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最初的一片农田到今天“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新产业和新空间逐步凸显”的现代化新城区,26年来,常州高新区历经风雨,成长壮大,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以11.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常州市经济总量的2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1.5%、出口总额的33.7%,成为了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最新国家高新区年度评价综合排名跻身第25位,位列江苏省国家高新区前三强。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抢抓机遇 从弱到强

常州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11月。26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强化机遇意识,牢牢顺应和抢抓历史赋予的五次重大发展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常州高新区迎来全国对外开放重心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转移,特别是苏南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实施以浦东为龙头、促进长三角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扩大改革开放、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部署。常州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不等不靠,果断决策,接轨上海,探索并建立了常州乃至江苏首个开发区雏型——780亩的城北工业村。这一历史决断,直接带动了常州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决定了影响常州城市形态建设的“向北发展战略”,奠定了常州成功申报并通过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坚实基础。

1992年,国家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高潮,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决定在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高新区。这是国家在产业布局和发展载体上主动探索“经济国际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的一次突破性实践。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常州又一次积极作为、主动争取,在城北工业村基础上,规划5.63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域,与苏州、无锡一起跻身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新世纪后,江苏启动以整合全省生产力布局和全省地域整体开发为特征的“四沿(沿江、沿沪宁线、沿陇海线、沿海)开发战略”,特别是重点推动“新一轮沿江开发、建设长江两岸国际制造业聚集带”。2003年,江苏为拓展和提升全省生产力布局形态,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沿江工业走廊”,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这是深远影响江苏经济的重大决策,也是江苏在沿江发展的方向、空间、重点等方面实施的一次重大跨越和调整。面对这一机遇,常州高新区借助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条件,不失时机地优化形态、调整布局、提升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园区由单一形态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园区贯彻常州“以港兴市、通江连海”的发展战略,先后规划了高新区、新龙区和新港区3个组团,并建立了国家环保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三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电子科技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特色专题园区和产业基地,开通了海关直通点、常州港一类口岸、出口加工区等重大开放功能。

2009年,恰逢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和江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面对这一突出竞争力、面向创新转型的机遇,常州高新区围绕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建设了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四大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引进了大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2015年以来,园区又迎来了国家推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江苏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沿江“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面对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调整,常州高新区围绕实业立区、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目标,开启了“三次创业”的新征程。近年来,园区明确了八大产业链的生产力总体布局,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加大了滨江化工园区的腾笼换凤力度、加快了新龙商务城的开发建设,启动了综合港务区的总体规划,正在努力构建以高效政府、尖端人才、高端产业、创新载体、活力社会和宜居城区为主要构成机理的全要素创新生态。

从1992年设区之初的5.63平方公里到1995年的116平方公里、2002年的439平方公里、2015年的509平方公里,版图的三次扩容,常州高新区步入“国际化带动、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26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主动适应形势与趋势变化,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及时作出了战略思路的调整。从“以贸兴区”到工业带动、区划带动、功能带动、外向带动,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992年成立时的3.92亿元到2017年的1340.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80.2亿元,累计实际到账外资突破100亿美元。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产业跃升 集结号响

组件累计发货量突破30GW,全球排名第一;

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的《EVA交联度测试方法》正式发布,引领了中国光伏企业开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先河;

制定了63项中国和全球的光伏行业标准,涵盖过去5年60%的行业标准……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常州,这些都是成长壮大在常州高新区的天合光能“领跑”全球的“成绩单”。

照亮世界,是星宇车灯一直以来的梦想。

自2011年2月,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以来,这个梦想正在渐成现实:2016年承接的138个新项目中,不仅有奥迪A3、Q5的前照灯,还有宝马F45/F46LCI后组合灯项目,为德国宝马全球平台配套;去年该公司的高端客户名单上又新增了沃尔沃、捷豹陆虎等“大咖”。

中简科技是我国高性能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填补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应用领域的空白,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及装备上的国际垄断。

……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藏龙卧虎”的常州高新区,26年来同心合力破难题,全心全意创新业,紧扣产业关键领域,持续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深化与大院大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合作,培育、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成功实现产业链式集聚,八大专题园区体量逐渐壮大、内涵不断充实

2017年,常州高新区围绕“一特三提升”探索产业精准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重点发展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两特三新”产业的总体定位。2017年,园区“两特三新”产业完成产值108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6%。

站在新起点,常州高新区如何将创新发展的大旗插上新高地,如何紧抓创新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在产业升级、园区转型方面,又该作何担当,如何引领?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表示,聚焦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动产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是园区增强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可行路径。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今年,常州高新区提出更加聚焦具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举“光伏名城·东方碳谷”大旗,全力创建国家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以行业细分、微分冠军为目标,聚力推动“两特”产业加快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一是光伏智慧能源产业。以打造“光伏名城”为目标,以天合光能全球行业龙头地位为引领带动,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驱动,集聚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势力量,进一步聚焦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引领全球光伏智慧能源体系和标准建设。重点支持天合光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向智慧能源集成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由“造、发、储、配、售”全链条产业模式向“发、储、配、用、云”创新和成果输出转变,引领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并支持天合光能新能源物联网系统和模式在新龙国际商务区、传感小镇等片区建设中率先示范应用,加快这一产业新模式的市场检验和市场推广,引领新能源物联网产业迅速崛起。二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以打造“东方碳谷”为目标,更加聚焦碳纤维制备及应用两大重点,发挥中简科技“源头型”创新的技术优势和对下游产业链的牵引优势,以及以康得复材、宏发纵横等企业的市场应用领域优势,着力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构建“军、政、产、学、研、用、金、商”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技术研发+专业孵化+专业基金+专业招商”四位一体建设,突出向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轻量化等战略前沿材料产业渗透,全力打造常州北有碳纤维、南有石墨烯的国家碳材料产业高地。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创新生态 持续发力

去年1月,我国第一次采用碳玻混合织物高性能材料制造的新型大巴在上海投入使用。这种由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碳玻混编增强材料,不仅使车身减重1.5吨,还颠覆了大巴车的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打破了国际垄断。

宏发纵横这家在常州高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原动力。“正是常州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及管委会的大力扶持,才有了宏发纵横的今天。”公司总经理助理薛英的话代表了常州高新区企业家的心声。

就好比是一粒种子,播种于常州高新区,这里的体制机制成就了一方沃土,这里的政策环境是阳光雨露,当创新举措开花结果,又能服务于此,带动园区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园区创新集群的形成。

常州高新区的创新“树论”,最终为园区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圈”。

“高新区,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在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正春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聚力创新、敢闯敢试,才能彰显鲜明特色、增创竞争优势。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从1992年成为国家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就成为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不论是开发模式的探索,还是“园镇”合一的尝试;不论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还是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的突破;不论是各项国家、省部级试点,还是具体工作中的土办法、新点子,无一不体现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勇气。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持续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安泰科技等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引育了安泰创明研究院、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常州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等高端创新平台,凝练技术产业方向,建立完善了绩效激励机制,增强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园区目前拥有两站三中心及各类平台428个,其中重大创新载体10个、众创空间23家、孵化器31家、加速器8家,孵化总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实施了381项国家级和647项省级科技项目,招引了98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657个“龙城英才”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核心四驱动”的创新布局。

去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发布实施《增创发展新优势创新驱动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创新型园区提升工程、创新型企业提升工程、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工程、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工程、创新环境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全力把常州高新区打造成为苏南领先、全国知名的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民生为本 铸就幸福

华灯初上,快节奏高效率的常州高新区卸下了工作的压力,开始渐渐充盈起了生活的气息。厨房、餐厅、商场、公园、城市、乡村,不同的脸庞洋溢着相同的笑容。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

作为产业高地、创新福地的常州高新区,在阔步发展的进程中,不忘将眼光投向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70万居民,为他们刷上了一层幸福的底色。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紧紧围绕“一城三区十大功能板块”的总体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功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多规合一”试点,实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立足民生,常州高新区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下足功夫:社会保障更加优越,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面实现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社区(村)全覆盖;教育资源量质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惠民丰富多彩;社会治理创新优化,平安新北、法治新北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常州市前列。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高质量发展 走在前列

常州高新区应创新而生、因改革而强。26年来,风雨兼程、开拓奋进。但同时也已经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出关的紧要关口,到了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机遇风口。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更高更新。

今年6月,常州高新区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产业高地、高铁新城、科创中心、枢纽经济、特色金融、绿色家园”六个课题开展深入调研。7月,常州高新区请来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专家,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和六个子专题作点评,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8月,《关于常州高新区(新北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文件围绕产业、开放、文旅、城建、生态、民生六个方面,形成了“1+6”的总体架构。“1”是常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既聚焦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又体现常州市三个明星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内容;“6”是指六个专项行动计划,分别围绕产业创新、对外开放、文化旅游、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并确定了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

下一步,常州高新区将以常州市三大明星城市建设为指引,以工业明星城市建设强壮筋骨,以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提升颜值,以管理明星城市建设彰显气质,全方位打造高端产业、科创中心、特色金融、枢纽经济、品牌旅游、运河文化、“旅游+”、产城融合、集成改革、长江保护等十张全国有影响、苏南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不断向着全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加速挺进。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国家高新区30年|常州高新区: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