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覽」《經濟研究》2018年8月刊

「期刊速覽」《經濟研究》2018年8月刊

1.許憲春 呂峰: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建立、改革和發展研究

【內容提要】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的國民收入。為適應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國民賬戶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20世紀90年代初,GDP取代國民收入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中國GDP核算從初步建立到目前的逐步成熟,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現價和不變價生產核算方法、現價和不變價使用核算方法都經歷了一系列的演進。目前,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包括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核算方法改革、金融業核算方法改革、支出法GDP核算改革、不變價GDP核算方法改革、季度GDP核算方法改革、地區GDP核算方法改革等。本文對中國GDP核算從建立到逐步成熟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對中國GDP核算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和發展進行梳理,對新時代中國GDP核算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經濟核算 核算方法

2.紀洋 邊文龍 黃益平:隱性存保、顯性存保與金融危機: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內容提要】2015年推出的存款保險制度(DIS)是我國提高系統性風險防範能力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隱性全額存款擔保,由政府為問題銀行完全兜底,這與美國、加拿大等早期建立DIS的國家差異較大,難以直接借鑑其經驗。因此,本文基於後期推行顯性DIS的57個國家的跨國面板數據,考察從隱性DIS轉換到顯性DIS對金融危機發生概率的影響,發現顯性DIS顯著增加了銀行退出的概率,同時對金融體系其他部分具有“溢出效應”,能夠顯著降低非銀行類金融危機的概率。這是由於顯性DIS僅提供有限保險,減少了道德風險,有助於問題銀行退出市場,同時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降低了系統性金融風險。進一步,本文考慮不同設計要素對銀行危機與其他金融危機的不同影響,發現對銀行部門最優的DIS制度安排,對整個金融體系並非最優。結合十九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求,本文就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隱性存款保險 顯性存款保險 金融危機

3.楊子暉 李東承:我國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基於“去一法”的應用分析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最新發展的“去一”分析法(leave-one-out),對中國177家銀行在面臨外生衝擊時所遭受的期望損失進行了1000萬次的模擬分析,由此對各類型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貢獻度展開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銀行的個體風險、傳染性風險以及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銀行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傳染性風險佔比逐年提高,並且由於較高比例傳染性風險的存在,僅滿足巴塞爾協議III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並不足以保證將我國銀行違約率控制在0.1%以內;同時,進一步分析表明,股份制商業銀行是銀行業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誘發者。此外,銀行資本的增加能夠減少金融機構受到的損失,從而顯著降低銀行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而銀行間負債規模和槓桿倍數的提高將加重銀行面對外部衝擊時的期望損失與風險傳染程度,從而顯著提高了銀行業整體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關鍵詞】系統性金融風險 “去一”分析法 傳染性風險 銀行系統 銀行業監管

「期刊速覽」《經濟研究》2018年8月刊

4.範小云 段月姣 楊昊晰:人口結構與系統性風險測度及監管——以利率為紐帶的視角

【內容提要】本文將系統性風險測度指標分解為長期均衡趨勢項以及均值回覆擾動項。基於風險指標的長期均衡趨勢項,本文首次構建了以人口結構特徵決定的系統性風險測度指標。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人口結構中青年—中年比率與基準利率以及系統性風險違約距離均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本文進一步依據基準利率的長期預測值,計算得到三種不同壓力情景下的系統性風險邊界,作為監管部門的監管邊界。最後,根據聯合國人口報告中提供的2100年人口結構數據,本文首次對我國系統性風險進行了超長期預測。模擬結果表明,較低的人口出生率將會導致我國較低的基準利率水平,從而產生較大的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改革以及預防過度老齡化的相關政策的實施刻不容緩。同時,監管當局應當緊盯人口決定機制下的上下邊界,避免非預期違約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人口結構 基準利率 系統性風險 宏觀審慎監管

5.鄧可斌 關子桓 陳彬:宏觀經濟政策與股市系統性風險——宏微觀混合β估測方法的提出與檢驗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種同時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動態股市系統性風險估測方法(命名為宏微觀混合β估測方法),並與現有模型比較,證明忽略宏觀經濟政策因素的已有方法會顯著低估系統性風險,同時顯著降低樣本外預測精度。其次,證明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因素在系統性風險的形成方面均有決定作用:寬鬆貨幣/財政政策均能有效地降低我國股市的系統性風險。最後提供了股市系統性風險價格的結構轉換的檢驗方法,發現2009—2015年中我國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價格存在著2012年2月與2014年9月兩個主要結構轉換點,相應的兩個主要系統性風險結構轉換點則為2012年8月與2014年12月。

【關鍵詞】宏微觀混合β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宏觀經濟政策 結構轉換特徵

6.江靜琳 王正位 廖理:農村成長經歷和股票市場參與

【內容提要】股票市場參與是家庭金融領域的核心問題。本文實證研究了農村成長經歷對家庭股票市場參與的影響。相對於“土生土長”的城鎮居民,有農村成長經歷的城鎮居民的股票市場參與率顯著較低,且這一關係不能夠被社會互動、信任水平、金融知識、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風險態度等因素的差異所完全解釋。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農村成長經歷會使直接參與股票市場的概率降低約5個百分點,使參與股票市場(含持有基金)的概率降低約6個百分點。進一步地,開放性人格特徵的提升能夠降低農村成長經歷對居民股票市場參與的負面影響。這些結果可能對於理解我國居民的股票市場參與行為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股票市場參與 家庭金融 農村成長經歷

「期刊速覽」《經濟研究》2018年8月刊

7.王立勇 徐曉莉:納入企業異質性與金融摩擦特徵的政府支出乘數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構建DSGE模型在考慮金融摩擦和企業異質性等特徵基礎上研究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政府投資性支出對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影響的差異性,並重新估算我國政府消費性支出乘數和政府投資性支出乘數。研究結果表明: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政府投資性支出對國有經濟及非國有經濟的影響機制存在較大差異;政府投資性支出乘數大於政府消費性支出乘數;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對國有經濟的乘數效應均大於對非國有經濟的乘數效應;金融摩擦和企業異質性對政府支出乘數有顯著影響,長期政府消費性支出乘數和政府投資性支出乘數關於金融摩擦呈單調遞減態勢。當不考慮企業異質性和金融摩擦時,政府投資性支出乘數與政府消費性支出乘數較大;納入企業異質性和金融摩擦特徵後,政府支出乘數明顯變小。

【關鍵詞】企業異質性 金融摩擦 政府支出乘數 DSGE模型

8.解堊:稅收和轉移支付對收入再分配的貢獻

【內容提要】基於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的追蹤數據,本文分析了個人所得稅(含社保繳費)、公共轉移支付對再分配效應中的垂直效應、經典水平不平等效應及再排序效應的貢獻。此外,文章還研究了轉移支付的反貧困效率。結果顯示:養老金劃入政府轉移支付時,城市、農村收入不平等下降的程度比養老金劃入市場收入時更大,農村財政前、財政後收入不平等程度均高於城市。養老金歸入市場收入情況下,轉移支付中再分配效應最大的貢獻因子是低保。養老金劃入公共轉移支付時,轉移支付中再分配效應最大的貢獻因子是養老金。中國90%以上的再分配效應是通過公共轉移支付來實現的,稅收和社會保障繳費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不到10%。從政府轉移支付的各種類看,特困戶救助、五保戶補助、低保等類型的政府轉移支付對貧困的瞄準較好,其減貧效率相對較高,溢出效應相對較小。把養老金劃入公共轉移支付進行敏感性分析時發現養老金反貧困的溢出效應最大,養老金制度在反貧困方面還有待優化。

【關鍵詞】稅收和轉移支付 再分配效應 分解 貧困

9.鄭新業 張陽陽 馬本 張莉:全球化與收入不平等:新機制與新證據

【內容提要】本文以地方政府行為為切入點,探究全球化過程中FDI的流入通過地方政府行為對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進而評估勞工標準和環保標準兩個內在傳遞機制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貢獻額度。基於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全球化背景下,FDI的進入會擴大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並且FDI對收入分配的總影響有近一半是通過勞工標準和環保標準這兩個渠道間接實現的。通過貢獻分解可知,勞工標準和環保標準在FDI收入分配效應中的平均相對貢獻分別為5%和40%左右。FDI通過影響地方政府行為,降低企業實際執行的勞工標準和環保標準,對不同收入群體的收入流產生異質性衝擊,是導致收入分配惡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為抑制FDI對收入分配的負面影響,強化對地方政府勞工標準、環保標準的監管應成為重要選項。

【關鍵詞】FDI地方政府行為 勞工標準 環保標準 收入分配差距

「期刊速覽」《經濟研究》2018年8月刊

10.唐保慶 邱斌 孫少勤:中國服務業增長的區域失衡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實際強度與最適強度偏離度的視角

【內容提要】基於服務業佔比、服務業增加值以及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三個維度進行度量的中國服務業增長區域失衡狀態正愈演愈烈。本文從知識產權保護(IPR)實際強度與“最適強度”偏離度的視角解讀了中國服務業增長區域失衡的理論機制,並藉助於不同的計量模型開展間接論證和直接論證,基於多樣化知識產權保護指標和基於服務業企業微觀數據的多次迴歸均得到了較為穩健的研究結論。研究發現:知識產權保護顯著地促進了中國的服務業增長,而且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實際強度尚未達到理論上的“最適強度”;東中西部地區存在各自理論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最適強度”,相對於東部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知識產權保護實際強度與自身“最適強度”的偏離度較大,導致中西部地區原先落後於東部地區服務業增長的劣勢進一步加劇,中國服務業增長的區域失衡越發嚴峻。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 服務業增長 “最適強度” 區域失衡

11.趙志君:經濟學個人主義方法論反思——勞動分工和內生市場結構的視角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和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的分析,揭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侷限性,發現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邏輯矛盾。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採用的是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擴展楊小凱的新興古典分析框架是經濟理論重構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沿著亞當·斯密、楊格和楊小凱等先驅開闢的道路,受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道德經》和唯物辯證法的啟示,本文通過引入群體行為假設,實現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方法論的結合,發展了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建立了一個融發展和結構、增長和分配為一體的研究框架,明晰了市場結構的內生演化機制和市場經濟的侷限性,給出了勞動分工狀態的計算公式和收入的概率分佈,得到了價格期望值的演化方程。通過定性和數值模擬分析,揭示了市場規模、交易成本、群體行為對國民福利增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勞動分工 市場結構 收入分配 價格演化

12.何大安:互聯網應用擴張與微觀經濟學基礎——基於未來“數據與數據對話”的理論解說

【內容提要】本文將互聯網應用擴張,解說為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全面融合對消費、投資、生產、服務、健康和生命等領域的影響和作用過程,將“數據與數據對話”理解為未來一切都由大數據解構或人工智能主宰,從而出現大數據思維取代只依據部分信息進行因果思維的情形。通過對互聯網應用擴張的分析有以下結論:人類社會已開始從“人與信息對話”進入“人與數據對話”,並在未來會過渡到“數據與數據對話”的時代,這要求微觀經濟學基礎有適應這個時代的創新;針對經濟學理性選擇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偏差,可考慮把行為主體劃分為智慧大腦和非智慧大腦兩種類型,以偏好趨同化、認知趨同化、效用期望等待這三個概念來描述投資和消費選擇的實際;互聯網應用擴張正在導致資源配置機制發生變動,經濟運行中已出現互聯網資源配置機制,可通過對這個機制的分析來創新經濟學資源配置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本文依據即將到來的“數據與數據對話”,試圖描述一個創新微觀經濟學基礎的理論分析框架。

【關鍵詞】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數據與數據對話 微觀經濟學

13.洪俊傑 張國峰:全面開放新格局與大國發展戰略——第四屆國際經濟學前沿論壇綜述

14.範良聰 周明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理論研討會綜述

15.張曙光:走進村莊,走進底層,走進真實世界——評劉守英著《中國土地問題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