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覽」《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9期

「期刊速覽」《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9期

1.黃群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產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

[摘要]本文從產業成長、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視角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產業發展和工業化的成就,概括了工業化“中國方案”中的邏輯和經驗。從產業成長看,本文通過數據和事實分析認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大國,“工業大國”、“大而不強”是中國的最基本經濟國情;從工業化進程看,改革開放40年,總體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初期階段快速地發展到工業化後期階段,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203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但中國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產業結構演進看,可以將中國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按照市場化改革劃分為市場經濟方向探索、市場經濟構建完善、市場經濟建設新時代三個大的階段,通過對各個階段中制度變革、要素流動、結構升級、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分析,刻畫出40年中國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動力;從產業政策看,中國正確處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產業政策總體上是成功的,在產業政策操作層面努力做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預資源配置但又要儘量避免直接介入資源配置,這個“度”總體把握相對合理。歸結起來,工業化“中國方案”的核心經驗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穩中求進”保證產業持續成長和工業化進程持續深化;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不斷提高產業效率和促進產業邁向高端化;正確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促進產業合理佈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市場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培育全面持續的產業發展動力機制;正確處理全球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形成全面開放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確處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係,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與社會民生協調發展。

2.芮明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思路、目標與路徑

[摘要]在新一輪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變化與整合。在這一進程中,嵌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中國現行產業體系已經顯示了多方面的問題,迫切需要進行變革調整,以發展形成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是代表生產、流通、組織與技術等未來發展方向的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是中國未來在國際分工中擁有競爭優勢的基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意義十分重大。本文通過對中國現行產業體系的深入分析,探尋了其背後的運行邏輯以及關鍵點;尤其是通過對影響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兩個關鍵要素的把握,對建立形成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模式、體系特徵、體系架構、戰略路徑進行了綱領性研究,並對中國如何從現行產業體系轉變為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戰略路徑。

3.樊海潮 張麗娜:中間品貿易與中美貿易摩擦的福利效應:基於理論與量化分析的研究

[摘要]本文從中間品貿易和量化分析的角度對中美貿易摩擦及其影響進行了評估。文章首先對中美兩國中間品貿易的有關典型事實進行了梳理;然後在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的基礎上融入了企業進口中間產品行為,通過構建相應的異質性企業模型,討論了進口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關稅變化對一國福利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一國進口最終產品關稅下降,該國福利水平發生惡化,進口中間品關稅降低,該國福利水平則有所改善。量化分析的結果表明:①與理論預期一致,當美國單方面提高進口中間產品關稅時,會惡化其福利水平,進口最終產品關稅提高,其福利水平則會改善;②受中間品貿易的影響,中美兩國爆發貿易摩擦後,兩國福利水平均會發生惡化;且與美國相比,中國福利水平的惡化程度更為嚴重。穩健性檢驗和後續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支撐了本文的研究結論。本文的研究從量化分析的角度支撐並論證了貿易自由化對各國福利水平的積極影響。本文建議各方應通過協商及談判的方式解決雙邊及多邊貿易摩擦,構建公平競爭的貿易格局。

4.廖理 向佳 王正位:網絡借貸的角色轉換與投資者學習效應

[摘要]投資者的學習效應是近年來金融學者關注的重要話題,但是投資者的學習途徑依然是一個“黑箱”。面對相同的信息源,為什麼投資者對信息加工的結果會出現差異?本文通過對國內一家有代表性的P2P網貸平臺“人人貸”的交易數據的分析,發現投資者存在基於角色轉換的學習效應。具體表現為:如果投資者發生過角色轉換,有過作為借款者的借款經歷,那麼其投資業績會顯著提升。這一學習效應在考慮了內生性問題之後依然穩健。進一步研究發現,被動的角色互換經歷並不能提升投資業績,而主動的換位思考才能帶來學習效應;從投資行為看,投資者在角色轉換之後,其投資風格會出現顯著改變,更加偏好信用風險較小的借款。當前國內居民投資需求日益旺盛,但市場中各種投資產品良莠不齊,本文提出的角色轉換效應有助於投資者樹立正確的信息學習途徑,提升金融投資者福利,同時對傳統的信息經濟學以及投資者學習行為理論創新有所貢獻。

5.陳勇 柏喆: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勞動者集聚效應與地區工資差距擴大

[摘要]為剖析中國地區工資差距產生的原因,本文基於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收入差距的作用,創新性地將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與集聚效應融合起來,運用1988年、1995年、2002年、2013年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微觀數據,在對各地區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和集聚效應進行量化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988—2013年中國地區工資差距增大,且地區工資差距主要體現為高技能勞動者的地區工資差距;地區工資差距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存在,主要是由於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與集聚效應的綜合影響,表現為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通過作用於高技能勞動者使勞動者工資差距增大,集聚效應又不斷通過勞動者的地區流動助力於提高所有勞動者工資促使地區工資差距形成。進一步反事實分析發現,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是導致地區工資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發現為政府縮小地區工資差距、促進地區平衡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

6.郭玥:政府創新補助的信號傳遞機制與企業創新

[摘要]本文構建了中國情景下政府創新補助信號傳遞機制模型,說明了在政府技術審查能力及項目監管能力滿足一定條件時,創新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直接補充和對外部投資的間接帶動,表明了產業政策中有限有為政府的作用。選取2008—2015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通過手工蒐集和關鍵詞篩選方法得到企業創新補助數據,運用雙向固定效應、Heckman兩步法、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系統地評估了政府創新補助對企業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微觀政策效應。實證研究發現:創新補助會顯著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和實質性創新產出的增加,而非創新補助對企業創新無顯著影響。創新補助對民營企業、處於成長期及公司高管具有研發背景的企業的研發創新有顯著激勵作用。進一步實證分析驗證了政府創新補助的信號傳遞機制,即企業獲得創新補助會向外釋放積極信號,從而爭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集聚。本文認為,應提高政府對創新補助項目的技術審查能力及監管效率,優化項目篩選標準及程序。在創新政策制定時要堅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企業為主導,重在發揮政府支持有限社會資源向企業科技創新配置的引導作用。

7.康志勇 張寧 湯學良 劉馨:“減碳”政策制約了中國企業出口嗎

[摘要]本文就中國政府2011年開始實施的《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簡稱“減碳”政策)對中國製造業企業出口的影響進行分析,發現“減碳”政策的實施對中國製造業企業出口存在著成本增加效應和創新促進效應,“減碳”政策對企業出口規模影響的實際效果取決於兩種效應的疊加,且疊加效果會隨“減碳”政策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基於中國製造業企業樣本數據,對“減碳”政策與企業出口規模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機制進行了識別:①“減碳”政策強度與製造業企業出口規模呈倒“U”形關係,適度“減碳”政策強度下創新促進效應超過成本增加效應,促進企業出口規模擴張;②企業研發創新是實現“減碳”政策促進出口規模擴張的關鍵因素;③創新促進效應會隨時間推移得到逐步釋放,表現為促進出口規模擴張的政策區間逐步擴大。在不同樣本和實證方法下,上述結論依然保持穩健。本文認為,實施適度的環境管制政策並不會有損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能實現提高環境質量和出口增長的“雙贏”。

8.羅知 李浩然:“大氣十條”政策的實施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摘要]為改善中國的空氣汙染狀況,特別是減少北方地區供暖季節的霧霾天氣,國務院於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氣汙染問題的“大氣十條”政策。本文利用258個地級市的數據,對“大氣十條”政策的實施是否有助於減輕北方地區冬季供暖對其空氣汙染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地區層面因素、秸稈燃燒點、其他能源使用量、各種氣象條件、節假日因素以及各種固定效應後,冬季供暖確實顯著加重了北方地區的空氣汙染。相對於南方地區,實施“大氣十條”政策顯著減輕了北方地區冬季空氣汙染程度,但是這一作用僅在供暖季節顯現,這說明“大氣十條”政策主要是通過與供暖相關的機制改善了北方地區冬季的空氣質量。本文進一步設置“煤改氣”指標,發現“煤改氣”雖然可以改善北方地區冬季空氣質量,但是通過測算可知其使用成本遠遠高於燃煤供熱。更進一步地,本文將發電用煤作為清潔用煤的代理變量,發現清潔用煤的增加並不會導致空氣質量的惡化。因此,如果用先進燃煤鍋爐集中供熱,減少散煤和燃煤小鍋爐,將有效改善北方地區冬季空氣質量,而且更加符合中國“富煤、少油、缺氣”的現實資源稟賦狀況,長期看有利於國家能源安全。

9.王小龍 餘龍:財政轉移支付的不確定性與企業實際稅負

[摘要]中國現階段轉移支付制度失範是轉移支付波動的主要誘因之一,而轉移支付波動會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風險。從理論上講,當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風險加大時,為保持財政可持續性,地方政府往往傾向於通過提高徵稅努力程度增加“預防性自有財力”,從而影響企業稅收負擔。本文首先通過構建理論模型論證轉移支付波動如何影響地方政府徵稅努力程度;然後基於1998—2009年全國縣級財政經濟統計數據以及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實證檢驗了縣級轉移支付波動對企業稅收負擔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縣級轉移支付波動對轄區內企業實際稅率有顯著正向影響,採用工具變量方法估計也支持這一結論。進一步的異質性分析發現,一般性轉移支付波動對企業實際稅率有顯著正向影響,專項轉移支付波動對企業實際稅率無顯著影響。對企業按性質分組之後的估計結果表明,相對於其他企業,當轉移支付波動增加時,國有企業、國家稅務局徵管企業以及有行政隸屬關係企業的實際稅率上升更多。本文的研究從政府間財政關係角度解釋了轉移支付波動如何影響企業稅收負擔,能夠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以及現階段企業“減稅降負”政策設計提供新視角。

10.鍾洲 王麒植:忠誠折扣、產品和消費者的異質性與競爭壁壘

[摘要]忠誠折扣是近年來最具爭議的反壟斷話題之一,許多世界500強企業都曾因為忠誠折扣遭受鉅額反壟斷處罰,但各國法院與反壟斷執法機構從未就忠誠折扣的界定及其如何危害市場競爭達成共識。相關文獻探討也往往依賴特殊的競爭環境,不能很好地為忠誠折扣的反壟斷規制提供一般性的理論支持。本文基於對現有反壟斷案件的梳理,構建了一個允許產品或消費者存在異質性、“小廠商”存在產能約束的理論模型,對忠誠折扣潛在的反競爭問題進行探討。本文指出,當產品存在異質性時,“大廠商”可能通過忠誠折扣排擠競爭對手;而當消費者需求數量存在異質性時,“大廠商”可能通過忠誠折扣排擠競爭對手,也可能借此強行分割市場。本文還指出,忠誠折扣的福利影響在理論上是不確定的,但在合理的假設下其會對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總福利帶來負面影響。根據本文的研究,在歐美國家反壟斷實踐中常見的將忠誠折扣類比為掠奪性定價、獨家交易協議的觀點值得商榷。在相關反壟斷案件中,應綜合考慮包括產能約束、異質性在內的市場環境,並結合忠誠折扣對競爭的實質影響判斷其是否違反反壟斷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