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在國內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的背景下,電影票房卻不斷增長,這種反相關性使電影成為眾多投資方追逐的理想標的,甚至眾多互聯網巨頭公司高調宣佈涉足影視行業。但這兩年巨頭旗下的影視公司並沒有過得很好,有的已經悻悻離去,可見電影行業屬於資源聚攏型行業,光靠資金投入並不能確保資方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一、電影要素拆解

1. 一個"目的",兩個"關鍵因素"

大多數進入電影投資行業的資方本質就是為了掙錢,而取決於能否掙錢的兩個關鍵因素是:成本和票房。

電影行業主要環節與參與主體的盈利模式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上圖為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邁入電影投資行業首先要知道票房的分賬順序,根據測算得到投資電影的盈虧平衡點在於:(0.25-0.37)*票房等於成本。掙錢的多少或者說投資回報率的高低取決於這個比值是否遠大於1。

本文所討論的成本包含了線上成本、線下成本和宣發成本,後面不再贅述。

2. 國產電影成本的高低通常取決於線上成本的高低

· 線上成本-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等主創成本

國內電影線上成本一般佔整個製作成本50%及以上,而好萊塢電影這一數值為20%-30%。

· 線下成本-道具、美術、置景、後期製作、統籌等成本

好萊塢電影尤其是續集電影,後期製作成本佔製作成本常超過50%,而國內這一比例常不到10%。

· 宣發成本

該成本常根據製作成本的高低以及制定的宣發策略來確定。

3. 國產電影票房的高低通常取決於排片率

電影最後通過影院屏幕呈現給觀眾,排片率的大小決定了票房的高低。而影響排片率的高低主要由主創陣容、口碑、受眾範圍作為關鍵考量因素。

· 宣發策略

好的宣發策略可以幫助影片在上映後的前三天擁有高排片率。

· 主創陣容

通常好的主創陣容通常自帶流量吸引觀眾,影院也會以此增加排片率。

· 受眾範圍

觀眾對電影類型有偏好,不同類型電影的觀眾數量不一樣。

· 口碑-內容、演員演技、鏡頭等因素

好的口碑會有良好的長尾效應,甚至引起排片率的逆襲。就如動畫片《大聖歸來》、印度引進片《摔跤吧,爸爸》、博納主控的《紅海行動》等,這些片子前期上映都沒有較高的排片率,最後卻因為口碑發酵而獲得排片逆襲的戲劇性。

4. 不同成本與票房的組合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徵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根據上圖可以解釋為什麼投資者傾向於投資高成本電影以及試圖投中一部爆款電影(低成本高票房)。並以此得出如下結論:

· 成本較高的電影通常完片率較高。

· 票房較高的電影通常成本不低。

二、宏觀環境分析

為佐證以上觀點的嚴謹與可靠性,小編根據貓眼票房數據,選取了截至2018年3月10日票房TOP300的國產電影數據,同時篩選出2015年-2017年這些票房過億的電影,累計共計219部。並發現如下規律:

1. 動作、喜劇、愛情片產出高票房的概率大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動作、喜劇和愛情片三種類型片的總數量佔樣本量比例為68.49%。紀錄片在2017年開始突圍,截至2018年3月10日,目前已有3部突破過億票房。儘管回報率非常高,但該類型片子只有本身自帶極強話題性才有可能突圍,票房產出的不穩定性極高。

2. 老牌影視製作公司挑選項目相對靠譜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根據樣本量情況以及結合貓眼數據,得出民營影視製作公司華誼、萬達、光線、博納主控影片票房上億的數量均排名前列,以此認為在他們的片單中區挑選項目會相對靠譜。

3. 小成本片子成為爆款的幾率極小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樣本量中平均製作成本在5000萬卻獲得10億票房的片子以上只有7部,佔樣本量3.2%,進一步表明爆款電影的概率極低。在這些小成本製作中,國慶檔上映的喜劇成為爆款的概率相對較高。同時,徐崢執導的小成本片子成為爆款的概率相對較高,最近剛下映的《我不是藥神》也進一步佐證了該觀點。

4. 越是大牌導演執導,票房越有保障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樣本量中具有單部作品票房超過5億且執導數量達到3部及以上的導演總計7人,側面表明大牌導演對於票房相對有保障。陳思誠導演進入一線導演行列,其單部票房成績達到近15億,陳導位列第三,同時是這些大牌導演中唯一一位80後。

5. 大牌影視公司的續集製作能力更強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萬達在主控電影系列共計3部,可能原因在於其發行渠道強勢,在小時代3-4續集上表現尤為明顯。中影憑藉其獨一無二的行政特權也獨攬2部系列電影,這一點也體現在建*大業系列中的碼盤能力。華強方特憑藉《熊出沒》系列攬獲近17億票房,是國內動漫影視製作公司效仿的成功案例。

6. 春節檔、暑期檔、賀歲檔、國慶檔產出高票房片子的概率更大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樣本量中選取在檔期裡上映的片子數量共計152部,其中來自春節檔、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上映的票房數量最多,這四個檔期數量佔比達到56.62%。在各檔期單部票房均值中,上述四個檔期單部票房均值均超過5億,春節檔以12億位列第一,國慶檔以7億位列第二。

三、影視製作公司分析

1. 一年主控制作的片子達到8部或以上的公司已經屬於大牌影視製作公司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根據貓眼相關數據,小編總結出以上圖表信息。看到博納、光線、華誼2014-2016年平均每年年產量在4-6之間,每年主控的數量都沒有超過8部,而年主控電影數量超過8部的已經屬於大牌影視製作公司。

2. 博納擅長以香港導演為首的動作電影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選取樣本來自2014-2016年博納主控片子,數量總計13部,可以看到以王晶、林超賢、徐克等香港導演對博納主控片子的票房貢獻最大。博納主控的片子多以動作、喜劇類型為主,在老牌影視製作公司中,集結了動作類型中最優質的香港導演。

3. 華誼擅長以馮小剛為首的電影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選取樣本來自2014-2016年華誼主控片子,數量總計17部。看到以管虎為導演的片子主演是馮小剛,故而認為馮小剛對於華誼主控片子的票房貢獻最高,其次是田羽生執導的《前任》系列。華誼主控的片子類型多是愛情、喜劇片。

4. 光線擅長以新銳導演為首的青春電影

劉蘇愛:電影影視投資邏輯分析

選取樣本來自2014-2016年光線主控片子,數量總計18部。看到以鄧超、蘇有朋等新銳導演對於光線主控片子的票房貢獻最大。光線主控的片子多以青春題材為主,包括愛情、動畫片,動畫題材算是老牌影視製作公司中做得最好的。

四、投資見解

綜上,可以瞭解到,通常掙錢的電影均具備:大主流類型、大製作公司、大牌導演、大檔期等四大特徵。但僅有以上特徵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 有較好的獲取電影份額的能力。不管電影項目受追捧的程度,都可以有渠道直接獲取項目投資份額。

· 有較好的成本評估能力。只有對成本有較好的評估能力,才可以確定是否要跟進或追投電影,以獲得多樣化的收入類型如溢價收入等。

· 有較好的內容評估能力。只有對內容具備好的評估能力,才可以評估口碑好壞以此影響排片率。

· 有較好的票房預估能力。當決定參與投資一部電影,需要對該電影可能潛在的票房情況有較好的預估能力,以評判在該成本下投資是否能夠掙錢。

而這些能力需要具備更好更專業的團隊去運作,僅僅通過個體去參與電影投資比較難,抱團形式才有可能提高與片方的議價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