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

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學校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

學校現有院士20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8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2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70人,歷次主持“973”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20人次。

學校擁有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管理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入選教育部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計劃,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等國際一流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相關國際認證。並擁有10家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文化傳統

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校徽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於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徵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04月,中山大學設有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二級學科)。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核科學與核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植物保護、草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二級學科)、設計藝術學(二級學科)、工程熱物理(二級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二級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學科)。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審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應用心理碩士、藝術碩士、工程碩士、體育碩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包括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截至2017年09月,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的最新統計,在ESI數據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並列全國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按學科水平計算,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

教學建設

培養目標

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

以“通識教育、大類教學、複合創新”的為本科教育觀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以提高質量、服務需求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推動碩博貫通培養,實施“優生優培”資助計劃,推動課程訓練和科研訓練結合,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和創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養學術精英;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行業實踐和職業能力培養,培養行業領袖人才。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