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海鮮季,說說那些「愛嗑藥」的海鮮

在這個陪著飄零的晚秋,大量的應季海鮮開始上市,香螺、蟶子、生蠔等各種貝類開始搶佔海鮮市場,一大波海鮮開始走向你我的餐桌,海鮮之戰自此拉開序幕。但是,令人鬧心的是,水產養殖行業經常被爆出“濫用藥物”, 尤其是前些年爆出的“嗑藥”多寶魚對消費者難免會產生心理陰影。

又是一年海鮮季,說說那些“愛嗑藥”的海鮮

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總局抽檢的不合格食品中,水產品成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藥物濫用現象嚴重。超過九成的不合格水產品檢出了國家標準規定“不得使用”或“不得檢出”的氯黴素、孔雀石綠、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代謝物等。

哪些海鮮最愛“嗑藥”?

2017年7月,《消費者報道》雜誌在對2014年初到 2017年6月15種常見水產品全國和省級食藥監局的質量抽檢情況整理後,發現15種常見海鮮共抽檢3876批次,其中檢出不合格186批次,平均合格率達到86.7%,其中龍膽魚、沼蝦、皮皮蝦合格率最低,詳情如表1 。

表1:15種海鮮抽檢合格率

水產品種

抽檢總批次

不合格批次

合格率

基圍蝦

135

2

99%

大閘蟹

333

10

97%

明蝦

299

10

975

鱸魚

496

17

97%

鯽魚

1393

35

97%

多寶魚

375

12

97%

花甲

182

7

96%

河蝦

220

4

94%

黃骨魚

135

12

91%

扇貝

23

2

91%

掛花魚

170

23

86%

聖子螺

6

1

83%

皮皮蝦

28

7

75%

沼蝦

71

28

61%

龍膽魚

10

6

40%

數據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消費者報道

又是一年海鮮季,說說那些“愛嗑藥”的海鮮

自“多寶魚”事件後,水產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國家食藥總局近兩年的各種專項抽查顯示,不合格水產品濫用獸藥問題突出。隨著水產養殖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的提高,養殖區域的水質受到嚴重汙染,養殖類疾病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頻繁出現,抗生素成為抑制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抗生素超標使用和細菌耐藥性問題也隨之而來。

海鮮們最愛嗑哪種藥?

此次抽檢數據顯示,15種水產品常見的殘留藥物包括孔雀石綠、呋喃西林代謝物、鎘、呋喃唑酮代謝物等,其中孔雀石綠是檢測頻率最高的。早在2002年,農業部已經將其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但是孔雀石綠卻是非常頑固,近兩年全國各地多次檢測出孔雀紅石綠殘留的水產品。孔雀石綠是常見的抗菌類藥物,但是其對水產動物具有潛在的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因此全球各國對水產品中孔雀石綠的殘留把控非常嚴格。

又是一年海鮮季,說說那些“愛嗑藥”的海鮮

圖1 15種海鮮檢測藥物總不合格批次

本次抽檢的藥物多數是抗菌類,如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土黴素、恩諾沙星等,還有促生長類藥物喹乙醇和具有催眠鎮靜藥物如地西泮。近年來,抗生素誘導水體細菌出現耐藥性和藥物殘留問題持續引起人們關注,抗生素的研發速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已經趕不上細菌的進化和變異速度。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加和綠色養殖理念的推動,天然綠色飼料添加劑中草藥已經成為替抗類產品的首選。

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中草藥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應用歷史,目前獸用中草藥產品主要分為抗感染類、殺蟲藥類、保健類、促生長類(飼料添加劑),主要的效果有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防治常見疾病;改善肉質;促進動物進食;增加抗應激能力和存活率等。研究顯示,苦參、大黃、百部、貫眾、五倍子等單獨粉碎成末,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將中草藥用蒸餾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採用15mg/L中草藥合劑浸泡中國對蝦,發現可有效殺滅聚縮蟲而不對中國對蝦產生毒害。

許多中草藥如金錢花、穿心蓮、野菊花、石榴皮、使君子、紫花地丁等具有消毒殺菌、驅蟲抗病的作用,將其應用在水產養殖中可有效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水生動物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同時,研究還發現大蒜油和中草藥中提取的皂苷類天然活性物質復配成製劑,可有效提高對蝦血細胞的吞噬率和殺傷率。

又是一年海鮮季,說說那些“愛嗑藥”的海鮮

中草藥產品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具有特定的優勢,但是在產品開發方面也存在部分發展瓶頸,如中草藥成分複雜,相關產品在動物機體內的作用機理研究相對滯後;產品劑型單一,加工工藝落後,作用效果不穩定,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和標準配方。儘管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還存在問題,但筆者相信隨著中草藥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建立、加工技術不斷的完善、研究不斷的深入等,中草藥產品會朝著系列化、功能化和特定化的趨勢發展,滿足當下養殖行業倡導的綠色健康理念,也為健康中國2030貢獻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