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與江門:老工業區的新問題(邊走邊看)

適逢年底,又到了張燈結綵,準備過新年的時候。從成都向西南走兩百公里左右,便到了有著上千年井鹽歷史的自貢市。中國最大的彩燈製作基地,在嚴寒的時候,正是向各地運送彩燈的最熱火的時分,市內數百家彩燈企業各個開足了馬力在生產各色彩燈。不論是鹽還是燈,自貢千百年來的歷史寫在那裡,整個城市如何轉型,在今天的自貢比以往變得更為重要。

從廣州向南也是走兩百公里左右,換句話說,在廣州與珠海之間的江門市,在廣東產業轉型中,如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改革開放後,蓬勃興起的江門產業,雖然只有將近四十年的歷史,如今也需要建立起新的機制來。

不論是新中國建立後開始建設的自貢,還是改革後興起的江門,在中國這些地區算是老工業區。老工業區該如何轉型,城市面對的困難不同,周邊的環境不一樣,要維持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各自探索新的途徑。

“一帶一路”機遇

12月前後分別去了自貢市和江門市。

和成都、重慶比,自貢偏遠;地處廣州與珠海之間的江門,往往在過去屬於路過卻不會下車的地方。知道自貢、江門歷史悠久,但上次來這裡採訪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自貢與江門的城市,這些年都讓人幾乎完全陌生卻又看似相識。高樓大廈林立,看不出這裡是自貢還是江門,建築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地方特色。如果把這裡換成其他城市的名字,感覺也基本一樣。大量生產的時代,只要能夠量產化,成功、發展也就在眼前,本來也無需太多的地方特色。

進入經濟發展成熟期,換句話說,經濟發展出現了“新常態”後,量的競爭已經不具有持續發展的機會,城市本身需要走出一條獨自路線。在自貢,筆者聽到的是從“一帶一路”構想上找機會。本來從成都、重慶出發,經西安、蘭州通往西域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從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程度看,對自貢這樣的老工業區來說,有著很大的發展機遇,陸路的暢通,讓自貢看到了新的機會。

在江門聽到的也是從“一帶一路”構想上找機會。聽當地官員的介紹,自貢人口412萬,在外僑民也有400萬,東南亞是主流。原有的人脈關係,讓這裡的產品能夠迅速通過越南等地流向海外,過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資本,也讓這裡的對東南亞投資有了基礎。

自貢與江門:老工業區的新問題(邊走邊看)

經濟結構的重新構築

自貢市在新中國建國後,出於戰備的需要,大量軍工企業搬遷到了這裡,讓這裡的工業迅速發展了起來。改革開放後,民用經濟發展提速,軍工企業的轉型成為重要問題。比如,自貢有生產航空燃機的能力,軍轉民後,航空燃機的市場前景很好。自貢的官員對筆者說,在航空燃機方面,通過與捷克、意大利企業的合作,如今發展得相當順暢。中國支線飛機產業剛剛興起,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推進,支線飛機、貨運飛機的市場前景很好,自貢的航空燃機也有了新的發展機會。至於電子信息、石墨烯新產業,頁岩氣等自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自貢對經濟轉型的成功有著相當的自信。

在江門市和一年輕企業家談越南經濟時,對方如數家珍。第二天他在去中越邊境城市憑祥的途中,發來了微信,也還是談越南。在筆者的心裡,江門到憑祥路途遙遠,但對方說兩城市距離不到800公里,高鐵自不必說,便是開輛卡車,也能當天把江門生產的產品送到憑祥,當天過關進入越南。這兩年江門產的摩托車已經被本田、鈴木從越南市場上擠了出來,但江門的商人看到了摩托車配件的生意,越南如潮的摩托,主要配件則來自江門。除了去越南投資外,江門還找到了其他工業品向越南等國出口的機會。至於經過珠海走海上,然後將產品銷到整個東南亞各國,更不在話下。

自貢與江門:老工業區的新問題(邊走邊看)

中日合作應該有新的面貌

自貢深處內陸,過去以鹽著稱,和日企在鹽加工方面有過一些合作,其他方面的交往不多。廣東過去一直是日企投資的重點,比如日立製作所,其在中國投資的60%放在了廣東。江門也有諸多的日企,如三菱電機、住友礦山、西鐵城等企業均在江門有生產基地,但這些年隨著江門本地產業的興起,日資企業在生產、企業管理方面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再突出。

自貢、江門等地的中國企業借勢“一帶一路”構想在走出國門,在中國國內則在構建新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本身已經不再似曾相識,各自有個各自的特色。

日本企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已經鋪設了海外人才、銷售網絡,在日本國內也多次進行了生產結構的調整。日企在相關方面依舊是很多中國企業的老師,雙方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應該有不錯的前景。解決中國老工業區面臨的新問題,讓2018年以後的中日企業的合作,能展現出一個新的面貌。

成文於2017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