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梆子聲腔劇種的發展路徑專題研討會在石舉行

9月29日,“2018年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新時期梆子聲腔劇種的發展路徑專題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原主席劉仲武、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作曲姬君超、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編劇陳家和等專家和來自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雲南等各地市的院團長一起就梆子唱腔、梆子傳承創新以及民營劇團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研討。

新時期梆子聲腔劇種的發展路徑專題研討會在石舉行

1.梆子唱腔傳播難普及

多版本更適合戲曲進校園

河北梆子調門高,音域寬廣,而且男女同調,這種情況導致河北梆子唱腔傳播難以落到實處。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作曲姬君超表示,河北梆子太難向大眾普及了,由於調門過高,導致孩子們很少有人會唱兩句河北梆子。“我多年來也一直在進行唱腔改革方面的嘗試,但難以把握繼承和改革的分寸。目前全是針對一個演員的改法,尚未形成可以大面積普及的規範,仍解決不了梆子進校園的難題。”姬君超建議結合男聲唱腔的改革,在儘量篩選老唱腔的同時,組織詞曲專業人士,創作更利於青少年美育,適於青少年欣賞,便於青少學唱的新唱段。

太原市實驗晉劇團團長白海濱指出,晉劇同樣有調門過高的問題。“我們晉劇的男演員是G調,唱腔難度大,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票友戲迷的傳唱也存在很大的侷限性。由此看來是不利於劇種發展的。我院的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在唱腔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繼承的基礎上打破了晉劇固有的板式切換模式,呈現出一種新鮮的時代感,又易於上口。”

在唱腔改革方面,保定藝術劇院的劉麥穗和山西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劇團的孫永清則提出了不同意見。劉麥穗說,“唱腔要改革,我同意改革,但還是要繼承傳統,敢於創新,我們要追逐C調就是C調,如果今天嗓子狀態不好,就唱降B調,但它的特點不能失。戲曲進校園,一要好看,二要好聽。我們梆子聲腔的從業人員首先水平要高,在唱腔上做成適合校園普及的版本,適合青少年傳唱。”孫永清認為,一個劇種的調門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實踐得來的,不能一朝一夕就把劇種的調變了。這樣才能保持應有的味道。

2.保持劇種特色

創新也要守住傳統底線

音樂唱腔是標識劇種的分界線,京劇是“湖廣音、中州韻”的唱唸,豫劇要用河南口音唱唸,晉劇要用山西口音唱唸。河北梆子用什麼口音?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原主席劉仲武表示只有用普通話上韻,或略帶點山陝口音才是正理。“《大登殿》裡邊,‘端端正正,正正端端’,這是山陝老梆子來的東西,使用‘湖廣音、中州韻’是斷不可取的。我們的梆子聲腔,一定要站住自己的腳跟。”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編劇陳家和也同意劉仲武的觀點。“梆子戲不要走大眾化路線,要守住自己的方言,守住自己的特點,要小眾化,堅持自己的。同時河北梆子也要好好改革自己的唱腔,讓梆子好聽好學好唱,這對河北梆子的普及大有益處。”

對於音樂唱腔創新發展,山東省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的張夢龍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對於梆子聲腔發展,我們也做過不少嘗試,把好的拿過來用,但不是自己原汁原味的東西就像貼了一塊膏藥,怎麼用都用不好。像參加本次展演的《草根大師》,按照原汁原味傳統唱腔去唱,包括有一些唱腔到高潮的地方,該甩腔就甩腔,觀眾還是比較認可的。”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認為傳承跟發展其實是兩個方面的工作,有承才能傳,先承後傳。他表示,“一方面,應該對傳統劇目進行原汁原味的復排,邀請老藝術家們參加演出。另一方面,戲曲是口傳心授的藝術,梆子聲腔也不例外,只有言傳身教才能真正引導,我覺得要聘請各專業領域的優秀老藝術家,請他們手把手地言傳身教,讓年輕一代真正學到本領,儘可能保持它的純粹性。”

3.民營劇團崛起

戲曲藝術要跟上當下社會發展

戲曲“二度梅”獲得者、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王紅麗則從自身經歷談起,對民營劇團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993年的時候,戲曲特別不景氣,大家都面臨著劇團沒有戲演的境地,我們當時說了兩手抓,一手抓‘吃飯戲’,一手抓‘精品戲’,沒有‘吃飯戲’就要餓肚子,沒有‘精品戲’就要短路子。”從最初建團的艱苦,到現在每年演出300多場,小皇后豫劇團為什麼在市場上能站住腳?王紅麗說,主要原因就是走市場化道路。“我們每排一齣戲都是要做市場調研的。參加這次展演的《鍘刀下的紅梅》是2001年推出的,是劉胡蘭的故事。劉胡蘭是少年英雄,從小孩成長為少年英雄,我們給她賦予了新的含義,很多觀眾和專家看了以後都覺得這是活生生的劉胡蘭,可愛、可敬、可親。”此外,王紅麗說,戲曲藝術一定要跟上當下社會發展,重視互聯網傳播,滿足年輕人的觀戲需求。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張思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