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在向這兩位科學家祝賀的同時,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卻是目前腫瘤免疫療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的發現者。

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陳列平在發現細胞程序性死亡-1(PD-1)受體途徑中做出了傑出貢獻,2014年與其他3位免疫學家一起,共享了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美國免疫家學會史坦曼大獎。由此可以看出,陳列平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

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但是,為什麼今年的諾獎沒有這位華人科學家的身影?

其實,這在此前的多次學術界評獎中我們多少也能看到一絲跡象。在2014年,被認為是“全球最高學術類獎金(單項約合1000多萬人民幣)”的唐獎將首屆“生技醫藥獎”頒給了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沒有陳列平的身影。2016年12月17日,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合作設立的科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將自己的第一個300萬人民幣獎金授予了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本庶佑,以表彰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貢獻,陳列平同樣落選。

很多人對陳列平多次“出局”世界大獎感到非常的遺憾,因為這大大降低了陳列平在腫瘤免疫療法這項未來的治癌“明星”的貢獻度排名,同時也折射出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圈的話語權依舊處於弱勢地位。

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1992年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發現了PD-1,但是在之後的7年時間內沒有重大發現。直到1999年,本庶佑意外發現,敲除PD-1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於是開始研究PD-1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同樣是在1999年,陳列平獨立發現了一種叫做B7-H1物質可以抑制免疫反應,而在陳列平發表關於B7-H1論文後10個月,本庶佑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弗里曼證實了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發現的B7-H1)能和PD-1結合,從而抑制T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陳列平發現的B7-H1和本庶佑發現的PD-1是配體和受體的關係。因此,陳列平與本庶佑的發現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他們是獨立發現的。

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如果這項發現只是停留在自身免疫方面,也許沒有引起這麼大的關注。2002年,陳列平發現B7-H1起到腫瘤免疫負調節的作用,從此便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的免疫部隊(T細胞)在發現黑惡勢力時(比如腫瘤細胞),會出動部隊進行抓捕。但是黑惡勢力(腫瘤細胞)卻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有“保護傘”——B7-H1。腫瘤細胞會以一種欺騙的方式,使用它們表面這個可以結合PD-1蛋白結合的分子,放出“假消息”誘使T細胞提前“自殺”,從而使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而阻斷B7-H1就相當於打掉了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將腫瘤細胞繩之以法。陳列平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腫瘤微環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並首創以抗體阻斷PD-1/PD-L1通路治療癌症的方法。正因為陳列平的發現,才使得腫瘤免疫治療成為了未來腫瘤治療的一個“明星”方法。從這一方面說,今年的諾貝爾獎沒有陳列平確實有些遺憾甚至有點不公。

一位華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可名單上卻沒他……

同時,在對於PD-1/PD-L1的命名上也對陳列平不利。由於兩位科學家是獨立發現的PD-1和B7-H1,在一段時間內這兩種一個基因的不同叫法幾乎同時出現在不同的論文中,而事實上這兩者是受體與配體的關係。本庶佑和費裡曼在他們的論文中將自己發現的PD-1配體命名為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獨立發現的B7-H1)。後來,在以西方科學家主導話語權的學術界,慢慢地將B7-H1共識為PD-L1。這樣,在PD-1/PD-L1用於免疫治療的貢獻上,首先發現PD-1的本庶佑理所應當的排名靠前了。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今年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陳列平,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知道了。


華人科學家在全球科學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能遠遠不止一個諾貝爾獎……不過,這不會阻止華人科學家繼續用自己的智慧解釋這個世界並改變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