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繁榮——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房地產泡沫破滅

虛假的繁榮——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房地產泡沫破滅

所謂泡沫指的是一種資產在一個連續的交易過程中陡然漲價,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在這時的經濟中充滿了並不能反映物質財富的貨幣泡沫。房地產泡沫,是指由於房地產投機引起的房地產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市場價格脫離了實際使用者支撐的情況。

最早可考證的房地產泡沫是發生於1923年-1926年的美國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Property Bubbles),這次房地產投資狂潮曾引發了華爾街股市大崩潰,並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危機,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上世紀20年代,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土地價格開始走高,由此帶動了當地房價的上漲。從1923年開始,佛羅里達州的房價年漲幅幾乎達到了100%,每年都翻著倍的上漲。房價上漲創造了很多的投機機會,大量的投機者湧入佛羅里達,到1925年的時候,佛羅里達州的第一大都市,人口僅有7.5萬人的邁阿密市註冊成立了2000多家的房地產公司,從業者超過兩萬五千名,幾乎興起了全民炒房的熱潮,當時的情況下,地價每上漲10%,炒房的利潤幾乎就能翻一倍。

不過,這場房地產泡沫並沒有持續太久,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許多破產的企業家、銀行家或自殺,或發瘋,有的則淪為乞丐。緊接著,這場泡沫又激化了美國的經濟危機,從而引發了華爾街股市的崩盤,最終導致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虛假的繁榮——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房地產泡沫破滅

接下來出現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以日本戰敗而告終,但日本在戰後經濟恢復迅速,東京在1964年還成功舉辦了奧運會。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被認為是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之一,圍繞著奧運會,日本大興土木,奧運會的場館、配套設施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強大的動力,而新幹線的建設更進一步的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同期日本的出口經濟也很出眾,從六十年代開始,日本的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反過來,也推動著日本房地產的發展,特別是東京都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極度繁榮。日本的國民不斷的湧入東京都地區,進一步的推動了東京都地區房價的上漲,當時人們一度稱東京都地區的房價——“永不跌價”。

而“廣場協議”的簽訂,更是助長了日本房價上漲的勢頭。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為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鬆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美元貶值(大量增發美元)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帶來了房價的高速上漲。以東京都為首的日本房地產市場陷入瘋狂境地,1985年,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到了1988年則暴漲至334.2,在短短三年之內增長了近兩倍。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銀行的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房價裡面有一個著名的實例,就是賣掉整個東京的房子,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個實例發生在1990年。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隨著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日本的實體經濟最先承受不住壓力,當時的日本實體經濟增長率是5%左右,在日益增長的房地產成本的擠壓下,很多實體企業紛紛倒下,日本政府也看到了危機,開始在1989年調整貨幣政策,增加貸款利率,杜絕炒房現象。這一舉措打垮了股市,從1990年初,日股暴跌,國際資本在這時開始獲利出場。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虛假的繁榮——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房地產泡沫破滅

接下來,就是我們很熟悉的“97金融危機”了。香港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逐步轉型,以金融、貿易和服務業為主。發達的金融業支撐房地產業的發展,加之香港用地受到限制,供不應求,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

1997年2月,索羅斯等國際炒家對泰銖發起正式進攻,6月,雙方開始大決戰。日本撤資、堅決反對泰銖貶值的財政部長辭職,加劇市場恐慌情緒,到了28號,泰國外匯儲備僅剩28億美元,基本失去繼續幹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只能任由國際炒家“宰割”。7月2日,泰國央行宣佈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固定匯率機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重挫20%,東南亞金融風暴正式開始。

“97金融危機”迅速席捲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主要國家,波及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特區等東亞國家和地區,隨後又衝擊了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港幣匯率和港股承壓暴跌,引發了香港市場利率上升、銀行信貸萎縮、失業增加等問題。危機爆發後借貸成本的上升、居民支付能力減弱和對市場的悲觀預期造成了樓市“跳水式”的下跌,1997年至1998年一年時間,香港樓價急劇下跌50%-60%,成交大幅萎縮,很多我們熟知的明星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由於炒樓而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