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以後,你會再讀一遍今天看過的文章嗎?(關注日媒)

我常常覺得今天的日本已經很少有學者、媒體人了,太多的人跟著安倍晉三首相,看安倍的臉色行事,缺少獨立學者,更少有獨立見解的媒體人。

不過如果有人來問我對內田樹的看法,我會突然啞口無言。

是的,今天的日本至少還有內田樹,他的存在讓人對日本刮目相看。

《朝日時代》週刊(2018年8月13日-20日號)的卷首,刊登了一篇內田的文章,談馬克思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18日》對他自己的影響。

10年以後,你會再讀一遍今天看過的文章嗎?(關注日媒)

現在想想,第一次讀馬克思的這篇文章,該是上中學的時候,當然留下了一些印象。再次閱讀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了,讀的日語版,這個時候,和上次閱讀相隔了十幾年,對國際問題,對歷史的瞭解不一樣了,感覺馬克思的偉大,真非同小可。

內田說,馬克思寫作的《霧月18日》,包括路易·波拿巴在內,書中出現的人物全都屬於二流或者三流的小人物,本來不值一提。但馬克思寫出了這些小人物,讓霧月18日法國的變化躍然紙上。

1848年離現在已經過去了170年,霧月18日的現實意義是否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渺小了呢?這個歷史事件因為馬克思的描述和分析,因為馬克思文章的輝煌,讓人們長久地記憶了170年在法國發生的悲喜劇。

內田在本文中說,“我認為《霧月18日》是時評文章中的一個典範。”‍內田現在寫的文章,文章的內容,有多少人在10年後能夠想起來,能夠再度閱讀?內田自己並不清楚,但內田在努力讓讀者把自己寫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夠讀到最後。有這樣的寫作意願,應該說內田在今天的日本,不論是他出的學術著作,還是在媒體上寫的時評,在論壇上的演講,都有新的見解,其思想不落俗套,讓人耳目一新。

一個做文字工作的人,該有內田這樣的寫作態度。

學習了,筆者有了一個今後自勉目標。

10年以後,你會再讀一遍今天看過的文章嗎?(關注日媒)

《朝日時代》週刊(2018年8月13日-20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