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貂蟬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閉月”是貂蟬的代稱。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號稱“碟中諜”,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年代,充當了一把湯姆.克魯斯的角色,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董卓仗著自己手下多,直殺皇宮,另立皇帝,把東漢王朝裝進自己的口袋。司徒王允不樂意,無奈自己又無能為力,就想了一條計策,把自己的歌女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著獻給董卓,來個一物送二人,有意思的時候呂布年少,董卓老奸巨猾,呂布又是董卓的義子,而且都是好色之人。貂蟬周旋於二人之間,把父子倆撩的神魂顛倒。最後在王允的煽動下,呂布決心搶回貂蟬。調動人馬,殺盡董卓的三族,董卓作惡多端,自然是死有餘辜,但是呂布如此大義滅親,好像有點不道德。但是回想起來,也很符合他的素質,被稱“三姓家奴”,這樣就看起來就不違揹他的為人作風,做事手段。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偉大的魯迅先生在《解讀》的批註裡,針對貂蟬和王允、董卓、呂布的關係時,他做了這樣一句批註:“貂蟬假意對溫侯,蓋貂蟬心中,只有一王允爾。”針對《三國演義》原故事的邏輯來看,魯迅給出的結論完全是正確的,令人信服的。

在貂蟬看到王允為了朝廷被董卓禍亂而傷痛時,貂蟬對王允說:“妾蒙大人恩養……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如此可見貂蟬為了王允是心甘情願,願意做任何事情的,而且這種願意絕對不是一個普通歌女可以做得出來的,也不是純粹為了報答“恩養”,只有陷在愛情裡的女子才能“傻”到去上刀山下火海,連自己的貞潔名聲都不要了。在這一點,貂蟬確實是可敬的。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貂蟬在董卓死後,便嫁給了呂布,呂布最後死在曹操手上。貂蟬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從歷史的舞臺悄然退場。至於她的下落,更是眾說紛紜,跟著呂布一起死去?還是被曹操帶回許昌?至今也給歷史留下了很多謎,歷史原型是誰?出生於何處?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自古美人如名將,自古以來,“紅顏多薄命”,不許人間見白頭,能安安穩穩活到老的絕代美人幾乎沒有。她們精緻的妝容刺激著男人的荷爾蒙,在那男權至上的時代,就像玩偶一般,從一而終是一件奢望。

影響中國歷史的女人-貂蟬,美的連月亮都自慚形穢,最終不知去向

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那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一個絕色女子運用她的膽量和智慧,不廢一兵一卒就解決了最難解決的大軍閥董卓,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個曹操、劉備、孫權等群雄崛起的新時代的到來,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