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爲馬 不負韶華——看新干城上鄉七旬「怪才」鄒菊仔演繹「充電」人生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看新干城上乡七旬“怪才”邹菊仔演绎“充电”人生

鄒菊仔

在新幹縣城上鄉竹溪村,有這樣一個七旬老人,他只有小學文化,靠吹嗩吶為生,卻對武術、音樂、書法、繪畫、歷史等無一不通,並先後寫下了十餘本書、數百萬文字。在村民眼中,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才子,是無師自通的天才,也是一位“怪才”,他就是72歲的村民鄒菊仔。

鄒菊仔出身於城上鄉竹溪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個樸實的農民,母親在他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作為家中“獨苗”的鄒菊仔,很早就體會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不過,生性樂觀的他夢想成為一個有才華的人。他是這樣想,也是這麼做的。

初識音樂,成為人生“伴侶”

上世紀70年代,鄒菊仔進夜校學習。在夜校,有一個同伴二胡拉得特別好。鄒菊仔很羨慕,沒事就跟著一起學二胡。沒過多久,鄒菊仔就拉得有模有樣。夜校老師見此情形,專門給他買了一把二胡。有了自己的專屬樂器,鄒菊仔練習得更加賣力了,很快就小有所成,並加入了當時生產隊的農民劇團。

由於才藝突出、口才好,鄒菊仔逐漸成為劇團的骨幹。那時候鄒菊仔經常帶著劇團到各地演出。在這過程中,鄒菊仔自身也開拓了眼界,積累了經驗,同時也讓他更加迷上了音樂。他並不滿足於當一個單純的二胡手,又開始鑽研起其他樂器來,口琴、笛子、嗩吶、鑼鼓、小號、薩克斯等,只要能弄到的,他都不放過。

鄒菊仔頗有音樂天賦,很多曲子聽過一兩遍,他立即就能演奏,並將譜子寫出來。他的嗩吶吹得尤其好,遠近聞名,以至於意外地成為他中年以後主要的謀生方式。他還創作了幾十首曲子。如今,鄒菊仔依然樂器不離手。他說:“我和音樂相識了一輩子,再也分不開了。”

興趣廣泛,武術書法詩畫樣樣精通

少年時,鄒菊仔偶然發現村裡的鄒梅魁老先生懂武術,便想拜他為師。但鄒梅魁看他調皮搗蛋,怕他學武以後惹事,斷然拒絕了。吃了閉門羹的鄒菊仔並不氣餒,反而一次又一次上門拜師,並保證絕不打人鬧事,最後鄒梅魁也沒轍,只好收他為徒。

有了老先生的指點,鄒菊仔的武術進步得很快。16歲那年,鄒菊仔加入了民兵組織,由於基礎好,鄒菊仔表現優異,先後擔任班長、排長。多年來,鄒菊仔始終謹記承諾,從沒和人打過架。

1996年,鄒菊仔在村裡開了家小賣部,由於要守店,鄒菊仔的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他是個不甘空閒的人,很快,他又有了一個新的愛好——寫字。他買來了字帖和毛筆,有空就對照字帖一筆一劃地練習。不到一年,鄒菊仔的字就小有名氣了。在開店的同時,他順帶賣起了對聯。由於字寫得好,他的對聯很暢銷,多時一年能賣五六百副,成為遠近聞名的“對聯大王”。

鄒菊仔最初練習的是宋體,後又練習了隸書,篆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體,每一種都練到自己滿意才罷休。甚至他看到一些廣告牌上的字體很漂亮,就專門去找廣告公司,花錢把字打出來作為字帖。

自古字詩畫一體,有了好字,詩與畫自然也不能落下。只有小學五年級文化的鄒菊仔從模仿開始學作詩,慢慢寫出了自己的風格,並留下了幾十首自創的詩。

鄒菊仔練畫的方式很奇特,他把小朋友吃完的零食袋收集起來,然後對照上面的圖畫進行練習。身邊的事物他更是不會錯過,凡是能看到的都要畫上一畫。有一次,他看到鄰居提了一條魚經過,馬上也去買了一條,把它用繩子吊起來,坐在旁邊認真地畫。經過多年的練習,風景畫、動物畫、人物畫他都能信手拈來。

歷史,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2000年左右,鄒菊仔開始迷上了歷史。鄒菊仔說,“學歷史讓他的思想變得更有深度,也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淡然。”

鄒菊仔讀史極為認真,凡是書中有不明白的地方,鄒菊仔都要想盡辦法弄清楚。為此,他經常跑新幹、樟樹、吉安、南昌等各地書店去找書,儘管生活並不寬裕,但只要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他都會買下來,為此沒少受家裡人的批評。但鄒菊仔卻不在乎,他覺得,花再多的錢,只要能豐富、充實自己,都是值得的。

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代史和百家姓。在學習古代史時,他非常欽佩司馬遷,於是他把自己梳理的古代史和讀史心得也彙編成了一本史記,第一本不滿意,他就又重新寫了一本。但他最得意的還是《村史》這本書,為了寫好它,鄒菊仔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跑遍了竹溪的每個地方、查閱了所有能查閱的資料,只為了把這竹溪村的來龍去脈梳理得清清楚楚。鄒菊仔說: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個竹溪人的自豪,也是我能留給子孫後代的最好財富。

鄒菊仔的一生並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有的只是數十年如一日赤子般地求知。他也許並不完美,但卻始終堅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和邊界,並樂在其中。

■李慧靜、李振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