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瀾——專注研究創新的學者

寫了陳春先後,看中關村的創新,不能不談另外一個人----清華大學教授薛瀾。

說起清華大學教授,人們較多地熟悉的是胡鞍鋼。胡的文章多大程度具有學術價值,為什麼清華大學會出現胡鞍鋼這樣的教師,人們議論的較多,這裡不準備過多介入。如果說中關村的特點是創新的話,那麼中國在創新研究方面,哪個學者值得關注?筆者最為重視的該是薛瀾。

薛瀾——專注研究創新的學者

薛瀾1982年1月畢業於長春理工大學,1985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得紐約州立大學技術系統管理碩士學位,哈里曼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及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博士學位。從學歷上看,該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屆進入大學學習的人,也是最早去國外留學,在國外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和改革開放前讀過幾本書,後來去國外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的大學教師有很大的不同。

自1991年以來,薛瀾為世界銀行、美國商業部、美國國家標準及技術研究院等組織做過研究工作,對西方的創新有多年的研究。1997-98年間,作為國家計劃與發展委員會特聘專家任亞太經合組織1998經濟展望報告工作組組長,中方首席發言人,對中國的情況也非常的熟悉。

筆者對於薛瀾,比較關注兩點,第一是他的研究工作重點。從相關資料卡,這主要是完善國家創新系統的政策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大學的作用,科技全球化,高等教育政策,知識管理,中國公共政策形成機制的研究,轉型期中國危機管理體系的研究等。

第二薛瀾在創新方面的最重要的觀點。他把創新分為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認為這兩者並不對立。在半導體問題上,薛瀾認為中國需“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中國自主研發持續推進,中國已取得重大進展但還遠遠不足。另一方面,要靠國際合作。“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鏈上,原來處於低端,現在處於中低端,但也不要指望著都在最高端。”薛瀾說。

對於中國企業的發展方式,他認為是“不少企業是游擊隊的方式,不是在現代市場規則下發展起來的。”讓人覺得像是一個清華大學的教授在對公眾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