就自己送。當時還在讀研的張旭豪,每天騎著電動車在校園內送餐,渾身上下也看不出985高校碩士的影子。

5

2008年,中國的互聯網人口第一次超過了美國。

這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手機發布,雷軍特意去香港買了一部。用完之後,雷軍更加堅信,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將會以手機為核心,而手機也將替代PC成為下一個中心。

其實在2006年的時候,雷軍就預感手機上網將會是趨勢,當他看到UC瀏覽器,能把一兩百K的圖片壓縮成10K,便果斷投資了UC,並且親自擔任董事長。

當然,也有人有不同意見。早在2004年,就有人跟李彥宏講,一定要關注手機,關注移動搜索。

但李彥宏覺得,在手機上做搜索,不僅速度慢,而且還很貴,一個短信一毛錢,這個體驗太糟糕了。他對這些建議說:“不行,我們不需要做這個東西。”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雷軍

2009年,雷軍40歲生日這天,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喝酒。雷軍感慨,“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做了20多年的互聯網創業,看了太多的起起落落,雷軍開始明白,成功一定要順勢而為。以至於雷軍後來成立自己的基金,也取名順為,即順勢而為。

後來,他在微博上將這句話總結為“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句話後來演變成了著名的風口理論。

而下一個風口,在雷軍看來,就是智能手機。

6

由於沒有做手機的經驗,直到2009年夏天,魅族的第一款手機才正式發佈。

這款被稱為“山寨iPhone”的手機,引起了雷軍極大的興趣。

他託人找到了黃章,那段時間雷軍頻繁出入魅族,兩人經常在黃章的辦公室一邊喝可樂,一邊討論手機,黃章甚至把手機設計草稿拿給雷軍看。

據傳聞,黃章將做手機的經驗傾囊相授,雷軍則把軟件、互聯網和公司運作的方法悉數告訴了黃章。

黃章說,雷軍每次來他辦公室,最想聽的就是他如何在論壇上跟“魅友”互動,但黃章也承認,雷軍如今已經把社會化營銷做到了極致。

雷軍最初想以投資人的身份進入,為此還將谷歌的林斌介紹給黃章,希望黃章能拿出5%的股份吸引林斌加盟。但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企業家,顯然沒有看懂資本以及股權分配的重要性。

黃章認為高薪分紅都沒問題,但股份免談。雷軍則認為,要給高管股份,否則很容易被人挖走。黃章說:“他們走了我自己也能做”。

後來黃章回憶說:“當初確實看不懂資本運作,利潤分享只停留在勤勞致富的思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繼續依靠有限的利潤來獎勵分配,對企業和員工都是輸家。”

由於和黃章談的不歡而散,2009年下半年,雷軍開始籌備小米。

彼時的中國,山寨機橫行,市場上除了高端機,就是山寨機,而在山寨和高端之間,缺少一個高性價比的品牌。

雷軍正是瞄準了這個區間,他認為中國有十幾億的手機用戶,哪怕只有10%,也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

7

2009年11月的一個晚上。

雷軍和晨興資本的劉芹打了12個小時的電話,這中間,雷軍換了3塊電池,劉芹換了3部手機。

放下電話,劉芹決定投資雷軍。

劉芹是雷軍的湖北老鄉,兩人相識很早,關係也很密切,兩人曾共同投出了迅雷、UC、YY等項目。

不過,雖然有過多次創業的經歷,但雷軍從未涉足過硬件。因此,找人成了最大困難。

他用Excel列了很長一串名單,然後挨個去談。他跟每個人介紹我是誰,做了什麼事,想找什麼人,能不能給個機會見面談談。

那段時間,他每天從早上談到晚上一兩點。

最終,他找來了谷歌的林斌、金山的黎萬強、微軟的黃江吉以及摩托羅拉的周光平等14個人。這些人,共同組成了小米的初創團隊。

2010年4月6日,在離金山總部不遠的銀谷大廈807室,黎萬強的父親端來了一鍋熬好的小米粥,幾個創始人一人喝了一碗,小米就算成立了。

而之所以叫小米,是因為mi是mobile Internet(移動互聯網)的縮寫,其次mi還是mission impossible的縮寫,意味著小米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外,雷軍還希望用小米加步槍的精神去創業。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小米的初創團隊

但創業初期的雷軍極其低調和保密,他先是低調的成立了公司,之後又以第三方的名義開發了MIUI系統,即使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他也不說自己是真正的老闆。

這與雷軍之前在UC和YY的處理方式類似。直到2011年7月,在一次溝通會上,雷軍才說,“我不僅是投資人,也是小米的創始人和CEO。”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

8

不過,在2010年成立的不僅有小米,這一年的中國互聯網,可以說是相當熱鬧。

這一年,谷歌宣佈退出中國,百度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而淘寶也替代B2B成為阿里新的增長點,騰訊則宣佈QQ同時在線超1億人。

自此,百度、阿里和騰訊分別掌握了互聯網最重要的三個應用入口,成為新的三巨頭,被稱為BAT。

面對BAT的崛起,傳統的三大門戶則陷入了模式困境。網易放棄了正面戰場,專注於網遊;搜狐則多面出擊,佈局了輸入法、視頻以及網遊;而新浪則模仿Twitter推出了新浪微博,並且很快就成了一款現象級產品。

此外,微信、美團、愛奇藝等也都在這一年相繼成立。因此,這一年也被公認為是移動互聯網的元年。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馬化騰、馬雲、李彥宏

而除此之外,這一年還有件事不能不提。

2010年初,騰訊開始對QQ醫生(後升級為QQ管家)進行強勢推廣,功能與360的安全衛士十分相似。

這引起了周鴻禕的警惕與不安,此後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事態不斷升級,最後發展到互發彈窗指責。

在周鴻禕看來,騰訊完全是模仿和抄襲。

他曾經表示,“互聯網的創業者,一定會遇到三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生、死、騰訊。”

事實上在2010年之前,騰訊的業務已經涵蓋了包括即時通信、門戶、遊戲、搜索、電商以及瀏覽器、輸入法、支付等幾乎所有的領域。

作為模仿者,騰訊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間出來“攪局”,甚至由於“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而被嘲諷為“全民公敵”。以至於今天的投資人往往會問創業者一句話:“如果巨頭做這個事情,你們如何保證不被幹掉?”

而這種壓抑已久的不滿,終於在一篇《“狗日的”騰訊》之後,讓騰訊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騰訊緊急召開的總裁辦公會上,所有人都面色沉重,每人面前都擺放著一份複印件,在長達15分鐘的時間裡,沒有人發言。最後還是馬化騰先開口,他喃喃自語:“他們怎麼可以罵人?”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等待騰訊的,是一場更大的危機。

2010年10月29日,這一天是馬化騰39歲生日,當天360上線了扣扣保鏢,這對於騰訊來講無疑是“釜底抽薪”。騰訊幾乎所有的高管都集中在總部的大會議室,但不是為了過生日,這裡已經成了臨時“作戰室”,氣氛緊張。

幾天後,騰訊發佈了著名的“艱難的決定”,要求用戶二選一。

雖然事件很快就得到了平息,但輿論卻幾乎一邊倒的站在了360一邊,這讓馬化騰開始反思:“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麼是對的。但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認同的。”

這場危機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騰訊的戰略,也改變了馬化騰的性格。此後騰訊變得不再一定要複製,不再一定要將對方打死,轉而開始開放平臺、佈局生態。

而3Q大戰,也成了PC時代的最後一場爭奪戰。

隨著這場大戰的結束,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競爭者們紛紛轉入移動互聯網,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

9

就在3Q大戰打的火熱之際,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實現免費短信聊天的軟件Kik上線僅15天,用戶就突破了100萬。

這引起了雷軍的注意,他認為這很有可能會成為佔領移動互聯網領域極佳的切入點,因此他決定模仿kik做一款即時通訊軟件。

一個月後,米聊問世了。

在米聊發佈後的一次聚餐中雷軍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的成功性將大大降低,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雷軍的情報來自於騰訊深圳總部,但他沒有注意到廣州的一支小團隊。

就在Kik發佈後不久,廣州的一位程序員也注意到了這款軟件。

一天晚上,他在看Kik類的軟件時,產生了一個想法:移動互聯網會產生一個新的IM,而這種新的IM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有必要提前阻擊潛在的對手。

想了一兩個小時後,他給馬化騰寫了封郵件,建議騰訊做這一塊業務,馬化騰當即表示同意。

這個人,就是張小龍。

張小龍後來回憶說,其實當時只是腦子一熱,突然搭錯了一根神經,寫了這封郵件,沒想到很快便得到了回覆和認可。

事實上,這並不是雷軍和張小龍的第一次交集。

早在1997年,張小龍就靠一己之力寫出了Foxmail,他也因此被認為是當時中國最好的程序員之一。

雖然Foxmail讓張小龍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由於軟件本身是免費的,因此並沒有給張小龍帶來任何經濟上的好處。而且由於用戶越來越多,Foxmail的維護已經讓他不堪重負。

直到1998年的一天,張小龍收到了一封郵件,談的是Foxmail的漏洞,但讓張小龍沒想到的是,對方竟然是剛剛出任金山軟件CEO的雷軍。

張小龍和雷軍同歲,兩人同年到武漢上大學,一個在華工,一個在武大。但98年的雷軍已經是中關村的風雲人物,那一年,兩人才29歲。

雷軍問張小龍是否願意把Foxmail賣給他,張小龍想了一下說15萬。但事後負責具體談判的人員卻認為這款軟件金山自己也能做,不值得收購。

因此,雷軍和張小龍的第一次,就這樣錯過了。

10

因為沒有商業模式,張小龍經常被周鴻禕批評。

那個時候,周鴻禕還是方正軟件研發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他經人引薦找到了張小龍,兩人偶爾還會一起去廣州的巷子裡買盜版碟。

周鴻禕認為Foxmail應該加廣告,但張小龍不願意,他生性孤獨,不善言辭,就如同微信開機畫面中那個孤獨的背影。

所以每次爭論都以張小龍的沉默結束,以至於微信後來成功後,周鴻禕很疑惑:“這樣一個人怎麼就做出微信了呢?”

但當時周圍的朋友都覺得他可憐,甚至連當時的《人民日報》都發表文章稱,認為張小龍只是個“悲劇人物”。

這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在《人民日報》為張小龍感到悲哀後不到一個月,Foxmail就以1200萬元被博大收購,張小龍也被任命為博大首席技術官。5年後,Foxmail又被騰訊收購,張小龍和他的團隊則一起加入了騰訊。

在騰訊,張小龍獲得了極大的空間,他所在的廣州研發中心負責QQ郵箱業務,被允許在騰訊總部之外自成一體。

而張小龍也不負重託,帶領QQ郵箱從一個邊緣產品,成為了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郵箱。

11

2010年11月,微信項目正式啟動。

張小龍帶領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在廣州研發中心的一間小會議室裡開始了中國版Kik的嘗試。

最初的人員基本都來自QQ郵箱團隊,還有一半是實習生,沒有什麼做手機客戶端的經驗,包括張小龍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麼樣。

但與此同時,米聊的用戶增長卻十分迅速,這讓騰訊感到了危機。

不過微信當時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其實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張小龍曾經坦言:“當時最想幹掉微信的不是米聊,而是手機QQ。”

事實上,手機QQ的功能在當時已經十分強大,並且擁有龐大的用戶群。

因此騰訊內部始終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一個公司沒必要做兩款類似的APP,甚至有人直接在公司高層會議上建議停掉張小龍的項目。

而且,當時騰訊內部至少有2個團隊在做類微信的產品,張小龍的團隊在各個方面都處於下風,因此集團大多數人都覺得他連內部這一關都過不了。

但是,馬化騰還是給予了張小龍充分的信任。

其實,早在運營Foxmail時,張小龍就曾和馬化騰有過交流。

有一次,張小龍突然收到一位用戶的郵件,對方對Foxmail提出了一個疑問,他有些吃驚,這是一個非常細微的錯誤,很難察覺。這個人說他叫pony,在經營一個站點。

但直到2005年Foxmail被騰訊收購,馬化騰請他聚餐,兩人才第一次見面。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馬化騰和張小龍

終於,在米聊推出後一個多月,微信面世了。

雖然米聊只比微信早了一個月,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個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一個月積累的用戶也有可能成為勝負的關鍵。

而米聊在與微信的賽跑中,也確實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隨著用戶激增,米聊基礎薄弱的問題還是暴露了出來。米聊的服務器曾在一天內宕機5次,用戶也開始頻繁掉線。

轉折出現在2011年7月。

當時,微信推出了“查看附近的人”,這個功能徹底扭轉了戰局,也讓微信的日增用戶迅速達到了10萬以上。到了2012年3月,微信用戶已經突破一億。

這之後,雖然又出現了易信、來往等社交產品,但都沒有對微信形成太大威脅。

最終,憑藉著微信,騰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

12

有人問唐巖:你覺得什麼會顛覆微信?唐岩心想,我要知道我不早幹了。

2011年9月,剛被提升為網易總編輯的唐巖還是決定離職,在北京霞光裡15號的一間民房裡,創立了陌陌。

而在此之前,另一款社交產品飯否,由於久久看不到晨曦,王興開始思考團隊下一步該做什麼?

他們開了一個小小的年會,討論假如這家公司明天就不存在了,大家會怎麼樣,這勾起了一些傷感,王興哭了。

不過此時的王興,已經對互聯網有了深刻的認知,他很快就找到了新方向。

不久前,在太平洋另一端的芝加哥,推出了一款團購網站Groupon,名字由group(團體)和coupon(優惠券)組合而來。

在經過了一番研究后王興認為,團購完全吻合了移動互聯網與傳統商業結合的新趨勢,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互聯網浪潮。

因此,到2009年底的時候,他們決定做美團。

但是,從Groupon獲得靈感的不止有王興,美團上線後,又先後有窩窩團、拉手網、糯米網等多家團購網站上線。

從2010到2011年上半年,團購成為了互聯網最火爆的創業領域,最高峰時曾達到5000多家,被稱為“千團大戰”。

這期間,投資機構瘋狂投資,估值也高的離譜。而團購網站彼此間的競爭也可謂是驚心動魄、九死一生。

起初,美團並不具備優勢,甚至連前三都進不了。而拉手網、窩窩團都比美團的融資更多,燒錢更狠,聲勢也更大。

而事實上,王興此前也並沒有管理大規模線下團隊的經驗,因為不論是校內還是飯否,都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模式很輕,十幾個人就可以做出擁有百萬用戶的網站。但團購不一樣,需要龐大的線下團隊。

美團創業的第一年,王興每週的工作時間達到了一百多個小時。他樓下有家理髮店,剪髮需要一個小時,但為了省時間,他買來電動理髮器,讓妻子給自己剃了個光頭,只花了20分鐘。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王興

為了取得優勢,競爭對手不僅展開了鉅額補貼,而且瘋狂挖人、打廣告,為此不惜成本。有對手甚至成建制的將整個團隊挖走,但有時候挖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取人才,只是單純的為了搞亂對手。

除此之外,競爭對手的廣告也是鋪天蓋地,甚至在美團上海辦公室的電梯口,播放的都是對手的廣告。而美團是唯一沒有參與廣告大戰的一家,這讓他們壓力很大。

因為在互聯網行業,一旦落後,想反超很難。

不過王興始終保持謹慎,此前的經驗告訴他,一定要控制運營成本,要給自己留下充足的資金。而且美團內部當時判斷,下半年將進入資本寒冬。

果然,資本市場的冬天很快就來了。

這年7月,成為團購市場的分水嶺。這之後,競爭對手的錢逐漸燒光,融不到錢了,紛紛開始裁員。拉手網、窩窩團也相繼折戟IPO,O2O泡沫破滅了。

而美團則在阿里的幫助下,實現了彎道超車,坐穩了行業第一。

13

就在團購大戰打得火熱之際,手機市場也悄然發生了深刻變革。

2010年,蘋果發佈了一款革命性的機型iPhone4,此後多款Android手機也陸續發佈。iPhone和Android的出現,徹底激活了手機行業,也改變了手機行業的格局。

2011年8月,一代巨頭摩托羅拉謝幕,兩年後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也被微軟收購。諾基亞CEO忍不住感慨:“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輸了?”

而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銷量卻開始大幅上揚,2011年更是出現幾何式增長。而此時國內的手機市場,除了“中華酷聯”以及小米和魅族外,360、樂視、錘子也紛紛開始入局。

而國產手機最大的貢獻就是推動了整個手機行業的進步,使得手機的性價比越來越高,迅速提高了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手機上網,但此時國內的3G和WiFi尚不普及,很難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一點與美國不同,在美國的許多城市,滿城都是WiFi熱點。但在中國即使到了今天,WiFi的覆蓋也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2011年,陳大年在盛大創新院提出了一個讓WiFi共享的項目,這是一款基於分享從而實現免費上網的工具,比如今的共享經濟還要早了幾年。

陳大年為人低調,很少露面,這讓外界對他知之甚少,或許他的另一個身份更知名一些,那就是陳天橋的弟弟。

1999年,陳大年與二哥陳天橋一起成立了盛大網絡,並且憑藉一款《熱血傳奇》的遊戲,迅速成為了中國首富。那一年,陳大年只有26歲。

移动互联网十年之2008-2012

陳大年

但令陳大年頗為不解的是,這個名為WiFi萬能鑰匙的項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招不到人。

沒人對他的項目感興趣,因為對於這些頂尖的程序員來說,上網太簡單了,完全沒必要再去做一個工具,而且他們也不會在意,每月幾十塊錢的流量費。

但是陳大年認為,對一些人來講上網或許會改變命運,就如同20年前的自己。

陳大年小時候生活在農村,他清楚的記得,從他所在的村子去城市,要走一個小時才能看見一輛車。就是在這樣遙遠而艱辛的路程中,他深刻體會到了先進知識和技術的重要性。

1998年,北京和上海開始互聯網試點,陳大年帶著全家的戶口本跑到上海蘇州河旁邊的通管局,在填寫了無數張表格之後,終於拿到了上網資格。

但那個時候,網速只有2-3K每秒,而且很貴。每天上網兩小時,可能就會花掉他父母一個月的工資。

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陳大年希望能有一款產品讓更多人免費接入互聯網,拉平這個“數字鴻溝”。

而事實上,陳大年的理想此時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快速實現著。

從2011年開始,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從北上廣深到西部邊陲,幾乎所有的通信基站都開始新建3G設備,而華為和中興是主要的設備提供商。

但行業內的人都知道,3G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技術,真正成熟的是4G。

事實上,3G基站還沒有完全建設完畢,4G就來了。

4G的到來大大提升了手機上網的速度,理論上4G的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00Mbps以上,比3G快了30-40倍。

這使得用戶體驗得到了極大提升,也為移動互聯網徹底掃清了障礙。

從2012年起,用戶開始從PC端快速向移動端轉移,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將目光集中在那個小小的屏幕上。

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啟。

PS:

請移步今日推送二條閱讀:移動互聯網十年之2012-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