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金燦燦的稻子,沉甸甸的稻穗,儼然一副夢裡水鄉豐收的景象,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藝術形態。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熔古鑄新”朱炳仁·新加坡藝術展

2017年10月14日下午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內一片奪人眼目的金稻,是中國著名熔銅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唯一傳承人朱炳仁來新加坡種下的。

朱炳仁與新加坡的緣分源自2015年11月,在兩岸領導人見面會上,作為當年為臺灣架設同源橋的金橋使者朱炳仁,除了赴獅城見證歷史時刻,還出席了由中國國家領導人和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共同主持的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揭幕儀式。而在代表中新兩國文化交流的中心大堂上,展示的是正是朱炳仁創作的巨幅熔銅壁畫《春和清妍》,作品高4.5米,寬8米,以中國傳統水墨方式,在大理石底板上用獨有的熔銅藝術鑄就了一片迎接春天的梅花。

此次“熔古鑄新”,朱炳仁赴新加坡舉辦藝術個展與新加坡業界和專家學者共同舉辦“銅與生活”的講座,正是在中新兩國戰略合作背景下頗有新意和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動。作為有著五千年青銅文化歷史國度裡傳承銅文化、開創新視野的中國工匠和藝術家,朱炳仁一直將“傳播銅文化,讓銅回到人民生活中去”作為追求的信念。

因為戰亂等原因,中國出現過銅的斷代以及淡出人們生活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朱炳仁從為興辦公司製作銅招牌開始,繼而讓銅進入了城市建設、文化設施重建以及宗教人文場所,他不僅因為設計鑄造了杭州雷峰塔、峨眉金頂、靈隱銅殿、臺灣中臺禪寺銅橋等精美絕倫的當代中國十大銅建築而被人們譽為"國寶工匠",也因為他獨具慧眼,從天寧寺寶塔意外大火燒熔的銅渣結晶體而頓悟靈感,機杼獨出,創造了前所未有、別開生面的熔銅藝術,並以這種藝術方式創作出瞭如《稻可道,非常稻》、《宋畫迷宮》、《闕立》、《殘荷系列》等一大批令人震撼的藝術作品。

近年來,朱炳仁攜傳承銅文化的兒子朱軍岷一起開始思索銅的迴歸人民生活之路,倡導人類缺少的銅離子、異菌的銅器皿如何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銅藝文創衍生品的創新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他還通過與中國故宮、國家博物館、頤和園的合作創制文創產品,這些精緻而不失大氣的作品除了常常作為國禮禮贈各國貴賓,也在中國的二十一個城市和網絡銷售渠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這次在新加坡舉辦的“銅與生活”的文化對話,由於其對中新兩國人文和生活質量等話題的關注,吸引了新家坡近三百位來自文化、環境、藝術、建築、教育、生命科學和社區、商會多個領域的人士參加。馬來西亞、臺灣、香港等地業界代表聞訊也專程趕赴新加坡觀摩。

此次“熔古鑄新”朱炳仁藝術個展將是新加坡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關於銅歷史、文化和文創的藝術展覽,也是重大背景下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名譽院長親筆作了長篇序言如下:

詩意的銅雕

一一朱炳仁·新加坡藝術展序

以商周青銅器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銅雕,其鑄造工藝、造型藝術、使用規模及器具品類,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世事滄桑,隨著鐵器時代的更迭,青銅雕塑日趨式微,它作為日用器具和藝術審美對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幾千年後的今天,當中國的改革開放激發了社會創新動力,藝術創造的多樣性也伴隨思想解放出現之時,朱炳仁先生的銅藝創造以奪目的光彩展現在人們面前。

朱炳仁先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銅雕技藝唯一的一位傳承人,是卓有建樹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他不僅因為設計鑄造了杭州雷峰塔、峨眉金頂、靈隱銅殿、臺灣中臺禪寺銅橋等精美絕倫的當代中國十大銅建築而被人們譽為"國寶工匠",也因為他獨具慧眼,從天寧寺寶塔意外大火燒熔的銅渣結晶體而頓悟靈感,機杼獨出,創造了前所未有、別開生面的熔銅藝術,並以這種藝術方式創作出瞭如《稻可道,非常稻》、《宋畫迷宮》、《闕立》、《殘荷系列》等一大批令人震撼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以寫意精神表現物象,超乎象外,得其寰中,強烈的當代性使人感受到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形式美的魅力。熔銅藝術由雕塑的凝固之美而延展出流動的詩性之美,它以高低錯落、斑駁曲直、繁簡濃談、明暗虛實等技巧幻化、觸鑄構成的不同作品,在節奏與韻律的躍動中,向我們傳達著詩意的訴說。從這些銅建築和熔銅藝術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虔誠傳承祖業的"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由一位工藝銅匠成為銅建築工藝大師,再到著名熔銅藝術家的執著堅守、勇於開拓、銳意創新的藝術歷程。

這次在新加坡舉辦的"熔古創新一一朱炳仁藝術展",可以讓觀眾有一次觀賞他藝術創造的機會。當我們走進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大門,熔銅壁畫"春和清妍"映入眼簾,是朱炳仁先生熔銅工藝的精心之作。潑銅成形,俏麗蒼勁,神韻渾厚,風骨高雅。這幅作品,可以看作朱炳仁先生整個展覽的寫照。

朱炳仁先生在藝術追求的蛻變中,不斷超越時代,也不斷超越自身。他有詩云:"我來了,在太陽系覓草,在銀河系巡航。不惜瘦骨雕鞍,依然銅聲嵐間。含容周道,觀察審正。敲三千銅釘,換千噸蹄鐵。折兩翼羽翅,飛十萬光年。"朱炳仁先生在藝術創造的時空中,由技入道,不斷走向自由王國,他的作品"讓人思考的比給人看的東西要多。"相信在中新兩國友好、文化交流加強的今天,朱炳仁先生熔古鑄新的銅雕藝術,會架起一座藝術的橋樑,讓我們在感受藝術之美的過程中,溝通情感,增進友誼。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王文章

2017年9月30日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傳承人朱炳仁採用獨創的熔銅藝術製作的最新熔銅藝術作品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奉上印章、書畫、文創衍生品及關注人類熱點問題等百餘件代表作品。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朱炳仁和新加坡藝術家、農民一起,種上這一片蔚為壯觀的金稻。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2017威尼斯雙年展的《宋畫迷宮》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木生金》

中國銅匠赴獅城“種稻”,袁隆平種的是水稻,他種的是“金稻”!

▲芭蕉葉下獨題詩

一直以來,朱炳仁積極參與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經過數年的努力,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瞭解到朱炳仁的銅藝術,越來越多的人民瞭解到中國的當代文化。“古為今用,自鑄新意”,朱炳仁藉由百年傳承銅雕技藝,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在作品中輔以抽象的當代語言,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正如新加坡傳統與當代、中式與西方等多元文化並存的魅力,兼容幷蓄,融合貫通。


監製:陳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