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裡的金石味

筆者在翻閱臺灣黃正雄先生的《紫砂名品——黃正雄珍藏古今名壺特展》一書時,看到當中收錄有一把楊彭年制款紫砂溫酒壺(圖1)。書中提到:“此器為暖壺形制,母壺蓄熱水,子壺注酒,宜興紫砂蓄溫力持久,冷熱急變性佳,是良好的暖壺材質,名手所作尤為茶朋酒友寶愛。”而此紫砂溫酒壺上刻著篆字——杜陵壺。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1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2

事實上,杜陵壺是一把漢代的銅壺(圖2),高18.2釐米、腹寬17.3釐米、口徑6.6釐圖1 圖2米。腹扁平圓型,長方型足,肩部各飾鋪首銜環耳;腹部為界欄式寬帶格紋,內飾羽狀紋;肩左右兩側有銘文:“杜陵東園銅壺容二斗,重四斤八兩,永始三年並工長造,護昌守嗇夫宗掾通主守左博丞守令並省。”杜陵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永始是西漢時期皇帝漢成帝劉驁的第五個年號。據記載,此壺是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為紀念前朝皇帝而製作的禮器,後於清代出土,幾經流轉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西漢鑄刻在金屬鼎器上的金文,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實例很少。杜陵壺上的銘刻文字顯然與兩週字體不同,儘管理論上仍可稱為金文,但因其字體與兩週金文有異,故稱為秦漢金文。此銅壺銘文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第九卷被著錄(圖3、圖4)。《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是青銅器銘文集錄和研究專著,共十卷,由清代阮元主持編撰,朱為弼為之編審釋文,清嘉慶九年(1804年)成書。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3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4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5

比較有意思的是,黃正雄先生收藏的這把楊彭年制紫砂溫酒壺落款刻“道光二十二年彭年造,為蘭浦雅鑑”(圖5)。據筆者瞭解,這個蘭浦叫陳灃(1810年至1882年),字蘭甫,一字蘭浦。因其讀書處曰東塾,學者稱其東塾先生。他曾在清道光十二年中舉人,此後七應會試不中。道光十四年,他被總督盧坤選為學海堂首屆專課肄業生;道光二十年,補為學海堂學長,此後在學海堂、菊坡精舍執教四十餘年。而學海堂書院是清代道光時期的著名書院,就是由《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的編撰者阮元於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在廣州城北粵秀山創辦的書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位在學海堂教書的蘭浦先生看到書院創辦者阮元輯錄的這段青銅銘文,又看到自己手中的紫砂壺摹刻如此之精美,該是怎樣的激動與感慨。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圖6

無獨有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紫砂壺中有一把茶熟香溫款的磚方壺(圖6)。該磚方壺一面採用模印的工藝,其上銘文與上述的杜陵銅壺上的銘文相似,而對照實物的銘文竟也是製作得有板有眼。該壺作者是申錫,字子胎,系道光咸豐年間製陶名家,曾和楊彭年、瞿子冶合作制壺。申錫制壺善用段泥,此磚方壺壺底用款“茶熟香溫”。

將這幾把壺聯繫起來,不難看出,在清嘉道時期,紫砂制壺與文人、金石相結合,散發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足以值得後來的藏者去發現和品味。

本文選自

2018年第8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紫砂壶里的金石味紫砂壶里的金石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