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塔頂住14級颱風「山竹」,居然是靠兩個水箱……

強颱風“山竹”來襲的場景,不少人還歷歷在目。而毀滅性的颱風最高風速可達到每小時一百多千米,可輕易吹倒高樓大廈。

但是廣州塔抵抗住了這次颱風考驗。這靠的是什麼?實際上,廣州塔上隱藏著一對抗颱風的利器:兩臺各裝滿10萬公升水的巨型水槽。甚至還一度在網上流傳出“廣州塔塔頂竟然裝了20萬公升水,知道為什麼嗎?”的視頻。

這兩個水槽是什麼玩意?竟然如此讓人驚歎。廣州參考·廣州日報帶你去解開秘密。

再來兩個“山竹”也不怕

譚平,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授,正是這一裝置的設計者,他解釋道:網傳20萬公升水的說法並不嚴謹,實則是兩個各650噸水箱,每個水箱的水約350噸,另外300噸是混凝土水箱重量。

“山竹”到來的當日,他像日常一樣“輕描淡寫”:“只派了一名年輕的老師去塔頂採集數據”,如果放在以前,“要派一大隊人上去”。

广州塔顶住14级台风“山竹”,居然是靠两个水箱……

( 譚平在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實驗室)

假設有比“山竹”更猛的颱風,會不會擔憂廣州塔的抗風能力?

“按照我們的設計,再來兩個‘山竹’也不怕”,譚平的語氣堅定。位於廣園路28號的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譚平的辦公室就在這棟老樓裡。600多米廣州塔的抗震裝置也誕生在此。

據譚平介紹,首先廣州塔它本身沒有安全性的問題,風再大塔都是吹不倒的。其次,系統現在的這個潛力才用了不到一半。整套系統都有±1.2米的位移,這次山竹颱風系統的位移才40釐米左右,即便到了80釐米,系統進入第二級工作狀態,系統的阻尼會增大,減震效果稍有下降,但整套系統的安全裕度還很大。“‘山竹’已經是個足夠猛烈的颱風了,要比山竹大一倍的風力才能達到我們第一級優化的極限,我覺得我們(的系統)是絕對安全的。”

广州塔顶住14级台风“山竹”,居然是靠两个水箱……

(廣州塔減震系統施工現場。)

因為廣州塔回國

2006年,正是廣州塔讓當時在美國做博士後的譚平下定決心回國。

2005年中,譚平在美國做博士後時,接到自己國內導師周福霖院士的電話,動員他做一點實際的工程項目。老師所說的這次機會指的就是廣州塔的抗震系統。

在美國留學做理論研究多年的譚平有些動心:“可能一輩子就只有這一次難得的機會。”

當時,譚平的學術之路可謂順風順水,他的導師正是當時美國減震控制學會的主席,憑著自身的研究實力,譚平很快就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

在很多人看來,譚平未來之路順其自然會留在美國發展。譚平卻志不在此,“在美國這種發達國家,做理論做實驗比較多,但真正用到實際工程的機會非常少”。

“像紐約、芝加哥,城市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新建建築很少;而中國正是建設的高潮,現在全球最高的二十多棟建築,有十幾棟都是中國的。”譚平心中的天平早已傾斜。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做出點事才行。”

譚平說,其實他下定決心回國,他的家人都想不通。他們覺得國外好一些。他跟家人說自己到哪裡工作都餓不死,在美國也能過得很好,但是人不僅僅是謀生的問題,還是要做點事情。在國外可能只能做研究,但是回國後可以學以致用。

老師周福霖的電話就像給他點了一把火,“一著就燃”。在譚平回國前的半年時間裡,他就開始在學研之餘查閱各種相關資料。他記得很清楚,2006年1月6日回到祖國。不過週末,他沒有休息,也沒回湖南老家探望父母,而是直接去了辦公室開始了籌備工作。“對那一年的春節沒什麼印象了”,譚平隱約記得當時已經接近年關,人們都逐漸進入到放假模式,然而對譚平來說,“緊張的日子剛剛開始”。

广州塔顶住14级台风“山竹”,居然是靠两个水箱……

(廣州塔減震系統施工現場。)

這兩隻水箱,花錢上很“摳門”

譚平及早地開工,正是預料到了整件事的難度,“僅廣州塔的減震方案就做了兩年”。此項方案的原理說起來並不難,但在廣州塔這一獨特造型內具體實施時,“難題就出來了”。

當時,譚平去了臺北101大廈取經。一研究,他就發現難有借鑑之處。“臺北101大廈給了五層樓高的空間做抗震系統,而廣州塔只‘給’了兩層,還不是完整空間,要與一些觀光遊樂設施共享。”譚平說,最後他拿到的“地盤”只有不到9米,水平距離±1.2米。

更讓譚平覺得“雪上加霜”的是,“作為觀光塔,要求設備不能用混凝土弄得黑乎乎的,還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現在看到的這個水箱造型,既要滿足減震功能,又要好看,“這一項,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來優化”。

從剛開始幾個不同的方案,到最後確定一個最可行的方案,譚平說:“我們計算分析花了一年多時間。”最後把這一方案確定後,譚平團隊又花了數年時間來完成各細部的深化設計,試驗與現場調試。

譚平滿眼自豪:“臺北101大廈是一個被動控制系統,而廣州塔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有主動控制也有被動控制系統。整個塔遍佈傳感器,能即時把數據傳遞到電腦,再根據內置的實時智能算法,可以下指令讓減震系統始終處於最優的工作狀態,把整個塔的震動減到最小。”

還讓譚平更驕傲的是,廣州塔的這套減震系統還是個“摳門”的方案:把塔內原有的消防水箱的質量變成整個減震系統的組成部分。“臺北101大廈減震系統的金球花了400萬美元,廣州塔不可能花這麼多錢來做。我們用混凝土增加消防水箱的重量,通過優化外形,結果看起來也還不錯。”譚平笑道,“混凝土和水都花不了什麼錢。”

广州塔顶住14级台风“山竹”,居然是靠两个水箱……

(廣州塔減震系統施工現場。)

從定方案到正式啟動,花了4年

這些年來,減震系統也遭遇了好幾次大臺風的正面“宣戰”,這次的“山竹”是風力最大的一次。

譚平說:“減震系統都運行八年時間了。從2006年開始到確定減震方案, 花了1年多時間,各關鍵子系統模型的性能測試試驗,在實驗室裡又花了近兩年時間;在廣州塔頂的原型控制系統的現場安裝與調試,又花了兩年時間”,直到2010年,整套減震系統才正式啟用。

譚平感嘆,子系統測試時,全部人擠在狹窄的空間裡工作,特別是炎炎夏季,塔頂上也沒有空調設備,常常在裡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不過,這些在譚平看來也“算不得什麼”。2008年,整體方案的計算已經完成,但“設計每一個子系統,精確到每一個零部件”讓他非常頭疼。“我們確定採用世界首創的主被動複合質量調諧控制技術後,要把這個理念落實每一個子系統,包括調諧所需質量如何利用現有消防水箱達到?怎麼把水箱支承起來又不能偏離中心?怎樣讓系統運行時的摩擦最小?採用何種驅動裝置來實現國內首例主動控制”譚平形容走的每一步都“揪心”。

“好多個晚上就在這裡,覺得做不下去了”。不過,心裡還是想著:絕不能放棄。“好在不是一個人,大家一起想點子,把它堅持做下來了”。譚平說:“有好的想法要去真正實現並不容易。最後出來這樣一個方案,完全是逼出來的。”

廣州塔的減震系統還會不斷更新

據譚平介紹,對於廣州塔的減震系統,還會不斷地更新,因為人工智能發展越來越快。再過兩年,這套設計系統就十年了,到了這個十年的階段會為系統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譚平說,廣州市給他們投了3.6億元在大學城建立新的實驗室。建好後的實驗室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希望藉助這個平臺,和更多同行交流和合作。

“現在提倡一帶一路,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交流,看看別人怎麼做的。我們馬上要去訪問的意大利有隔減震的世界知名企業,我們中國也有一些相當規模的企業。希望藉助這種平臺能把國外的先進產品引進來,同時把國內好的產品帶出去。”

據介紹,廣州塔減震系統水平極高。根據廣州塔的實際情況確定採用兩級主被動複合調諧控制技術,減震控制效果約40%以上,為國內首創,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塔頂對稱設置了兩套混合調諧控制系統。每套控制系統由被動調諧子系統與主動調諧子系統組合而成,採用該塔中固有的消防水箱(每個消防水箱,含水箱與水總重量約650噸)調諧質量。被動調諧子系統還包括組合彈性橡膠支座提供恢復力,雙向滑軌支座支承水箱的重量,兩級變阻尼油阻尼器提供阻尼耗能。主動調諧子系統的驅動裝置選用了直行電機,裝置體積小且可靠性高,響應靈敏。主動調諧質量採用鋼板疊合而成,總重約75噸。

文、圖、視頻: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杜安娜、羅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