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登泰山,一路上會看到許多令人驚歎景色,除了蘊含深厚歷史文化氣息的景點,還有不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觀。在岱頂瞻魯臺西側,有這麼一個地方,三塊巨石組成橋的形狀,把對立的兩處懸崖連接了起來。這個地方就是岱頂的著名景點仙人橋。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連接懸崖峭壁 石橋非飛仙不能過

來到仙人橋附近,最泰安全媒體記者注意到,仙人橋呈近東西方向,橫架在兩個峭壁之間,長約 5 米,由三塊巨石巧接而成。相互抵撐的三塊巨石,略呈長方形,大小約 2~3 立方米,橋下為一深澗,南側面臨萬丈深淵,地勢十分險要,集險、奇、峻於一體,令人望而生畏。明末蕭協中曾賦詩讚曰:"三石兩崖斷若連,空濛似結翠微煙。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懸於半空之中的仙人橋,是大自然造化之奇巧。泰山景區工作人員介紹,仙人橋的名字源於此橋非神仙不能過,關於仙人橋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相傳,呂洞賓因三戲白牡丹觸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時三刻就要斬首。因此,呂洞賓找到了文曲星下凡的梁灝。梁灝在考場上屢試不第,但有一把尺把粗的筆管,從來不被人注意。於是,呂洞賓找到梁灝,要藏身於筆管之中,度過劫難後,保梁灝科場高中。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到了行刑那天,天空滾雲翻墨,狂風大作,地動山搖,電閃雷鳴,彷彿就要天崩地裂。梁灝謹記呂洞賓之言,緊握筆管不停地寫字。午時三刻過後,窗外風住雷止,麗日當空,呂洞賓現身感謝梁灝,並明言保梁灝第二年高中頭名狀元。第二年梁灝進京趕考果然中了頭名狀元。皇帝見他年事已高,便賜給他許多金銀財物,讓他衣錦還鄉。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梁灝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頭名狀元,就給碧霞元君親自掛袍進香。這天,梁灝在山頂還完願,聽到遠處好象有人叫他,便尋聲找去。只見呂洞賓端坐在仙人橋上向他招手,想要助梁灝成仙,以報答救命之恩。但梁灝看到眼前的懸崖峭壁和懸於半空中的仙人橋,心生恐懼,便婉言謝絕。無奈,呂洞賓只好一人從橋上飛走了。因此,仙人橋留下了非飛仙不能過的說法。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王長民 攝)

風化剝蝕重力崩塌 這座橋是大自然的巧合

仙人橋既非天仙的壘砌,又非出自建築師或能工巧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的傑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仙人橋東西兩側絕壁的岩石是一種十分古老的侵入岩,名為粗斑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它成為該橋的天然橋頭堡,而構成橋身主體的三塊巨石,中間的一塊是一種長英質的脈岩,其旁側的兩塊都是粗斑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那麼這三塊巨石又是如何巧接成橋的呢?工作人員說,在仙人橋處的粗斑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中含有一條近南北向延伸的寬約 5 米斜長角閃巖殘餘包體,而這個斜長角閃巖殘餘包體中又夾有一條形態不甚規則、寬度不一的長英質岩脈。"當時,由於此處的岩石受到構造應力作用,節理十分發育,其中兩組垂直節理和一組水平節理表現最為突出,從而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巖塊。同時,由於岩石的巖性不同,抗風化剝蝕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早期的風化剝蝕和流水搬運過程中,遭受強烈風化破壞的斜長角閃巖首先被風化、分解、搬運,結果造成其兩側已成為巖塊的粗斑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處於臨空狀態,並在重力作用下向中間倒塌,而滾落下來的兩塊粗斑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巖塊恰巧被殘留下來的長英質岩脈的一塊巖塊所支撐,形成了三石銜接支撐的狀態。隨著斜長角閃巖不斷被風化剝蝕,以及流水的不斷搬運和下切,便在橋下面形成了一條深澗,而巧接在一起的三塊巨石則和兩側峭壁相互頂拱支撐,處於一種力學平衡狀態牢牢地緊靠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今日所見到的深澗絕壁懸仙橋的奇異景觀。"


泰山上的這座橋,只有三塊石頭,傳說只有仙人才能過


據介紹,三石巧接是外力風化剝蝕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的一種偶然的巧合。工作人員表示:"自然界中常有這種巧合現象,正是這種偶然巧合塑造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觀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