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爲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俗語有“太歲頭上休動土”,比如《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官人不要太歲頭上動土,我媳婦不是好惹的。” “太歲”已經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但是這個不可冒犯的“太歲”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它本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在古代天文學中,太歲與歲星相對應,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每十二年一周天(實際是11.86年),於是將黃道分成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部分為歲名,共有十二個歲名: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灼、煙營、降婁、大梁、實枕、鶉首、鶉火、鶉尾。所以在《國語》中就有“歲在鶉火”“歲在星紀”的記載。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歲星運行的方向自西而東,與將黃道分為十二支的方向正好相反,古人就假設出一個太歲,太歲向與歲星實際運行相反的方向運行,古人就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紀年。如太歲在寅叫攝提格,在卯叫單閼。後來又配以十歲陽,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太歲每十二年繞天一週,與表示方位的十二地支正好相配。逢甲子年,甲子就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就是太歲,依此類推至癸亥年為止。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風水上認為,太歲星每年所在方位為兇位,如果這一年在這一方位破土興建房屋或造墳,便會招致禍事。在先秦這種認識就萌芽了。在《苟子·儒效》中記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南而迎太歲。”這個記載說的是武王伐紂時,是在兵家所忌的日子。當時的大臣勸諫說:“歲在北方,不當北征。”武王不聽,結果與太歲相逆,武王的軍隊走到記水,汜水猛漲;走到懷水,懷水猛漲。天氣變冷,日夜大雨,軍心動搖。幸虧來了諸神相助,才逢凶化吉,滅了商紂。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到了漢代,對太歲的禁忌十分盛行。王充在《論衡·難歲》中載道:“《移徒法》曰:'徒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兇。'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徒,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移東西,若徒四維,相之如者皆吉。何者,不與太歲相觸,亦不抵太歲之衝也。”因此,後世的風水嚴格遵從此觀念,在《土風錄》中也記載雲:“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移者必避其方。”也就是在太歲星方向動土的意思。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但是也有人認為太歲是一塊肉。據《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引《酉陽雜俎》載:“萊州即墨縣有百姓王豐兄弟三人,豐不信方位所忌,常於太歲上掘抗,見一肉塊大如鬥,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出,豐懼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子存焉。”這裡說太歲上挖出一塊肉,還會動,但是也是兇相。又引《幽怪錄》雲:“董表儀,家住沙河塘,欲拆屋掘土,術者言:'太歲方不可興工。'不信,既而掘深三尺,得一肉塊漫漫然。人言即太歲也。董甚悔惡,投諸河後亦無禍。”同樣,這裡就更明顯地指出了太歲就是一塊肉!沒錯,就是肉!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同樣,在元好問《續夷堅志》中也記載:“何信叔,許州人,承安中進士。崇慶初,以父憂居鄉里……率僮僕掘之,深丈餘,得肉塊,如盆盎大,家人大駭,亟命埋之,信叔尋以病亡,妻及家屬十餘人繼投,識者謂肉塊太歲也。”這裡也說太歲是肉。

大詩人袁枚在《子不語》中記載了《遇太歲煞神禍福各異》的故事,“徐壇長侍進未遇時,赴都會試。如廁,見大肉塊遍身有眼,知為太歲。侍講記某書雲:'鞭太歲者脫禍。'因取大棍,與家丁次第笞擊。每擊一處,則遍身之眼愈加閃爍。是年成進士。蔣文肅公家中開井,得肉一塊,方如桌面。刀刺不入,火灼不焦。婉蜒而動,徐化為水。是年文肅公卒。”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這些古書都說太歲是肉塊,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餚。這裡也是這個意思,但是現在也常引用不要招惹有權勢的地頭蛇。

陰陽宅風水之太歲,為什麼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