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那篇誤發的新聞稿,明朝未必滅亡得那麼早

公元1642年,歷時三年的明清松錦之戰接近了尾聲。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知道,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挽救明朝的滅亡。但他業明白,即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也絕不能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說出那兩個字——求和。

崇禎不敢開口。他需要由別人提議,才好順水推舟,把這件事情進行下去。幸好,有一個人站了出來。這個人名叫陳新甲,職位是兵部尚書。

此時,清軍圍困錦州已有半年之久,眼看洪承疇帶領的明軍精銳支撐不住了,崇禎皇帝便一再下令,讓陳新甲牽頭,召集群臣商討應對之策。陳新甲何等精明,回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兵部會議御奴之策,大端以息兵為言。”意思就是,我們都商量過了,結束戰爭是普遍的意見。他既沒有直接說出“求和”二字,又順便拉群臣下水,給自己打掩護。

接下來,君臣二人就仔仔細細地商量了“求和”的具體計劃。最後,陳新甲提了一個要求:“使團必須隨身帶有皇上親筆敕諭,否則皇太極不會輕易相信我們。”崇禎皇帝無法反駁,只好寫了一封秘密敕諭。

如果沒有那篇誤發的新聞稿,明朝未必滅亡得那麼早

於是,陳新甲運作了一段時間後,派出職方郎中馬紹愉等人,攜帶崇禎皇帝的敕諭秘密出關。這是明清之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議和。

馬紹愉後來寫了一封信,把談判的具體過程寫得清清楚楚,派人秘密送到了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手裡。陳新甲知道是和談內容,坐在大堂裡就讀了起來,順手就把攤開的信紙放在身邊的桌上,然後走進書房,拿起筆和紙琢磨。

就在這時,尚書府的一個家僮走進大堂。這個家僮平時有一項任務,就是把尚書大人寫的文章拿到“塘報”去發表。所謂“塘報”,就是一種古代的報紙,只在官僚機構內部發行,用來發佈政治或軍事相關的消息。

因此,家僮早就習慣了幫尚書大人“投稿”,有時候陳新甲太忙,沒時間吩咐,就把稿子扔在桌子上,家僮看見了就拿去發表,問都不用問一聲。說到這裡,各位肯定明白接下來發生的慘劇了:家僮走進來,發現桌子上有一張信紙,下意識地認為是尚書大人寫的稿子,二話沒說,直接拿走了!

如果沒有那篇誤發的新聞稿,明朝未必滅亡得那麼早

這一邊,毫不知情的陳新甲還在書房裡冥思苦想;那一邊,幾個文書正奮筆疾書,謄抄馬紹愉寫給陳新甲的密信,一張張塘報從他們手中誕生,快馬加鞭送到文武百官的手中……

崇禎皇帝最害怕的事情,就這樣因為陳新甲的一個低級錯誤,因為一個過於勤快的家僮,從而不可挽回地發生了。大明朝“屈尊”找皇太極講和的消息,一夜之間傳遍京城,引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口誅筆伐!

於是,一切都結束了。陳新甲丟掉了項上人頭,崇禎皇帝和皇太極失去了和談的機會,而大明王朝的垮臺也徹底失去了懸念。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就此滅亡。

如果沒有那篇誤發的新聞稿,明朝未必滅亡得那麼早

如果當初那個家僮手腳沒這麼勤快,或者臨時有別的事情,沒有走進尚書府的大堂,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另外一個結局:首先陳新甲不會死,繼而就不會在朝堂上幹傻事,崇禎皇帝有可能同意皇太極提出的條件,然後明清握手言和,最後明軍集中力量消滅李自成。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至少能肯定一件事:如果和談沒有洩密,明朝不會這麼快就劇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