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資身上

 在上證指數接近兩年半新低2638點之後,本月終於觸底反彈,出現了一根難得的月陽線,上漲3.53%。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上證指數漲了100點之際,滬深約3500只交易的個股中,居然有 2152 只是跌的,佔比達61.5%。不僅如此,在滬深股市的主要指數中,月漲幅最高為上證50(+ 5.34%),其次為中證100 (+ 4.13%)、上證指數(+3.53%)和滬深 300 (+ 3.13%)。而深成指(-0.76%)、中小板指(-1.61%)和創業板指(-1.66%)居然都是跌的!

在板塊指數方面,保險、銀行、釀酒、煤炭漲幅都在6%以上;低市淨率和低市盈率板塊分別漲 5.32%和 5.22%,行業龍頭漲5.11% , MSCI 成 份 股 指 數 漲4.63%;而次新股跌6.85%,重組股跌4.97%,ST板塊跌4.48%,高送轉板塊跌3.63%,高市盈率和高市淨率板塊分別跌 1.69%和漲0.25%,虧損股漲0.71%……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本月股市總成交49438億元,為今年月成交最低(比2月64145億元還少23%);其中236只MSCI成份股成交14093億元,佔比28.5%,佔比為今年3月以來最高。

這一連串的數據,頗為形象地給我們描繪了一幅A股反彈圖。

這說明什麼?說明A股反彈的主要動力來自以行業龍頭為代表、低估值的白馬藍籌股,說明去年持續了一年的價值投資理念又慢慢地成了主流。

今年6月1日起A股將正式“入摩”,包括筆者在內,年初市場幾乎一致看好今年的走勢。誰知外有貿易摩擦,內有經濟減速,再加上降槓桿引發的以股權質押為代表的個股接連爆倉,灰犀牛疊加黑天鵝,自今年1月滬綜指到達3587點之後,幾乎月月下挫。投資者斷臂折腿,市場信心盡失,已經初步形成的價值投資理念被攔腰斬斷。

如今,A股“入摩”又“入富”。9月27日,世界第二大指數公司富時羅素宣佈將A股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體系,從2019年6月開始生效。與此同時,全球第一大指數公司MSCI又在官方網站宣佈,將就“進一步提高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展開諮詢,建議將A股納入因子從5%提升至20%。

這一來,“A股沸騰了”。媒體最關心的是大佬們將給A股帶來多少資金,有說“未來5至10年,以跟蹤指數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被動資金可達2.5萬億美元。”其依據是,兩大國際指數背後,管理著全球25萬億美元的資金,10%不就是2.5萬億美金嗎?有說這2.5萬億美元也僅僅是被動資金,未來還將帶動更多主動資金……莫非解放大軍真的來了,A股真有大行情了?

筆者始終認為,A股當自強,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外資身上。事實上,外資也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韭菜。按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的說法,今年以來(包括6月1日之後“入摩”)外資淨流入也就2300億元。按富時公司的說法,擬在2020年3月前通過三個批次分段實施納入A股,總計帶來約100億美元的被動管理資金,其中2019年6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預計分別流入20億美元、40億美元、40億美元。

看看,就那麼幾百億美元資金,A股就能沸騰了?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有一句話說得好:“中國不缺資金,中國股市不缺資金,缺的是長期資金,缺的是不需要每年底都要計算盈虧的長期資金。”筆者要問的是,A股為什麼缺少長期資金?諸如養老金一類的投資資金為什麼不敢進來?為什麼中國GDP佔世界15%,A股總市值僅佔9%?為什麼A股佔新興市場的比重至少達到30%,但目前A股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僅為0.7%?

這一連串問題的背後,暴露出的一個癥結就是,28年的A股市場,迄今還不能說是一個投資市場,而是一個融資為主的圈錢市場,A股的發行制度、退市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基礎性制度,還不是從保護投資者,而是從維護融資者的利益出發。

我們需要價值投資,我們期盼長期資金。但願那二三百隻的行業龍頭、藍籌白馬能真正成為價值投資的表率,如此,則市場本身有的是長期資金,別的不說,僅僅銀行理財就高達30萬億呢。

.金.融.投.資.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