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鲁迅《故乡》

冲里两台挖掘机或低头或昂首,机械臂上下翻飞,新堆的黄土路基上压路机低喉着慢步轰鸣。我把自行车停在树荫下擦了一把汗,一个中年汉子手里拿着卷皮尺低着头一边甩鞋底的黄泥走了过来。“老书记,忙啊?”听到我的呼喊,他快步走了过来,红黑的脸膛露出憨厚的笑容。“烔长路连接线路基刚把丈量好,这边又来任务了。"发现到我的迷惑后他继续说:“你家门口那条绿道过几天浇柏油了,这条沿山公路直接通到省道105,我们烔炀西边所有村子都能直接开车到达了……”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巢湖绿道的指示牌把我的“吉安特”引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白庙唐,也把我的思绪拉回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黄山脚下,烔炀镇最西边的一个偏僻小村庄——指南村萩藤树,南边与黄麓相邻,北边和肥东县交界。记忆中的的远方就是烔炀街和路边张,山的后方就不知道是哪里了。印象的上街都是走去的,或者随长辈们徒步,或者偶尔帮忙推着板车前行,一辆飞驰而过的自行车足够我们羡慕地把他送到看不见为止!永远不会忘记妈妈带着我第一次上烔炀河街,她挑着一担棉花带我走了五、六华里都没看见村庄和东方的旭日,却看到了无边的田野和荒冢。上初中以前仅有的几次上烔炀街或者路边张都是我用“千层底”丈量的,大人们肩上的桑树扁担总是磨的红亮。妈妈经常跟我说:"我十七岁就从烔炀河火车站往家里挑八十斤干粪,每天两趟。"说起来是路,其实只是一些错综复杂的田埂连接起来了,宽处两三人并走,窄的地方仅一人直走而已,偶尔还要跳跃着跨沟翻坝;蜿蜒曲折的炀河上几座石桥总是让我惊心动魄的走过,桥面的那些石条今天已经不知散落到何处了。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边走边听故事和传说是一开始打发无聊漫长的上街之路少有的幸福;快步走路,要甩开膀子则是急着赶路人教给我的标准动作。虽说来回有几十里路,可是家里孩子们只能轮流着跟着有事父母一起走的。街上的大油条、大麻饼子总是头天晚上就在睡梦中的幻想,小人书和新奇的见闻又是余下来几个月吹嘘的资本,谁还会抱怨走路的辛劳呢?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中学的几年,上烔炀的几条路就成了我们追求梦想与未来的连接线了。虽然有四、五米宽路基的土大路,可是因为经过村子多就明显绕远了。自行车多了起来,但是雨后,如果有牛队走过路面留下的干硬的印迹是没法子骑车的;少见的“江淮”和“东方红”也会让路面留下两道弯曲沟壑,技术不够骑车就像走钢丝般受罪了。下雨天打赤脚走十几里路是今天孩子们无法想象的,那时则是很多人无赖却又最理想的方式,没人知道这修远的路还要用双脚探索多久。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九零年代,到烔炀土路开始有大石子铺垫了。晴天,改造过的三轮车飞奔过后卷起漫天尘土能逶迤几里路才散尽,单趟十几华里下来衣服一般都会染成灰黄,鼻孔和头发上的泥土足够盖住脸盆的底部;当然,一趟下来浑身的骨肉都会接受一次全方位的"按摩",运气不好的话,车箱子里临时增加的木板座位将给你的衣服甚至皮肉留下永久的痕迹!下雨天,星罗棋布的黄水凼感觉一路连到了天边。只要不带东西,很多人上街还是选择走路,特别是老年人,他们习惯小路的清静。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当看着“村村通”工程“指南路”的施工大牌子在路边竖起来,我还心存疑惑:我三十多年没能征服的黄土路真的会硬化成水泥路了?那些无数次踏过的尘土真的会长埋地下了?那些让我老“永久”轮胎饱受苦难的坑凼真的会光滑平整?没想到仅仅几个月,我就像小牛撒欢一样在新“指南路”上骑车狂奔了,没有灰尘,没有了阻碍,虽然只有三米五宽,可是它承载了多少人的苦难和梦想啊!


从道路的变化看巢湖的发展



又是十年,“畅通工程”让我的小轿车欢快的开进了自家的院子。我还没来得及回忆昔日的小路和沟坎时,通往省府的大道——烔长路沿西黄山南麓就铺开了,秀气的绿道如氧气般在四周蔓延……平坦乌黑的柏油路让我这山里孩子知道:山后面是有路的;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也让我知道:远方有梦想,远方还有诗!我心中的指南路如今指向了四面八方,这些路上寄托着几多希望、几多关怀、几多厚重的爱啊!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