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2014年9月份,從西安出發,我坐在火車上望著窗外無盡的戈壁灘時,我明白了這才是真正的大西北。58個小時之後,我到了和田,出站口站著威風的特警,挺拔的身軀,深邃的眼神,擁有著少數民族同胞特有的氣質。這是我對和田的第一印象——地處偏遠。坐在舅舅的車上,望向車窗外,街道兩旁的烤肉攤,異域風情的建築,民族特色的音樂,伴隨著裊裊炊煙和夾雜著的濃濃羊肉味。這是我的第二印象——異域風情。從火車站出來短短的15分鐘就到房子了,看著外婆坐在地毯上打盹兒,還是和10多年前一樣精神,只是額頭上皺紋又多了些,人老了,變的開始顫抖顫抖的,頭腦卻清醒。看到我後老人高興的指著茶几上的水果讓我吃,有香梨、蘋果、甜瓜、葡萄等還有好多沒見過的叫不上名字的,不在田間地頭,都感受到了瓜果飄香的味道。這是我對和田的第三印象——瓜果飄香……在後來的日子裡,用心感受和田,印象很多,感觸頗深。

坐一次毛驢車去體驗和田鄉村的淳樸

有時候跟朋友在一塊,有種“和漂”的感覺。這個“漂”不是“北漂”、“橫漂”中漂泊的“漂”,更像是代表一種自由自在的意思。在和田的週末約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去“下鄉”是件有趣的事情。有人總說在這邊語言交流是一門障礙,我更將它看作是一種樂趣,可能自己比較喜歡人文地理方面,就樂在其中吧。從和田打車去巴格其鎮,大家都不會維語,民族同志生意得照做。當砍價成為一種習慣,我們自然而然的給他說“便宜一點兒”,他不太懂,我想起了在這邊已經呆了幾十年的同事帶著民族語言味道說的“砍價你要說這個真真的多少錢!”當時我們就樂了,這招奏效了。到了目的地,看著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葡萄長廊,蔚為壯觀,它村村相通,徜徉其中,望著掛在高處的一串串葡萄,渴望而不可及,一派田園風光,彷彿置身仙境之中。千米長廊走了很久很久,路過“核桃樹王”,看著它有些滄桑,滄桑的背後是見證,見證的是和田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日日夜夜。
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走出長廊,在筆直的公路兩旁,我們等車去下一站。從很遠處傳來了鈴鐺響的聲音,一位70多歲的維吾爾大爺趕著毛驢車過來了,看著有些懶散,我們用肢體語言告訴他我們想搭車,他很樂意的讓我們上了車。剛好四人坐在小車兩邊,腳擱在半空中,老大爺坐在中間趕著毛驢,時不時的拿根紅柳枝在毛驢身上敲一下,喊一聲,時不時的拿著一份維文報紙看一會。微風拂過臉面,他白中帶黃的鬍子也隨風飄起來,老大爺不停的微笑著給我們想表達點什麼,我們就開玩笑的埋怨起 “導遊”不會雙語。不知誰突然拿出來一個口香糖給了老大爺,他欣然接受,謹慎的咬了一小口,然後嚥了下去,這怎麼表達能不能吃呢?還好機智的趙大棋手機上有維漢翻譯軟件,語音翻譯後他懂了,不禁讓人遐想,在這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和從未見過口香糖 的淳樸村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路上和老大爺認識的村民也不少,但沒有一個趕著毛驢的,更沒有四個漢族人和一個維吾爾老大爺擠在一個小毛驢車上的場景,也許我們儼然成為小鎮上的一道風景,只是我們置身其中,當時沒有感覺到罷了,所以我們就成了“稀客”,過路的人都笑了,走過去了回頭還要再望望,學校的學生也隔著校門給我們熱情的招手。


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就這樣一路上有說有笑……放眼望去,遠處兩旁高大筆直的白楊樹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樹葉在風中發出嘩嘩的響聲 和在陽光的映襯下像發光的魚鱗在抖動,陽光透過隨風擺動的白楊樹葉的空隙,灑下來的斑斑點點消失在毛驢車身後,小小的毛驢車依然緩慢的前往下一站。

到了岔路口,我們下了車,老大爺回過頭微笑著給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也許是剛才的口香糖味道很好吃,也許是他表達再見的一種方式。我們揮揮手給他道了別,但總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體驗完維吾爾的鄉村風情和美食,回去的路上我們坐了一輛“闆闆車”,算是兜了一次最炫民族“風”,閉上眼睛,站在車子前頭,風呼呼的從耳邊刮過,兩邊的白楊相反的疾馳而過,回頭看車後的小朱已經被風吹的頭髮狂舞了,坐在一旁的喬勝喊了一句:“這才有內蒙的氣息!”。這時不知誰的手機響起了熟悉的旋律:“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開著永不凋零……”

挖一次玉石去體會玉龍喀什河的豪邁

在和田什麼元素最多,我覺得是“關於玉石”。 一塊石頭經歷河水千年的洗禮和沖刷,經受著歲月的沉澱和磨難,在這塊土地上悄無聲息的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和田玉。沒興趣的覺得只是石頭,感興趣的人覺得是玉石,在我看來那是裝飾品、是財富、是品位、更是一種文化。走進玉石巴扎,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這裡甚至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玉石愛好者,有拿著小手電邊照邊看的,有討價還價的,不過最有趣的還是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都會碰到有“阿達西”給你推薦“玉石”的。走進挨家挨戶的玉石店,各式各樣的手鐲、手鍊、掛飾等。無論是白玉、青白玉、青花玉還有碧玉、墨玉等,更像是一個個氣質不同的姑娘,如白玉的高貴清純、碧玉的大方成熟、青花玉的低調深沉和墨玉的富有內涵,無不讓人愛上她們。


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三四月份的季節走在玉龍喀什河邊上,放眼望去,有點“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整條河流只有細微的河水流淌著,剩下的全是石頭了,橋下挖玉的人從遠到近分散著,有些是職業“挖玉人”,拿著工具,專心致志的不放過一點兒蛛絲馬跡。挖一晌午,肚子餓了就隨地而坐,吃點兒饢,喝口水,不帶工具的就和我們一樣了,運氣好點的話撿個漏兒,不過更多的可能還是去體會、去感受。我們三人坐在有河水流過的地方,滿滿的兒時回憶。老郭撿起一塊石頭用水撩一撩,看看紋路,津津有味的說著石頭的種類,什麼花崗岩、石英石之類的,不過我總覺得一個學農的而且有大廚天賦的人不是略知一二就是胡說八道,也沒人去理會他,揭穿他。小朱是個女漢子,不知道從哪裡順的一支筷子,低著頭一直在認真的刨,嘴裡卻唸叨著這裡都被別人挖過,根本挖不到的。不一會兒從遠處漸漸向我們走來一個挖玉人,手裡拿著工具,靠近河邊,蹲下來,可能因為不太好交流,沒法表達的他倒像個孩子,故意從兜裡掏出幾塊不起眼的石頭,在水裡衝了衝,這一衝還真是提升了石頭的“氣質”,再次慢慢的靠近我們,證明是自己剛剛挖到的,最後在一句“我們沒錢”後他離開了。上了岸,趴在橋邊上,回頭再望玉龍喀什河,真的就像是一條滿身玉氣的千年巨龍臥在那裡,沒有輪廓,更多的是一種氣概。

吃一次特色美食去感受和田生活的慢節奏

說起柳樹,我更喜歡在湖邊或在河邊長著的垂柳,起風的時候,就有了柳絮紛飛裡看見了故鄉的情節,戀家的時候就寄柳生情了。人又說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在和田,要用心去插柳,那是一顆生命,在塔克拉瑪干的圍牆之中很重要,所以嬌小卻不嬌氣的紅柳選擇了和田。
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我很喜歡兩種味道,一種是冬天冷的時候,烤紅薯的味道,另一種是肚子餓得時候,烤肉的味道。說到烤肉,當屬紅柳烤肉最棒。一根紅柳枝,削尖枝頭,將切好的羊肉穿進去,第一塊是羊肝,後面肥瘦相間,有些為了不烤糊,沾點玉米麵,這種吃起來不膩,保持了肉的鮮嫩,還伴著紅柳的淡淡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回想四年前在武漢的日子,突如其來的雨總讓人猝不及防,出行總得備把雨傘。如今的沙漠氣候,能夠看一場雨太奢望了,那倒不如就體會下舌尖上的和田吧。

烤包子從外型上看,有“饅頭”型的,有“枕頭”型的,還有“餃子”型的,但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形不華麗但極其富有內涵,何為內涵?將剁碎的羊肉加羊湯灌在包子內,再加點洋蔥,這樣保證口感不膩,最後貼在自制的“土爐子”邊上,用樹枝慢慢的烤,等香味撲鼻之時就是擁有內涵的時候。包子皮光澤鮮亮,包子餡兒是濃郁的羊肉和滾燙的羊湯,撕開一個小口,沉浸其中,毫不誇張的形容—七里香。羊肺子大多數的叫法還是“面肺子”偏多。談到這個“子”應該是新疆口語中特有的後綴,其實就是羊肺和麵做出來的一種美食。味道如何去描述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我不能用華麗的成語去形容、去感嘆。但是很多人應該知道臭豆腐,就是那種感覺。第一次聞到羊肺子就讓我想起了武漢戶部巷的臭豆腐,整條巷子全是它的美味。不過羊肺子並沒有那麼誇張,因人而異。用刀切的很粗獷,用牙籤吃的卻很精細,似乎和田美食都存在這樣的“矛盾”,但吃在嘴中的味道那絕對是毋庸置疑的讓人流連忘返。


大和田小印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也許因為兩個小時時差的原因,和田的節奏很適合工作和生活。冬日的和田,賣乾果的老大爺懶洋洋的曬著太陽,逛街的情侶們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進進出出,坐在高處透過窗戶用心感受和田的市井生活,其實這裡也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