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的這些紅色遺址,讓古鎮煥光彩!

永泰縣在革命戰爭年代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蹟,這些遺址遺蹟見證了永泰縣革命歷史的重要時刻,也成為永泰縣紅色文化的重要歷史傳承。

永泰的这些红色遗址,让古镇焕光彩!

紅軍洞

紅軍洞:閩中新四軍發源地之一

永泰縣嶺路鄉青雲山,這裡崇山峻嶺,多巖洞、峽谷,是革命隱秘活動的好據點。

1936年,閩中黨組織在萬山群峰的青雲山中建立了許多秘密據點,紅軍洞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大石洞是中共閩中特委、閩中工委遺址、閩中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活動區域和據點,也是閩中新四軍發源地之一。

“1936年至解放前,閩中紅軍、游擊隊經常以此為據點,並駐紮在此開展訓練和學習。”永泰縣民政局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紅軍洞是中共閩中特委、工委和紅軍游擊隊在青雲山的重要根據地之一。1937年8月,中共閩中工委書記在此召開工委和游擊隊重要會議,決定派中華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七路軍第一縱隊參謀長到莆田與國民黨談判合作抗日。

之後,這支游擊隊到洪山橋整編,北上編為新四軍軍部直屬特務營二連。“因此,紅軍洞也是新四軍起源地之一。”上述工作人員介紹。

為開展紅色基因宣傳教育,去年,決定在青龍瀑布紅軍洞內布展。“目前,一期和二期布展工作已經全面完成,布展面積達300多平方米。”中共永泰縣委黨史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青龍瀑布紅軍洞被中共福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批准為福州市黨史教育基地。

永泰的这些红色遗址,让古镇焕光彩!

改造後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傳承革命精神

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小山坡上,四周群山環抱,青松翠柏,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館坐落於此。“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福建省委根據抗日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此駐紮指揮全省的革命鬥爭。”塘前鄉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1944年9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在此第一次發出《關於準備抗日遊擊戰爭政策指示》,不到一個月,10月15日,省委第二次發出《關於抗日遊擊戰爭第二次指示》,這兩個文件,對於福建的抗日鬥爭起了積極重大的作用。

為紀念中共福建省委在永泰的活動,繼承和弘揚先輩和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永泰先後修建了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和紀念館。

紀念館佔地3000平方米,由紀念館主體建築和紀念碑廣場兩部分組成。作為黨性黨史教育基地,2017年,按省級規定三星級標準(部分按四星、五星標準)和“六個一”要求,對紀念館進行提升改造,2017年5月完工,6月正式對外開放。“一條石板路通往紀念館大門,寓意著革命先烈們用生命和青春走出一條坎坷崎嶇之路,也寓意著革命道路的崎嶇坎坷。”上述負責人介紹。

走進紀念館,記者注意到,前廳左面牆上鐫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41名革命烈士名字。展覽廳內還陳列著閩中人民游擊隊臂章、閩浙贛省委為配合解放軍解放全閩浙贛緊急任務決定書等30餘件實物。展館內展品主題鮮明,陳列有序,一幅幅圖片,一件件革命實物,見證著永泰革命的風雨歷程。展示了中共福建省委曾在這裡指揮全省革命鬥爭情況。

據介紹,紀念館是福州市及永泰縣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是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每年免費接待全省各地幹部群眾1萬多人次到紀念館參觀學習。

永泰的这些红色遗址,让古镇焕光彩!

嵩口鎮赤水村閩中特委聯絡站舊址。

紅色資源讓古鎮煥光彩

赤水村是永泰縣嵩口鎮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樟溪源頭。赤水村深山老林多,是當年閩中游擊隊活動的地方,革命老區基點村。抗戰期間,當時的村民為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和犧牲,赤水村也因此有了慷慨激昂的紅色歷史。

在赤水村的一座老宅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閩中特委聯絡站舊址”,這裡便是當年我黨開展地下工作的地方。

1944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由永泰梧桐青溪遷到德化坂裡,6月又遷到永泰東湖。其間,又派人到蓋洑鄉(包括今洑口鄉與蓋洋鄉)赤水(今屬嵩口鎮)的黃聲煙家裡建立秘密聯絡站,發展地下聯絡網點。中共閩中特委領導人黃國璋、林汝楠以及中共永泰縣委領導人饒雲山、郭永星等人曾在該聯絡站隱蔽活動過。聯絡站地下交通員黃聲煙、林愛菊夫婦等為接應、掩護、轉移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同志作出重要貢獻。

2017年通過各級相關部門的扶持,嵩口鎮對赤水中共福建省委、閩中特委聯絡站舊址進行維護,現舊址一樓已完成了前期革命歷史布展,二樓正在籌資佈置實物展示。

“我們還積極爭取資金,進一步完善舊址建設項目和環境綠化。”嵩口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鎮兩委還將充分發揮古鎮紅色文化精品示範點的黨性、黨史教育基地作用,同時結合嵩口古鎮的特色開發紅色旅遊資源,讓古鎮以其精神內涵和革命精神為主要承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