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攝影:新京報 朱駿

陳小藝

1968 年出生於四川樂山,因1991 年主演電視劇《外來妹》走紅,這是中國熒屏上第一個“打工妹”形象,她也憑此劇與徐帆、蔣雯麗、李琳並稱“中國熒屏四大青衣”。

“ 我不想說我很親切,我不想說我很純潔”,這首楊鈺瑩演唱的《我不想說》是上世紀90 年代最紅的流行歌曲之一,而這首歌的出處則來自一部同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外來妹》。

《外來妹》是最早反映城市外來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在電視劇史上,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改革開放之後,大量來自偏遠地區的務工者到達改革前沿的廣東,人生的命運也就此改變。而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陳小藝也憑藉《外來妹》,成為一代中國電視劇女演員的“青衣型”代表人物。

陳小藝出生在四川一個川劇演員家庭,從小學習川劇。1987 年,她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大四那年出演了《外來妹》,此後順利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至今,陳小藝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在廣州火車站拍《外來妹》時,火車上拉的一車廂南下打工者,“那個場景太壯觀了,改革開放就是那樣。”

倒帶40年

新京報:什麼事讓你感受到改革開放影響到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陳小藝: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不只是我,周圍的人、城市都發展得越來越好。在80 年代的時候,我媽媽一個月的工資也就30 多塊錢,後來漲到100 多塊錢。

新京報:第一次出國去的哪裡?

陳小藝:上世紀80 年代末,有一個國際戲劇院校戲劇節。我和鞏俐去的,她是高我兩屆的師姐,我們跟著五個老師代表中戲去了德國、前蘇聯,最終在捷克參加比賽,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那時候我還在前蘇聯買了套娃,現在讓我買都不買,因為現在秀水街那兒到處都是。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新京報:第一次跟港臺同行合作,有什麼不一樣的經歷和感觸?

陳小藝:第一次就是《外來妹》裡和湯鎮宗搭戲。本來導演想找湯鎮業,當時湯鎮業挺火的,人也帥。但他來不了,時間不行,就推薦了他哥湯鎮宗。導演一看照片說,唉呀,這比他合適。確實香港演員的敬業程度要優於內地演員,永遠不遲到,很敬業,當時給我的感觸很深。

新京報:在你所在的領域,誰是你認為真正開創了先河和風格的人?

陳小藝:像於是之老師這些前輩,那就太多了。於是之老師在世時,包括林連昆和朱旭老師還在演戲的時候,我就已經進人藝了。要做到他們那樣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人要壓制住自己的慾望,要去過平淡和清貧的日子,還要對錶演這個職業有著單純的熱愛、執著。我現在慢慢也想向那個方面去做。他們是令我羨慕、崇拜、崇敬的。

少女時代

年輕人學外國歌時,她演川劇

陳小藝的少女時代是在四川樂山度過的。在1987年考上中戲之前,安穩地生活在川蜀盆地中,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憧憬。

陳小藝的媽媽是川劇演員,陳小藝也跟著從小學川劇,畢業後跟媽媽在一個劇團。80年代末,各地年輕人已經開始接觸到國外五光十色的電影和流行音樂,川劇基本屬於老年人的娛樂項目。

那時陳小藝在臺上演川劇,臺下的觀眾都是老爺爺老奶奶,有一些老劇目,爺爺奶奶們也看過無數遍了,坐在臺下打著瞌睡。陳小藝回憶當時自己在舞臺上努力演出,無人欣賞,覺得這件事白做了,“是特別傷心的一件事。”

那一年,陳小藝在樂山演話劇《少年郭沫若》,她的表演引起劇團一箇中央戲劇學院實習生的注意。實習生問陳小藝,你為什麼不去考中戲?陳小藝回答,什麼叫中戲?在哪兒?實習結束後,實習生回到北京給陳小藝寄來了中戲招生簡章。這名實習生日後在人藝跟陳小藝成了同事,以自己的名字“李六乙”成立了一家戲劇工作室,執導了川味話劇《茶館》。李六乙寄來的那份招生簡章,就此改變了陳小藝的人生。

回想起當年樂山的少女時光,陳小藝說,現在歲數大,反倒會喜歡節奏慢的地方,以前還是小孩的時候不覺得,大學放假回家,有點待不住。四川人的生活安逸,但還是會讓20歲的她感到不習慣,“四川過日子挺好,但不適合幹事業。”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1993年春晚,陳小藝還表演過川劇小品

北上來京

和鞏俐出國見大使,只帶了兩身衣服

從樂山來到北京,是陳小藝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陳小藝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已經要開學了,她花了160 塊錢買了機票從成都坐飛機到北京。下了飛機打出租車,上車以後啥也不知道,就掏出錄取通知書給司機看,說請您去這個地址,出租車在小巷子中穿梭了很久才找到中戲的樓。司機把倆大箱子往地上一放,陳小藝站在教務處門口,老師把窗戶一推開:“你是陳小藝吧?等著,給你叫同學。”

放行李時所有同學來跟陳小藝打招呼,順便來看看最後一個報到的同學長什麼樣。隨後,大家說要去和平里的影協看《大白鯊》,陳小藝就被他們拉著坐公共汽車到了電影院。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大白鯊》

看完電影,同學們又說一起走回學校吧,於是懵懂的陳小藝一路跟著,從和平里走東棉花衚衕,一路走到地安門。好累但也好有趣啊,這就是北京留給陳小藝最初的印象。

陳小藝不僅來到了北京,再後來,她還出了趟國。大二那年,世界戲劇的老大哥還是前蘇聯,中戲要選派學生參加前蘇聯、德國、捷克等國家的戲劇交流活動,陳小藝和鞏俐被選中,倆人每天放學要坐公交去戲曲學校補戲曲課,學完再坐車回中戲。

去前蘇聯也是坐火車去的,整整七天七夜,在火車上就吃方便麵火腿腸,但第一次出國依然感到很興奮,也不覺得時間有那麼長。前蘇聯給陳小藝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拿錢買不到東西。去蔬菜或水果店幾乎什麼都沒有,空蕩蕩的。對於那時的中國大學生,前蘇聯解體前的一切也很新奇。當時大傢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沒有,出國只帶兩身衣服,坐火車和見大使,穿的都是一樣的。

在80 年代末,陳小藝接觸到的世界是新奇又有趣的。那時她的偶像是周潤發,夢想希望有天能跟周潤發一起拍戲。朋友都知道陳小藝喜歡周潤發,所以送她的生日禮物都是周潤發的照片。分到人藝以後,陳小藝宿舍門口還有一張周潤發的照片。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陳小藝和徐帆

在中戲看的戲多,接觸外國電影、書籍的機會也多,陳小藝在大學時代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畢業以後分到人藝,陳小藝和徐帆都住在單身宿舍,兩個外地女孩,經常騎個自行車,北京有戲就到處去看。

演“外來妹”

片酬200 元一集,喜歡買外貿“波鞋”

1991 年,《外來妹》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最早反映廣東地區外來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描述了幾個從窮山溝到廣東打工的女性的命運。姑娘們進了康樂廠,成了外來打工妹,進工廠後,各人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陳小藝主演的趙小云從一個普通的打工妹成長為企業負責人,實現了人生的飛躍,陳小藝也因為該劇一夜紅遍全國。

決定人生轉折處的時候自己往往並不知曉,陳小藝也一樣,在《外來妹》導演成浩來到中戲尋覓演員的時候,她剛排完中戲的畢業大戲。成浩在操場上叫住了陳小藝,跟她聊《外來妹》。

陳小藝也沒聽進去,只是說,有規定不讓在校期間出去拍戲,導演說你也別想那麼多,我把劇本給你,你看了告訴我喜不喜歡。

劇本很短,陳小藝趁午睡的時候就看完了,跟導演說,我挺喜歡的,但是想演性格倔強容貌美顏的女2 號,導演沒答應。陳小藝心想,能去就行。結果學校也認為《外來妹》是一部好作品,答應讓陳小藝去了。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外來妹》

由於拍攝的是南下打工題材,整部戲是在廣州、東莞拍的。那也是陳小藝第一次來廣州,對這裡的一切既感覺新奇又害怕,第一印象就是廣東人特別會吃,再就是說話(粵語)完全聽不懂。

為了演好趙小云,陳小藝跟當地的外來妹們同吃同住了一個星期,體驗生活。“那些打工妹真的太苦了”,陳小藝說,她體驗生活的工廠算好的,工人自己有一鋪床,還可以煲湯喝,她跟著的女工也很像趙小云,有文化也有抱負。其他很多工人睡的就是通鋪板床,吃的是廠裡阿姨給做的飯,切好的菜裝在一個大盆裡,全倒進鍋裡炒。

拍攝時,劇組到了廣州火車站,火車上拉的那一車基本都是南下打工者,場景非常壯觀。因為劇組跟車站說好了,有幾個車廂不讓人下,開了一條縫,把幾個演員塞進去,等著拍攝。

車門打開以後,陳小藝夾雜在一車廂的打工妹中,難以分清是現實還是戲劇。儘管戲裡的“打工”生活很苦,陳小藝拍得還是很舒服。劇組吃得好,住得也好,雖然每一集的片酬不高,只有200 塊,但拍攝第一部戲的體驗,陳小藝覺得“挺美的”。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外來妹》中陳小藝飾演的“趙小云”聰明伶俐,這個角色也被評為“改革開放中湧現出的新型現代女性”。

作為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率先發展地帶,又靠近香港,廣州當時也是買各種外貿貨的天堂。拍攝休息,沒事的時候還能出去逛逛街,買點“波鞋”,現在叫球鞋。

陳小藝回憶,雖然那條街上基本都是假冒偽劣商品,但那樣式北京可真沒有,“現在叫外貿,當時都不懂,就是看到有很多漂亮的裙子,便宜得不得了,只要沒事了就會去那街上買一些鞋、裙子之類。”

有一點像“悠長假期”般拍完了第一部戲,陳小藝根本沒想著這部戲會火。拍攝時某雜誌的記者進劇組探班一個星期,架著機器特別沒興趣地看著劇裡的演員,沒一個有名的,探完班也沒在雜誌發出來稿。

《外來妹》播出那一年,陳小藝大學畢業進入北京人藝。第一天播,陳小藝是和全班一起看的,同學開玩笑說你要火了,陳小藝就跟著笑笑。

直到有一天在人藝,梁冠華突然進來跟陳小藝說,“你火了!門口掃地阿姨剛才問陳小藝是不是在這裡?”從此,陳小藝跟平常一樣上街,人們看著她就喊陳小藝,“所有人都認識你了,才知道原來火了是這個概念。”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儘管一劇成名,“我不想說,我很親切”的歌響遍大街小巷,陳小藝既沒有經紀人也沒有宣傳,每天還是按部就班到人藝上班。和之前不同的是,來人藝找她的人多了,有時候一天能來五撥人,陳小藝那時住在人藝單身宿舍,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就看到一小夥子拿一束花站在門口,這種事特別多。

飛躍時代

每年最少拍三四部,對年齡沒有負擔

《外來妹》後,陳小藝接連主演了《軍歌嘹亮》、《半路夫妻》《大工匠》等作品,成為一代電視熒屏“ 青衣型”代表人物。

在2005 年左右,有人開玩笑說一換臺全是陳小藝。陳小藝說,那會兒不拍都沒有辦法,因為別人老來找,看戲還不錯,那就拍吧,每年最少拍三四部,可以算是歷經了中國電視劇發展最為快速的飛躍時代。

那個階段也讓陳小藝感到不堪負重,自己都開玩笑說拍噁心了,天天在片場,每天十場戲都是數著拍完的,沒有休息,也不希望歇,歇完拍攝的時間就更長了。之後,陳小藝放緩了接戲的節奏。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熒屏首個“打工妹”形象讓她火遍全國,因從小學川劇還上過春晚

《半路夫妻》和《大工匠》

去年年底,陳小藝拍了一部戲叫《姥姥的餃子館》,她覺得是近幾年演得最好的一部劇,角色從50歲一直演到了80 多歲。“很多東西都不用想,因為人生閱歷在了。”

陳小藝說,現在她演戲的狀態和演《外來妹》時完全不一樣,那時候觀眾並不看演技怎麼樣,一個大四的學生能有什麼演技? 那會兒大家看的是真誠,一張單純的臉。

陳小藝對年齡完全沒有負擔,不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好不好看,也不扮年輕。“(現在)肯定不美了,但是觀眾這時候也不看陳小藝有多好看,要只是看好看的話,不用來看我,去看迪麗熱巴就OK 了。”

“ 一個人到應該長皺紋的年齡就長唄”,陳小藝說國際上最牛的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凱特· 布蘭切特的臉上都保留著皺紋。“自然老去,但是一個美麗健康的老人,臉上洋溢著依然年輕的笑容,那是我追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