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上變化無窮的「寶」字

我國古錢幣,以“寶“字相稱,可謂由來已久。早在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鑄行開元通寶(圖1),結束了自先秦以來的銖兩記重貨幣體系,開闢了寶文錢體系。自此,我們便把錢幣以通寶,重寶,元寶等相稱,並一直沿用長達1000多年之久。

中國古錢幣上變化無窮的“寶”字


(圖1)

錢幣被稱為寶,有著種種原因。首先,“寶”作為一個漢字,本意是指有價格的收藏品,也指珍貴的東西。寶字在《詩·大雅·桑柔》和《詩·大雅·崧高》等文獻均有記載。

此外,繁體漢字的寶,下部大都有著一個“貝”字。而夏代的天然海貝,就是我國最原始的貨幣。商代銅貝,則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錢幣。可見,寶字與錢幣,本身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彼此不可分割的。錢幣作為流通的一般等價物,被稱作寶,是相當合適的。

縱觀我國曆朝歷代錢幣上的寶字,它們在書法,字體,寫法等方面,真可謂是變化無窮。

我們先從書法的角度區分,錢幣上主要有隸書、草書、篆書、行書、楷書等不同書法風格的寶字,以及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如蒙文、滿文等,其中不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水平和收藏價值。如北宋崇寧通寶(圖2),系宋徽宗御書的瘦金體,鐵劃銀鉤,堪稱一絕。又如金國的泰和重寶(圖3),用玉筋篆寫就的寶字,珠圓玉潤,美不勝收。

中國古錢幣上變化無窮的“寶”字


(圖2)

中國古錢幣上變化無窮的“寶”字


(圖3)

再從寶字具體寫法上區分,以楷書寶字為例,其中比較典型的,也是最多見的寶字寫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爾寶(由宀 王 爾 貝組成),一種是缶寶(由宀 王 缶 貝組成)。

爾寶中的“爾”字,由古時“尒”字演化而來,它下面的小字為“微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所擁有的相對小一些的貴重之物,被稱為寶,諸如玉器,珍珠,錢幣等物。

而“缶”字,古時屬於“瓦器”,也就是指陶罐等容器之類的物件。這個字,可理解為,把具有收藏價值的各種物品裝入其中。一般來說,缶寶字體的錢幣,鑄行數量比爾寶相對要少。

此外,寶字還有其他寫法,如南明鑄行的永曆通寶,錢文版式繁多,其中有一種“珍寶”的版別(圖4),即錢文“寶”字寶蓋頭下面是一個“珍”字,較為特別。而在清代咸豐等錢幣中,也發現有珍寶版別。

中國古錢幣上變化無窮的“寶”字


(圖4)

除以上寶字寫法的明顯差別外,歷代錢幣的寶字,還存在許多細微的差異。如北宋聖宋元寶有“長冠寶”、“鉗足寶”等,崇寧重寶中有“長足寶”,宣和元寶中有“圓貝寶”、“巨頭寶”、“真宣長寶”和“短寶開足”等。清代咸豐錢的“寶”字,除“爾”寶、“珍”寶、“缶”寶外,還分為“出頭寶”、“寬貝寶”、“八足貝”、“人足貝”、“爪足貝”、“連足貝”等等版別。另外,錢幣中的“離寶”是指寶字遠離錢郭之意,“省寶”是指寶字省去筆畫之意。

以上可見錢幣寶字的變化多端。至於錢幣上其他寫法的寶字,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如上所述,在古錢幣上,同為“寶”字,其表現形式卻很多樣化,實在是妙趣橫生。它的主要作用,可能是用來區分同種錢幣的鑄地和發行量。


直到民國初年,方孔圓錢才被銅元和銀元所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仍有不少龍洋,被稱為元寶,可見錢幣“寶”字的稱謂,其影響力之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