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玻璃板、白紙、兩支等大的蠟燭、火柴以及刻度尺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紙上豎直放一塊玻璃作為平面鏡。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在玻璃板後放一支等大、未點燃的蠟燭B。

3.移動玻璃後的蠟燭B,直到從玻璃板前各個位置看去,玻璃板後的蠟燭B看上去好像點燃一樣,這個現象表明了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在紙上記下這個位置,這樣做的目的是確定虛像的位置。

4.測量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發現:距離相等。

5.觀察蠟燭A和蠟燭B的連線,發現:連線垂直於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虛實,應該在像的位置放一塊光屏,通過玻璃板觀察上面是否成像來進行判斷。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為了方便確定虛像的位置。

用兩支等大的蠟燭:為了方便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

實驗中,眼睛觀察到有2個像,它們分別是由於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蠟燭A的虛像,由於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蠟燭B的虛像。

進行多次試驗的目的:多次實驗得出普遍規律。

【實驗結論】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驗證凸透鏡成像規律

【實驗目的】驗證凸透鏡成像規律

【實驗器材】光具座、凸透鏡、光屏、蠟燭和火柴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記錄凸透鏡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從左往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並調節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跟燭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凸透鏡的位置,使燭焰位於凸透鏡的2f以外(u>2f),移動光屏找像,在移動的過程中,眼睛要注意觀察光屏上的成像情況,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最清晰的像為止。此時像的情況是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測量並記錄此時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與凸透鏡的f、2f相比較(f

4.使燭焰位於凸透鏡f、2f之間(f2f)。

5.使燭焰位於凸透鏡f以內(u

【實驗結論】

1.表格.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2.凸透鏡成實像時: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u﹥v成縮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u﹤v成放大的像

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

【實驗目的】探究導體電流與電壓的關係

【實驗器材】若干節乾電池、電鍵、電壓表、電流表、兩個不同導體、若干導線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如圖所示連接電路,將導體甲連入M、N兩點,電鍵處於斷開狀態。

2.閉合電鍵,記下相應的電流表示數和電壓表示數。

3.改變電池的節數,再記下兩組不同電壓下對應的電流值。

4.用乙導體換甲導體,重複上述實驗。

5.本實驗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多次試驗,得出普遍的物理規律。

【實驗結論】

1.同一導體,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2.同一導體,電壓和電流的比值為定值。

3.不同導體,電壓和電流的比值不同。

滑動變阻器在實驗“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中作用:控制電阻兩端電壓不變。

測定小燈泡電功率

【實驗目的】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電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若干導線等。

【實驗原理】P=UI

【實驗步驟】

1.記下小燈泡的額定電壓,額定電流。

2.如圖所示連接電路,電鍵處於斷開狀態,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處於最大值,電源電壓要大於小燈泡的額定電壓。

3.移動滑片,使得電壓表的示數等於小燈泡的額定電壓,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記下此時的電流表示數,根據公式計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4.改變滑片的位置,使得電壓表的示數分別大於或小於小燈泡的額定電壓,記下相應的電流值並計算出相應的電功率,並觀察記錄小燈的發光情況。

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是:分擔一部分電壓,從而改變小燈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的電流。

伏安法測電阻

【實驗目的】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

【實驗器材】電源、電鍵、電壓表、電流表、待測電阻、滑動變阻器、若干導線等。

【實驗原理】R=U/I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如圖所示連接電路,電鍵處於斷開狀態,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處於最大值。

2.移動滑片到三個不同位置,記下相應的電流表示數和電壓表示數。

3.根據公式計算三次的電阻,最後通過求平均值得到待測電阻的阻值。

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作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減小誤差。

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實驗目的】練習使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強度。

【實驗器材】滑動變阻器、小燈泡、電流表、開關、電池組、導線若干

【實驗原理】通過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強度。

用電壓表測電壓

用電壓表測電壓

【實驗目的】用電壓表測電壓

【實驗器材】電源、電鍵、小燈泡、電壓表、若干導線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將電源、電鍵、小燈泡連接在電路中,連接過程中電鍵處於斷開狀態。

2.將電壓表與小燈泡並聯連接,在連接過程中,電壓表的正接線柱靠近電源的正極,負接線柱靠近電源的負極,在未知電壓大小時,電壓表選擇0~15V量程。

3.閉合電鍵,觀察電壓表的示數,確認是否需要改變電壓表的量程,然後記下電壓的示數。

【實驗結論】如圖所示,電壓表的示數為2.5V。

用電流表測電流

【實驗目的】用電流表測電流

【實驗器材】電源、電鍵、小燈泡、電流表、若干導線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將電源、電鍵、小燈泡、電流表串聯起來,連接過程中電鍵處於斷開狀態。

2.電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在未知電流大小時,電流表選擇0~3A量程。

3.閉合電鍵,觀察電流表的示數,確認是否需要改變電流表的量程,然後記下電流的示數。

【實驗結論】如圖所示,電流表的示數為0.5A。

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實驗目的】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實驗器材】帶刻度的均勻槓桿、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鉤碼和細線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1.把槓桿的中點支在鐵架臺上,調節槓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槓桿上讀出力臂值。(研究時必須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才能記錄實驗數據)

2.將鉤碼分別掛在槓桿的兩側,改變鉤碼的位置或個數使槓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記錄的數據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鉤碼掛在槓桿上,在支點的同側用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槓桿,重複實驗記錄數據,需多次改變槓桿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多次實驗,得出普遍物理規律)

【實驗結論】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當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的異側,則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的同側,則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實驗中先確定槓桿受的作用力哪個是動力哪個是阻力。實驗必須尊重實驗數據,不得隨意篡改實驗數據。

探究液體內部壓強

【實驗目的】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器材】U形管壓強計、大量筒、水、鹽水等。

【實驗步驟】

1.將金屬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觀察U形管液麵高度差變大,這說明同種液體,深度越深,液體內部壓強越大。

2.保持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改變金屬盒的方向,觀察U形管液麵的高度差相同,這現象說明:同種液體,深度相同,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保持金屬盒的深度不變,把水換成鹽水,觀察U形管液麵高度差變化,可以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密度(液體種類)的關係。

同一深度,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內部壓強越大。

【注意】

在調節金屬盒的朝向和深度時,眼睛要注意觀察U形管壓強計兩邊液麵的高度差的變化情況。

在研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係時,要保持金屬盒在不同液體中的深度相同。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實驗目的】

探究當物體只受兩個力作用而處於平衡狀態時,這兩個力必須滿足的條件。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一張硬紙板、細繩、剪刀等。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步驟】

探究當物體處於靜止時,兩個力的關係;探究當物體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兩個力的關係

1.如圖a所示,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況下,它們還必須在同一直線,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圖b、c所示,兩個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的情況下,它們還必須在同一物體上,這二力才能平衡。

【實驗結論】

二力平衡的條件:

1.大小相等(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同一直線(共線)

4.同一物體(同體)

探究物質質量和體積

【實驗目的】

探究質量與體積的關係,為了研究物質的某種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實驗器材】量筒、天平、水、體積不等的若干銅塊和鐵塊。

【實驗步驟】

1.用天平測出不同銅塊和鐵塊的質量,用量筒測出不同銅塊和鐵塊的體積。

2.要記錄的物理量有質量,體積。

3.設計表格: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實驗結論】

1.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2.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不同。

4.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測定物質的密度

乾貨集:中考常考的13個物理實驗

(1)測定固體的密度

【實驗目的】測固體密度

【實驗器材】天平、量筒、水、燒杯、細線、石塊等。

【實驗原理】ρ=m/v

【實驗步驟】

1.用天平測量出石塊的質量為48.0g。

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測得水的體積為20ml。

3.將石塊浸沒在量筒內的水中,測得石塊的體積為cm3。

【實驗結論】

根據公式計算出石塊的密度為2400kg/m3。

多次實驗目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2)測定液體的密度

【實驗目的】測液體密度

【實驗步驟】

1.測出容器與液體的總質量(m總)。

2.將一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讀出體積V。

3.測容器質量(m容)與剩餘液體質量(m剩=m總-m容)。

4.算出密度: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