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6年來首次重大調整,B端業務能否成救命稻草?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

----Green Day

九月的最後一天,騰訊的一聲驚雷叫醒了所有的互聯網媒體人,也讓騰訊再次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

9月30日早,騰訊對外宣佈開啟新一輪的整體戰略升級,公司的組織架構在時隔6年後迎來新一輪的優化調整,對原有的七大事業群(BG)做出了重組整合。

既保持深耕垂直領域的優勢和特點,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又突出聚焦融合效應,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新的六大事業群,將以更清晰、更堅定的路徑連接未來。
騰訊6年來首次重大調整,B端業務能否成救命稻草?


與此同時,騰訊將成立技術委員會,通過內部分佈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協作與創新,提高公司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在公司內鼓勵良好的技術研發文化,讓科技成為公司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的動力與支撐。騰訊預期未來可將內部開源成果開放給產業,為整個行業的技術研發人員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氛圍。


雖然是今晨對外宣佈架構調整,但相關消息早已是流傳多時,以至於在很多人看來,騰訊在這個時候對外官宣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架構調整,無論是騰訊自己,還是媒體人都向外傳輸了騰訊成立20年後像to B端發展的決心。而對於主要面向B端的業務,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的成立也讓騰訊雲再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作為後來者,騰訊雲在國內的表現不俗,在IDC發佈的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廠商報告中,騰訊雲的市場份額為10.5%,僅次於阿里雲的45.5%。而騰訊雲業務的營收也實現連續兩個季度翻番。這一系列的成績僅僅是在騰訊雲成立兩年內達成的。

騰訊6年來首次重大調整,B端業務能否成救命稻草?

然而,這樣的發展速度對於其他公司來說也許可喜可賀,但對於騰訊而言,在社交,遊戲兩大主要業務遭遇瓶頸的下,存在無限潛力的雲服務必須要實現更快速的發展,而提升雲業務的地位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方面,華為已經有了頗為成功的案例。

2017年,華為正式成立Cloud BU,並將其升為一級部門,與企業業務、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並駕齊驅。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豪言要躋身全球五朵雲之一。

在獲得集團高度重視後,華為雲得以突飛猛進的增長,據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增長超7倍,合作伙伴數量增長超45%,雲市場新增應用872個。這對於一個剛剛成立一年半的業務來說,實屬不易。

放眼全球市場,另一家企業微軟也在提醒著騰訊雲,該做出改變了。

微軟在全球的地位頗有些像國內的騰訊雲,同樣處於第二的位置,卻與第一名亞馬遜有著不小的差距。而在納德拉“云為先,AI為先”的戰略下,微軟的雲業務的位置再一次得到了提升。今年年初,微軟也宣佈對公司進行重大重組——組建兩個全新的事業部門。其中一個就是“雲與人工智能平臺”部門,而這一變化還是發生在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亞馬遜時。

在微軟最新一季度的財報中,微軟的雲服務實現了同比和環比的雙增長。

除了華為,微軟這樣成功的案例作為外在的刺激,騰訊雲在B端的技術和銷售能力的不足也不得不讓馬化騰重視起來。

八月初那一場與前沿數控的糾紛讓騰訊雲的品牌受到不小的打擊,同時成了騰訊雲存在問題的集中爆發,極小概率數據丟失讓騰訊雲的技術實力備受質疑,而面對客戶訴求,沒能及時給出恰當的處理辦法也讓潛在客戶望而生畏。

事實上,在被以“追求用戶體驗”著稱後,騰訊在技術上一直備受詬病,一些騰訊內部員工在知乎的一篇關於騰訊技術的討論中指出了騰訊存在的問題:

1、技術氛圍差,因為騰訊沒有CTO,沒人抓技術,技術部門不受重視。致使項目無人牽頭,甚至出現部分部門沉迷於造幾年前別人造過的輪子,樂在其中,不可自拔,卻連幾年前的水平都達不到。2、技術債務過於嚴重,一方面代碼過於落後,編程能力弱,很多內部平臺充滿bug,另一方面,部門之間代碼,架構很難共享,便出現了廣為人知的“騰訊數據牆”。

而技術在雲服務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技術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客戶的存留,相信這也是騰訊成立技術委員會的初衷。

雲業務想要站穩腳跟並做強做大,銷售能力不可或缺,這也是華為雲能在半年時間快速成長的根基,十多年年的電信基礎設備上銷售經驗,讓華為在面向企業銷售雲業務時遊刃有餘。

而騰訊賴以生存的社交流量在面向B端時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客戶關心的不再是賬號的通用性,而是服務的全面性,重大項目經驗及售後的服務。這與國內一些to B的企業相比不具備優勢。

據瞭解,騰訊雲雖然業務呈現翻番增長,但很多客戶都是與其達成戰略合作的企業,即像外界所說,靠投資獲取客源。這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實現快速增長,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此外,也有內部人士透露,騰訊雲的部分收入還來自於傳統的黑石服務(數據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桎梏騰訊雲的發展。

當然,在經歷了內部的掙扎與外部的變化後,騰訊雲還是在九月的最後一天真正“甦醒”,這次甦醒的目的,是讓騰訊內部迎來徹底的變革,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而這個助手無疑就是騰訊雲。

我們很難說騰訊在這時重振雲業務是不是晚了,國內雲市場仍有廣闊空間,但阿里依然高高在上,華為有著更優秀的to B基因。面對一個不利的戰場,騰訊想要實現質的飛躍,新建事業群只是開始,最應該做的其實是重塑自己的企業基因。

【關注我們,看最有料的雲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