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轉型的陽謀


海爾轉型的陽謀

海爾是傳統家電企業的代表,作為1984年起家的家電業老大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得不從傳統家電企業轉型到互聯網企業。張瑞敏的危機意識極強,因此在他的帶領下海爾從2005年便開始探索互聯網轉型之路,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海爾一直在嘗試變革。

海爾轉型的陽謀有三。

一、打造平臺

有觀點認為在信息爆炸時代,原動力不再是規模和範圍,而是平臺。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企業啟動智能家居計劃必定會藉助平臺,據悉海爾在2015年便搭建了一個跨行業、跨品牌、跨平臺的智慧生活生態圈,並正式推出了首個以人機智能交互為亮點的智慧生活平臺——U+智慧生活APP。

修煉三年,海爾除了不斷迭代升級U+智慧家庭雲平臺外,還依託順逛社群交互雲平臺和COSMOPlat工業雲平臺,三大平臺齊頭並進驅動海爾的生態體系。據瞭解在海爾全球化的生態體系中,順逛社群交互雲平臺可以讓用戶的需求與小微團隊之間對接,用戶還可以在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平臺COSMOPlat上獲得解決方案。

如此一來用戶在體驗多入口、全場景的海爾智慧家電後,或許還會衍生出新的社群交互,驅動海爾平臺持續迭代升級。

青島日報曾報道,“在鄉鎮市場上,用戶社群在順逛平臺上交互出了具有特漬洗功能的迭代產品方案“雲熙”,因為是用戶參與並且真正解決了用戶的痛點,產品上市後,整個鄉鎮網絡1天搶單16萬臺,相當於過去4個半月的量,不僅如此,平均單價同比翻了一番。目前,順逛平臺已經擁有了60萬微店主、1.6萬+個用戶社群,實現了“線上店、線下店、微店”的三店合一。”也因此2017年上半年順逛平臺交易規模就超過2016年全年,達到了21億元。

要麼擁有平臺,要麼被平臺擁有。海爾依託自身發展建立起了三大支撐平臺,並且從製造、產品、營銷三方面著手佈局,海爾“三高”(高增長、高份額、高價值)的業績或許在平臺的運營中能得到充分解釋。數據顯示,海爾家電在U+智慧家庭OS雲平臺的全球用戶數量達到了5000萬,累計覆蓋的設備型號數達到了1000+。

但不得不說的是,海爾駐足的紅海市場還有其他勢力的存在。就拿海爾的強勁對手美的來說,據瞭解美的在2015年也斥資11億元打造了開放的創新平臺,即美創平臺。另外相關媒體消息稱今年3月份美的宣佈要從家電向更寬廣的“工業互聯網”領域轉型。如此看來此次美的的轉型明裡暗裡都給海爾添加了壓力枷鎖,儘管美的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入場有點晚。

二、跨界合作

相互合作、互利共贏是商業戰場上極其常見的一種結盟方式。

據悉2015年初海爾便開始與魅族跨界合作,魅族手機可以支配幾乎所有海爾的智能家居產品,同時魅族也對海爾開放了apps系統級別的權限。二者以入駐與開放的方式結交,試圖在市場能多分一杯羹。

很多人認為海爾與魅族的合作是對標“美的+小米”,事實確實如此。面對競爭者跨界的戰略性改變,一向很少對外交流的海爾不得不硬著頭皮向魅族拋出橄欖枝。然而考慮不周,海爾與魅族合作的決定做得太倉促,導致忽略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用戶量。

搜狐網曾報道,2014年小米MIUI覆蓋了近8500萬用戶,美的2014年的預計銷售收入為1400億元。儘管海爾在2014年的營收超過了2000億元,但是魅族2014年手機出貨量卻只在400-500萬臺之間。儘管當時的海爾已是國內第一大家電,但魅族與小米之間的懸殊相對較大,或許是由於魅族跟不上海爾的腳步,才導致了二者之間並沒有碰撞出多大的火花。

但是魅族之外,今年3月份2018海爾智慧家庭戰略發佈暨成果分享會上,海爾宣佈與互聯網巨頭百度達成戰略性合作。消息一出市場炸開了鍋,強強聯手引起了不少關注,海爾的智慧家庭平臺加上百度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二者跨界合作是否真如消息所說可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與生態呢?或許這將取決於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海爾與百度的碰撞,能否對比之前與魅族的合作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

三、全球化經營

海爾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家電企業,不僅如此,其在十幾年前就坐上了國內家電龍頭老大的位置,並且在海外的知名度不亞於本地品牌。數據顯示,海爾旗下AQUA品牌2017年在日本商用社區洗衣機領域佔有高達75%的市場份額,成為日本當地最受歡迎的高端品牌。

海爾集團副總裁李華剛曾在海爾2017成果會上公開了海爾的數據,2017年海爾集團營收達2419億元,同比增長20%,全球經營利潤增長41%,海外市場的營業收入佔了集團的40%。且觀研天下發布的《2018年中國家電市場分析報告-行業深度分析與前景發展預測》曾顯示海爾在海外營業收入佔比最高可達到整個收入的45.22%。據瞭解,海爾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54家海外工廠,各品類的年產量臺數達到了2000萬臺,如此優秀的成績著實讓海爾嚐到了不少甜頭。

此外,海爾多元化佈局起步早且速度快。在多元化的業務體系佈局中,海爾從家電產品的智能化製造方向,開始往整個中國製造產業的智能解決方案轉型,並且已經進入到全球化經營的新階段,開始引爆全球市場。也就是說,海爾不光是要做中國的家電老大,其目光已鎖定“世界第一家電品牌”的榮耀位置。

海爾雖然在全球化經營中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是面臨很多對手。於國內來說,美的、格力的勢力不斷擴大對海爾在市場佔有帶來不小的威脅;於國際來說,日本的索尼、韓國的LG等,競爭力也不在話下。

可見無論國內國外,海爾所處的紅海中,競爭相當激烈。總而言之一路走來,海爾的轉型並不容易。

行業站位落後,海爾外患不少

海爾並不是唯一吃螃蟹的人,國內其他品牌佼佼者不容忽視。

相關媒體曾報道,海爾如今的成績得益於十年前國內家電市場的“爆炸式”發展,當時海爾最大的競爭者長虹、春蘭等企業倒在國有企業改制的問題上。競爭者的暫時倒戈讓海爾一時缺乏競爭對手,這不僅為海爾的膨脹式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海爾的國際化先行帶來了機遇。

如今,站在智能家電的風口,家電企業近兩年發展勢好,美的、格力、格蘭仕等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生長,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島海爾市場佔有率的領先地位。

企業列強的勢力不斷劇增,再加上市場競爭日趨惡劣,海爾來自國內市場的收益亦呈現出下滑的趨勢。而為了對抗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銷售費用的不斷增加似乎也不可避免,這將給海爾的運營帶來沉重的負擔。

其實目前海爾所在的智能家電市場一片繁榮、百花齊放,傳統家電、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場智能家電。但可惜的是,家電市場尚未形成標準格局,企業各自求快發展往往忽略了用戶的感受體驗。負重變革的海爾,或許在用戶體驗領域能找到合適的突圍點。

提高用戶體驗可作海爾的突圍之道

也因此,用戶體驗將是海爾趕超的關鍵。對人們來說智能家電是簡單、方便、快捷的代名詞。話說回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服務的要求也更高,於是人們對售前服務的關注度並不亞於售後服務。用戶體驗的環節是消費者最看重的,也是決定消費者對智能產品買不買賬的關鍵因素。

所以如何提高用戶體驗,是接下來海爾不得不面對,而且必須要做的事情。只有區別於競爭對手,提高用戶體驗才可能有機會趕超美的與格力,奪回市場第一的寶座。因此,提高用戶體驗迫在眉睫。

實際上海爾也意識到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據悉海爾目前正在線下開設的智慧生活體驗館,涵蓋了智慧客廳、智慧廚房等物理空間,涉及各種智慧家電,構造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智慧家庭生活體系。這樣一整套的體驗對用戶來說誘惑力極強,用戶在體驗的過程中難免會對其智慧體系中的產品產生購買慾望,如此一轍海爾以“樣板間”的呈現方式興許能讓海爾在一段時間內風靡全場。

不能否認的是,海爾有了智慧家庭生活體驗館,美的、格力、小米等企業也有自己的體驗館,並且也在不斷迭代更新。這一場以用戶體驗為導火索的戰爭已經硝煙四起,如何提高用戶體驗還看未來各企業如何佈局。

那麼接下來海爾的路要怎麼走?在幾近瓶頸的時候與百度達成合作,未來的家電市場可能會發生轉機。海爾能否重回國內家電“一哥”地位以及在國際站穩腳步,此次與百度的合作能否重寫市場格局?開弓沒有回頭箭,儘管海爾轉型互聯網的路上攔路虎不少,但以其三十多年的資深經歷以及順應市場潮流作出的戰略調整,或許會讓海爾在未來的家電市場中再創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