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射新型光學偵察衛星,與中國比技術如何?

日本發射新型光學偵察衛星,與中國比技術如何?

2018年2月27日,三菱重工業公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了搭載“情報收集衛星(IGS)光學6號機”的H2A火箭。日本政府規劃的由10顆雷達衛星和光學衛星組成的偵察衛星網,目前已有7顆在軌。

日本的情報衛星計劃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日本的民用對地觀測衛星技術快速發展,1992年發射“地球資源衛星1號”驗證光學遙感和合成孔徑雷達偵察技術後,連續發射了先進地球觀測衛星、先進陸地觀測衛星系列、熱帶降雨測量衛星等,迅速構建了成熟的民用對地觀測體系。

雖然長期強調和平利用航天技術,但民為軍所用是日本打擦邊球的傳統手法。隨著周邊國家軍事能力的增強,日本公開提出發展軌道偵察技術。1996年,防衛廳開始醞釀研發偵察衛星,並試圖建立覆蓋通信、偵察、導航的衛星星座。

日本發射新型光學偵察衛星,與中國比技術如何?

1998年8月31日,朝鮮使用“白頭山1號”運載火箭(即“大浦洞1型”遠程彈道導彈)發射“光明星1號”衛星,火箭飛越日本本土。日本遂以應對朝鮮導彈威脅的名義公開發展偵察衛星,並命名為“多用途情報收集衛星”,這也是日本天基偵察體系的前身。

2003年3月,日本使用H2A火箭將兩顆偵察衛星送入軌道,分別命名為“光學一號”和“雷達一號”。“光學一號”是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可達到1米,“雷達一號”為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在1~3米,軌道高度在400~600千米,設計壽命5年。

日本計劃在軌部署4顆偵察衛星(光學成像與雷達成像各兩顆),即可對地球上任何一處高價值偵察目標進行監視。但同年11月另一對衛星發射失敗,替換星直到3年後才部署入軌,日本政府還為此多掏了5億多美元。

天基偵察體系初步成型後,日本立即開始研發下一代偵察衛星。截至目前,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已發展了兩代,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則發展到了第三代。本次發射升空的“光學6號機”是第二顆第三代實用光學衛星,最高分辨率約0.3米,與中國最新一代“高分”系列和“遙感”系列衛星同處世界二流。

日本發射新型光學偵察衛星,與中國比技術如何?

根據日本“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本部長為首相安倍晉三)公佈的路線圖,IGS系統衛星數量從最初的4顆增加到8顆(光學和雷達衛星各4顆),並增設2顆數據中繼衛星,以維持對東亞地區的持續監視和地球上任意地點每天至少一次的觀測。另外,日本的周邊海洋監視衛星計劃已於2016年啟動。

本次發射是H2A的第38次飛行,此前除上面提到的那次偵察衛星發射失敗外都成功了。H-2A為兩級火箭,其採用的低溫氫氧發動機技術水平世界一流。另外,日本在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上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rub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